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02-26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洲陆地海洋

陆 静

(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江苏 海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更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与学科素养。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需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一、精心设计教学,关注学生地理技能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初中地理教材相对于以往补充了很多的核心知识,将教学重心更大地放在了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上。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精心设计教学,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把握,来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策略,进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一节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的基本概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地球仪。首先我通过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式导入教学:“同学们,这是在演示地球自转,大家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阔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接下来让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和陆地谁的面积大。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1)为什么地球最初被命名为水球?(2)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学生回答后,我带领学生学习具体的陆地知识,通过观察教材图片和地球仪的方式,找出大洲和大洋,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如此,通过学生对地球仪实际的观察,让学生掌握了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教学或者情境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现象。在学习本节课前,我让学生记录了上周的天气状况,观察一天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天气状况。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同学们,我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天气的变化状况,请大家想一想你都见到过哪些天气,并且思考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知道了天气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接下来我让学生出示上周的天气状况,我挑选一名学生将他的观察结果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天气的变化具有哪些特点。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我带领学生观看天气预报,让学生了解天气的符号。如此,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调动了学生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气候等诸多要素。并且在每一个要素下,又包含着许多细小内容,形成大大小小的分支,其中各部分内容互相渗透、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眼光去看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系统,提升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一节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亚洲的气候特征,归纳亚洲的自然环境。我通过回顾旧知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个吗?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个吗?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这些问题都归于一个答案:亚洲。接下来我引入新课: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地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如此,我通过联系学过的内容,来帮助学生构建起地理知识框架。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作为学好初中地理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通过充分利用教材,整合相关资料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进而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逐步提升对地理知识的分析能力、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大洲陆地海洋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
动物“萌主”在澳洲
陆地开来“宙斯盾”
大洲与大洋
地球七巧板
陆地上的“巨无霸”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