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魏晋史研究·学术与人生”栏目建设高层论坛的思考(学术总结)
2018-02-26章义和
章 义 和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感谢会议给我的发言机会,谢谢孟聚先生的邀请。我的发言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完成昨天荣强先生给我布置的作业,梳理一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十二次年会的最基本情况,让与会的年青朋友对这个学会有一个最简要的了解。二是对本次会议谈几点想法。
一、关于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是国家级的社会组织,是经民政部审批的国家一级学会。与同类学会相比,我们的这个专业学会成立的时间稍晚一些。中国史学会的成立是1949年7月1日,这个最早,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于1982年(成都,四川大学),秦汉史学会成立于1981年(西安),唐史学会成立于1980年(陕西师范大学),宋史学会成立也是1980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是1984年成立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七个单位的学者共同发起。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四川成都举行,出席代表近百人,提交论文70余篇。会议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经济这三个重大专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会议选出第一届理事会,聘请唐长孺、周一良、王仲荦、何兹全、缪钺、熊德基、田余庆等知名学者为学会顾问,选举黄烈先生为会长。会议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
第二届全国魏晋南北朝史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21日至26日在山东烟台举行,出席代表120人,提交论文90多篇。会议有两个中心议题:一是如何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能否用于历史研究以及如何用于历史研究;二是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会议改定每三年召开一次年会,这个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1月7日至12日在广西桂林举行,出席代表100余人,提交论著80余篇(部)。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与区域经济。这次会议是我的导师、当时的秘书长简修炜先生操办的。当时的做法,秘书长操办好一次会议后,下一届就是副会长。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9月18日至24日在陕西西安召开,这是首次邀请海外学者参加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的代表100余人,海外学者近20人,提交论著90多篇(部)。中心议题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民族关系。会议进行了理事会换届改选,由朱大渭先生继任会长。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9月1日至4日在湖北襄樊召开,出席代表110人,海外学者20多人,提交论文80多篇。中心议题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及外交,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
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于1998年9月6日至10日在江苏南京召开,出席代表与海外学者共100余人,提交论文80多篇(部)。中心议题为六朝文化,同时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由周伟洲教授继任会长。
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七届年会于2001年8月8日至12日在山西大同召开,出席代表150多人,海外学者50余人,提交论文100余篇。中心议题是北朝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纪念缪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1日至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出席代表100多人,海外学者20多人,提交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及论文提要。会议主题有二:魏晋南北朝历史与文化诸方面的研究,缪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史研究方面的贡献。会议期间进行了理事会换届选举,由李凭先生继任会长。
魏晋南北朝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于2007年10月19日至2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出席代表116人。会议主题两个,一是百年魏晋南北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二是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1年10月19日至21日在山西太原召开,出席代表150余人,收到论文91篇。会议主题三个,一是三国两晋历史与考古热点,二是北朝的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三是南朝政治文化与地域社会。
魏晋南北朝史的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4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代表107人。会议主题四个,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与社会,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变迁,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与国家,四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会议选举产生了以楼劲为会长的新一届理事会。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7年8月16日至20日在邯郸召开,出席代表140余人,收到论文134篇。会议主题是3—6世纪的邺城,魏晋南北朝政治与经济,魏晋南北朝民族与区域关系,魏晋南北朝宗教、社会与文化,魏晋南北朝研究的材料、方法。
除了第一届、第四届、第七届、第九届,我参加了八次年会,真切感受到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对推进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参加本次会议的几点想法
