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课堂教学的差异
2018-02-26广西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中心学校530000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中心学校(530000)
我曾有幸参加了“中美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论坛,第二届中美课堂教学对比研究培训班”学习活动。在观看美国小学课堂教学时,其课堂的教学方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概括地说,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总体特征是强调师生之间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这与我国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形成了巨大差异。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教师注重备教材和面向全班讲解,强调按部就班地学习和通过做习题反复训练;学生则主要是听教师讲解,注重个人领悟和记忆,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交流。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探究、合作与互动的教学方式,但短期内传统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从根本上有所改变。通过这几天的学习、近距离地观摩美国老师的真实课堂,感受颇多。
一、师生的关系不同
中国教育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作为基础,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在师生关系上,赫尔巴特强调:学生在老师面前应保持被动状态。中国学校的老师关于自我的形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他是全知的,最有权威的。首先学生不可以不同意老师,然后老师要是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即刻回答的话,就会很尴尬。而美国教育是以杜威教育思想为基础,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美国老师最喜欢听到的回答是“我的想法不同……”,如果学生提问,老师答不上来,他的回答常常是“你把我问倒了,我们各自回去查查资料,明天看谁有一个比较好的答案”。而且,学生真的会问一些老师不一定答得上来的问题。结果是,美国学生对老师不但非常尊重,而且真的很爱。美国老师弗吉尼亚上数学测量课,她要求学生分组学会用工具互相测量各自的身高、头围、脚长、腿长等,并在电脑上记录下每项的结果,测出全班的平均值。她并没有教孩子们该怎样计算,只是不停地鼓励学生。学生测不准或算不准时,她不是直接指出,而是问“Are you sure?”,提醒学生是否用对了方法。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再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答案不同,自己再次核对。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采用问题导向性学习方法(PBL教学模式),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不断地在自我纠错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只起导向的作用,没有进行学习内容的教授,都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在学习,自主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素养均得到发展。由于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纵观美国老师的课堂,我感觉到他们的教学形式无形中透出有形,内容宽泛涉及面广,课堂是那么自由灵活而有序。上课时,学生时而以小组的形式而坐,时而移动到老师身边席地而坐,回答问题不用站立;下课了,学生与老师击掌走出教室……这些都自然而然地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反思我国的课堂教学现状,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师生关系、课堂环境的布置、教学的方式等都做了诸多要求。学生是整齐划一的,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的创新意识消弭殆尽。
二、教材使用上的不同
美国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有较多主动权,你很难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教科书和习题集。教师会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特别看重学生人格、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爱国意识……交际能力、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及创新能力等。美国教师习惯自己开发课程资源,课堂中绝不以本为本。美国教师弗吉尼亚认为教材不了解学生,教师了解学生,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因此教师必须把教材与现实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活动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他们注重的是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强调学习的结果。美国教师希望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当学生走出课堂时,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小学生学“测量”,长度单位有哪些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需要查阅词典等工具书自己寻找答案。学习测量的目的也不是要学会有关“测量”的各种计算题、应用题,而是真正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再比如美国教师弗吉尼亚上的写作课,她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把自己当作作家来看,自己写出的作品应该怎样写才能吸引读者。弗吉尼亚老师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心中的Superhero(超级英雄)的形象,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更丰富、更生动的词来描述。然后让学生小组内互换,根据其他组员所列的词语,画出别人心中的Superhero。让学生通过思考,体验学习写作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美国教师因人设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方式。
中国的课程理念较为集中地表现为“课程即知识”,“知识掌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的学校课程每一学科必有教材,像“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社会实践课程也皆有本可依,每一学科必附带“配套练习册”“课外作业”“同步学习”等辅导资料,还有教师印发的各种学案、讲义、试卷,所以,我们的小学生的书包很沉。教师在使用教材上战战兢兢奉若神明,教材未涉及的不讲,非“考点”勿视,一切为了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美国的课程理念较为集中地表现为“课程即活动、即经验”。“知识掌握”本身不是美国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对比中美教育,中国主要是“填鸭式”和“圈养式”课程,强调学生被动学习和知识掌握本身,美国主要是“游牧式”和“传记式”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强调个性需要,强调学习过程本身。我们也很想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但除了抱怨体制害人,似乎鲜有什么行动。
观摩美国老师的课堂,感受到了中美教育的不同。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借鉴,更要深入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思考我们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如何互相取长补短、如何有效接轨,才能有机融合,不断改革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