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2018-02-26朱李生

新课程(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新课标

朱李生

(广东湛江第一中学,广东 湛江)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广大教师投入了非常大的热情去研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需要历史教师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方面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部分,本文就从这五个方面出发,谈一谈如何具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观念有待转变

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大多数高中生长期处于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中,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顺利推行,不仅要靠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非常关键。

2.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过于浅显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也有一些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有限,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另外,由于教师的水平不同,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也不同,并且不能有效地将新课标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不能形成比较完整、有效地教学系统。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1.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唯物史观”全称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的,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问题,也是高中历史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能够使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

例如,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时,首先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结合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合力论”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过程”时,需要讲解到四条非常重要的航线,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迪亚士、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等,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手绘出这四条航线,并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位著名的航海家的生平事迹是否和他们的时代有关,是否能脱离这一特定的时代而存在?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得出“伟大人物是不能够脱离特定的时代而独立存在”的结论;最后,让学生运用各种史观谈一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如运用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以及文明史观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除了要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其中“时空观念”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看待历史问题的方式。因为历史本身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必然不能够脱离特定的时间和时代背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建立起比较清晰的时间主线,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要考虑到它所处的宏观时间,联系特定的时代进行分析,才会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另外,历史事件也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应注意到不同地理位置中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例如,在学习必修一中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时,可以首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时间坐标”,让学生通过图示直观地感受到公元前和公元后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然后通过古代的历史地图,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动态的古希腊的疆域变化,结合一些纪录片,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时期的世界历史文物的图片以及文化发掘现场的情况,以此来刺激学生多方位的感官,使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并掌握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史料实证能力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中的核心方法,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历史结论的传输,而对于历史结论是怎样形成的却很少涉及。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形成“重结论,轻逻辑”的倾向,并不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寻找一些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大一统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荆轲刺秦王》电影的片段,学生可以一边阅读教材,一边观看影片,并让学生思考教材上对于这一历史阶段的描述与影片中的描述是否有出入?出入在哪里?影片中的人物的着装、配饰以及语言是否与当时的朝代相匹配?怎样来证明你的说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时要有“质疑”的精神,不能盲目地相信教材,也不要盲目地相信一些“野史”或者电视、影片中的描述,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判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资料,也可以将自己在博物馆的所见所闻作为判断和分析的依据。

4.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释是指“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对史料进行解释”,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过去的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需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对历史知识的简单罗列”变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历史问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对于学生读题、解题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时,让学生对清朝重臣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历史解释和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事件背景,提供多个看待问题的角度,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释问题和事件:(1)教材上明确记载,甲午战败,李鸿章替大清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许多人认为李鸿章是“汉奸”“卖国贼”。(2)有一些声音站出来为李鸿章“打抱不平”,认为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身负重任,但并不是“卖国之人”。(3)甲午战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清政府的腐败、慈禧太后的政治主张不坚定,战争准备不充分等,并且日本在战略战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提供这样几个观点,引导学生去多方面地思考,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教学有效性。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价值观”换成了“家国情怀”,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带着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要关注现实问题,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比如,在教授岳麓版必修1中的《鸦片战争》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战争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和讨论,理解“落后就要挨打”不变的历史定律,激发学生痛定思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通过对“圆明园”文化价值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在战争中遭到损毁的“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而“火烧圆明园”则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三、总结展望

高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人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推进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新课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