许昌学院做这个会议很用心。据我所知,原定的会议议程只是一天,现在拉长了半天,让大家充分发表见解。这一做法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是正确的。时间长半天,大家谈得就会从容一些。今年八月份,在河北邯郸召开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第十二届年会上,与会代表都认识到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转型时代,在这样的形势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如何走向深入,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与会代表高见叠出,精彩纷呈。有一个意见是共同的,那就是总结既往的研究是选择下一步研究路向的重要步骤,是眼下必须下大力气要做的事情。总结过去的研究是2007年武汉会议的主题,十年之后又提出这个话题,表明形势的变化实在太快。意见之二是总结既往是我们学术研究的常规性的工作序列。总结既往前辈大家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和人生轨迹,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楼劲会长昨天的会议致辞,核心点是阐明学术的兴亡继绝在于恰当地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强调学术文脉连绵的重要性,重视前辈大家在重大历史问题上的艰辛探索和辉煌成绩,在礼敬和感念前贤恩德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发展的工作。许昌学院认真操办的这次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学术与人生,实在是把握了当前学术工作的要害,不愧为名刊名栏,这样的学术敏感力是让人惊叹的,这样的学术责任力是令人敬佩的。这是我要表达的第一点。
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大家特别多,贡献也极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学术的代际与自然人的代际有所不同,过去的算法是自然人二十年为一代,而学术的代际明显要长得多。若从理论的创新、方法的改良、史料的开掘、逻辑的表达四个方面而论代际的成立,我体会自从上世纪初新史学产生一百多年以来,目前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大致是处在第三代这个层位上。第一代的旗手自然是陈寅恪先生,这是大家公认的,陈先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第二代出现的大家是一大批:唐长孺、周一良、何兹全、王仲荦、韩国磐、缪钺、马长寿、黄烈、田余庆、祝总斌、万绳楠、黎虎、高敏、朱绍侯、简修炜、胡守为、黄惠贤等等,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这一大批之中,首推唐长孺先生。周一良先生等挽唐长孺联有“论魏晋隋唐,义宁而后,我公当仁为祭酒”,昨天牟发松老师所言那些话,都可以说明,唐长孺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扎实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第二代的旗手有好几位,每一位旗手的后面便是一支生动活泼的、带有一定个性的学术纵队,这是将来学派生成的土壤和基础。现在是正在发力、正在建构新体系探索新方法开掘新史料的是第三代,在座的专家和现在露出尖尖角的那些年轻学者都是其中的序列。不知我的这个分法有没有道理。
本次会议和会议论文集中着重回顾和总结了唐长孺、周一良、何兹全、田余庆、高敏、朱绍侯、简修炜、黎虎以及宫崎市定、谷川道雄等前辈的人生伟迹和学术成就,周伟洲教授现身说法,讲了自己长期的研究心得,教我们如何做研究,与会者非常受益。赵和平教授以“儒生思想、书生本质、史家学术”来概括周一良先生;宁欣教授以“人海身藏焉用隐,神州坐爱岂无言”来描述何兹全先生的学生人生;阎步克教授敬佩田余庆先生的穷微阐奥之功,以《东晋门阀政治》为经典的政治史;牟发松教授从理论建构与实证支撑两个方面解读唐长孺、宫崎市定这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对中国中古时代的寻觅之迹和妙解之方;景蜀慧教授从史学与文学等方面阐述缪钺先生作为文史通家的学术魅力;周伟洲教授师从马长寿先生,治学严遵四个结合(旧与新结合、史与论结合、博与专的结合、文献与调查结合);高凯和张旭华两位教授从不同角度表达高敏先生的史学建树和治学心得;陈长琦教授以具体实例表达朱绍侯先生“以学术为生命、用生命做学术”;李文才教授以吴简研究为例,展现黎虎先生研究简牍和历史的示范意义;李磊教授认为谷川道雄先生依据独立思考、重视史料的治学原则,创立了“豪族共同体论”和“非封建的中世论”。这些纯正情绪和精确把握相结合而产生的论断,我们不仅能与之共鸣,同时还能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遐想。
同时,严耀中教授对跨学科视野与通古今之变的思考,汤勤福教授的五礼制度形成研究,吕宗力教授谶纬与曹魏的政治与文化,陈爽教授的汉唐间的良吏书写与德政制造,程有为教授的诸葛亮的为臣之道,王欣教授的柔然与西域,黄寿成教授的北朝后期都城模式,张荣强教授的书写载体与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朱和平教授的治史心得,付开镜教授对三国志评曰的解读,罗操对北朝民间组织与地方自治的研究,等等,都是本次会议妙不可言的耀眼浪花。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二点。
我想表达的第三点是我的一些粗劣的疑惑。刚才说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国学术贡献良多,无论是理论方面,见解方面,还是方法论方面,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早晨读到某一公众号刚推出的文章:《陈寅恪的衣钵与绝罚——周一良〈向陈先生请罪〉一文笺释》,谈到了20世纪90年代陈寅恪走上神坛之路的过程和思考,值得一读。我所关心的是陈寅恪先生的学问结构和成就构成对后代的具体作用,陈寅恪学术的寂寥与走红,是什么样的因素在起作用,起多大作用?陈先生所遵循的理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理论有多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不兼融的?第二代大师们在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历史观之后,在陈寅恪之后,给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到底带来了哪些能传之久远的东西?何兹全先生强调用社会史的角度研究历史、周一良先生喜从文化的角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田余庆先生惯用政治史手法深入历史的细节之处,还有唐长孺先生的诸多贡献。他们的治学手法和相关理论是怎样构成的?与陈寅恪先生是什么样的关系?给我们的第三代是什么样的影响?还有在座的毋有江,是一位露出尖角且有很大潜力的年青学者,他昨天的那个发言,对有关青年学者治学手法的忧虑,这是青年学者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还有李磊文章中所摘引一段谷川道雄先生对中国读者的寄语:今天中国史这一学科最重要的课程是用中国史内在的理论来说明中国史的整个发展过程。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能产生出什么理论?眼前这些纷杂细碎的研究若能产生出理论,能解释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逻辑吗?
中国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快,党和政府在强调和追求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学术界也在宣扬要创建中国学派,生成中国理论。这是非常艰难的工作。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确实关涉到理论的创新和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
总之,这是一次精彩的会议,王欣教授和牟发松教授已有了很好的学术总结。实际上,我的评议是画蛇添足,只是会议的一道程序而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