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歌唱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8-02-26江苏省滨海中学朱彤
江苏省滨海中学 朱彤
“音乐鉴赏”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不断丰富教学手段,运用示范法、情境创设、互动教学等方法拉近师生距离,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音乐,理解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调动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音乐鉴赏教学,让学生鉴赏音乐不同程度的美,感受音乐的魅力,产生探索音乐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鉴别音乐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将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学生追求真善美。音乐鉴赏课是培养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绘解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鉴赏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能积极地面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一、音乐鉴赏课歌唱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很少运用歌唱性教学,即使有少部分教师加入歌唱性教学的环节,也只是带学生哼唱《沂蒙山小调》等简单的音乐作品。歌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劳作时哼唱节奏感强的劳动歌可以激发斗志,产生劳动的热情,抗战时经典的抗战歌曲可以鼓舞士气,增强人们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仅播放音乐作品,却忽视了表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导致音乐鉴赏教学不尽如人意。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哼唱,促进对作品的理解,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歌曲性教学运用于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1.直接歌曲简谱声乐作品。简谱声乐作品占据绝大部分,且较为容易。教师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背景及相关音乐知识,让学生聆听音乐体会内涵,对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简谱声乐作品歌唱较为容易,教师采用直接歌曲的方式带领学生歌曲作品。教师要合理把握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如果歌曲的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使“鉴赏”教学变为“歌曲”教学。如《王大娘钉钢》是河南民歌,旋律感强,内容诙谐幽默,学生容易入手。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对着简谱直接歌曲,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演作品,让学生感受幽默风趣的音乐风格,也能调节音乐鉴赏教学的课堂氛围。如山西民歌《刨洋芋》由四个短句组成,第一个短句是整首歌旋律发展的基础,学生哼唱起来较为容易,教师让学生直接歌曲简谱声乐作品,感受刨洋芋的过程,体会到人民获得丰收的喜悦。
2.主题式歌曲简谱器乐作品。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唱性的简谱器乐作品大多以交响乐或民族管弦乐曲形式呈现,且每一部分都有自身的主题旋律。因而在歌曲性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采用主题式歌曲简谱器乐作品。如在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时,教者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歌曲引子,另一组歌曲主题。教师先简单的视唱教唱,再与学生共同歌曲。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及相关音乐知识,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其主题诠释的情感。当学生对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主题旋律。《芬兰颂》这首作品篇幅较长,由圣咏、赞美两个主题构成,教者在引导学生了解背景、体味情感的基础上,由教师哼唱由较多变化音构成的引子让学生感受在沙皇残暴统治下的芬兰人民对自由的渴望。教师再与学生共唱第一主题,融入伤感的心情,体会被压迫的情感。在歌曲第二主题时,要以庄重舒缓的曲调抒发优美的情感,表达对福国的祝愿。
3.以旋律声部歌唱简谱多声部作品。简谱多声部作品主要以混声合唱、器乐合奏的形式出现,教师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带领学生进行旋律声部的歌唱,让学生感受旋律的线条,促进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混声合唱的《祖国颂》,其篇幅较长,教师采用最后几小节旋律声部的歌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又如江南民间乐曲的合奏作品《中花六版》,由箫、扬琴、二胡、琵琶等四种乐器构成,学生通过聆听作品,教师引导他们以主要旋声部箫进行歌唱,感受作品所表现出的细腻、典雅风格。
4.以首调唱法歌唱五线谱的音乐作品。五线谱的作品虽然较少,但对普通的高中生而言,难度较大。教师要强化首调唱法的训练,降低歌唱作品的维度,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普及一些首调的概念、应用方法,用钢琴为学生弹奏五线谱旋律,促进学生对音准的把握。如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其五线谱较复杂,由多个不同声部组成,教者要采用主题旋律声部首调唱法,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核心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歌唱。为降低难度,教者在预设教案时,要将简谱器乐作品译成首调,带领学生对简谱器乐作品进行首调翻译,这样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进行首调形式歌唱简谱器乐作品,从而更好地感受整首作品的音乐风格,进而能降低音乐鉴赏课中歌曲教学环节的难度,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歌唱能调节音乐鉴赏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觉歌唱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音乐作品,感知音乐作品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