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研究
2018-02-26王丽华
王丽华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研究
王丽华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也是教育效果评价的导向。目标模糊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应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作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二元”培养机制倡导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并重,倡导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要求改革传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素质模型;教育目标;二元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并为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和路径措施提供依据。但是,我国学生创新创业效果并不理想,创新创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多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模式陈旧、教育方式僵化,没有形成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为视角,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行总结反思,并结合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以期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内涵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即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或者说是指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根本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是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然而,衡量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创新创业需要哪些具体素质?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创新创业实践对创新创业者提出的素质要求决定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趋势。换句话说,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每个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具备了“创新创业素质”,即使学生在毕业后没有自主创业,而是选择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工作,也能成为“内部创业者”、“公共部门创业者”等创新创业型人才。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创新创业教育发达国家,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毕竟是少数,但对于每一个毕业生而言,只要其具备“创新创业素质”,都能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在教育现代化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并体现我国历史传统和区域特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是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的监测关键点[1]。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错位
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模糊性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和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才能开创新的事业。但是,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对此,学界没有定论,实践中做法也不一。有些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有些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在一起,有些高校甚至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下岗再就业教育。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模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也就五花八门,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许多高校都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堂教育之中。
2.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功利性
总体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是传统的因袭式传习教育观、“专家型”人才教育观、“专业对口”教育观、“知行分离”教育现象的翻版,忽视了人才素质的创造性、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是以培养传承性人才为目标,以灌输知识为手段,以考试结果论优劣,轻视能力的培养。
理论上,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口,成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切入口。然而,这种功利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导向造成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局限于技能操作层面,谋求的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最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源动力不足。这是造成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不能看短期创业实效,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潜能的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多少学生进行创业,不在于学生创办了多少企业,也不在于所创办的公司效益如何,而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具备了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1.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内涵特征
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素质,它是将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类比、概括后形成的,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复杂的行为动作。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也是一种实践性能力素质,它与创新创业活动密不可分,通过创新创业实践体现出来。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的规定情境中,才能从无到有、从大到小、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更是一种思维创造性能力,它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代表着着思维背景的广阔,思考方式的流畅和变通,思想内容的新颖和独创。
问题在于,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能力包括很多,有通用模型吗?我们认为,由于不同行业或企业对创新创业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也由于个人能力结构和能力内容的差异性,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创新创业能力应当存在而且可以存在一个通用模型,否则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所以,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不仅事关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转变,而且决定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重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应由过去倡导创新创业知识掌握型学习转变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上。
2.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的不同观点
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个体是否选择创业具有显著作用,同时也对新创企业的绩效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范围还有较大分歧,对它的维度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包括:素质结构要求、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2];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应包括思维、人格、智慧三个层面;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者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它作为高层次的特征,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被视为创新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3]。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包括意识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个性方面等四个方面[4]。
有学者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认为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研究,或从创新创业自我效能视角,或从自我感知的能力视角进行研究,其内涵尚不清晰。基于文献综述系统地构建了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认为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是包含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两阶六维度概念,即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可细分为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等两个二阶维度,运营管理能力可细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等四个二阶维度,实证验证了创业能力概念的信度和效度[5]。
能力素质理论认为,按不同的标准能力素质有不同的分类,能力素质模型在不同的领域也有不同的内容。麦可里兰把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自我概念(Self-Concept)、特质(Traits)、动机(Motives)等。《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这一基本规定为我们研究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提供了基本依据。
3.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构成
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是一个复杂的、多维概念。结合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要求,我们提出了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该模型是由四个模块构成,分别是创新创业知识模块、创新创业意识模块、创新创业技能模块和创新创业品质模块。
创新创业知识是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可以分为金字塔型的三个层次:一是宽厚丰富的综合性知识,处于金字塔的基础层,具体包括相当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自然科学史和工程技术类知识、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娴熟的工具性知识;二是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此类知识因专业不同而有所不同,处于金字塔的核心层;三是创新创业学科知识,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当然,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具有动态性,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应“横向拓宽、纵向加深”,注重掌握各类知识的最新发展,尽量拓宽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思维等,创新创业意识体系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创业驱动能力。
创新创业技能体系是创新创业实践层面的能力,也即创新创业的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品质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心理性格等方面因素在创新创业中的体现,也是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思想保证。具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个人品质、市场竞争观念、健全的心理人格等几方面内容。
四、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二元”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不是先天而来,而是靠后天培养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的途径很多,比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群,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推出创新实验室等[6]。这些培养途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靠教育,二是靠实践。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些培养途径进行优化,把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外培养环节结合起来。
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二元”培养机制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从培养途径而言,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应通过教育和实践两个途径;从教育模式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应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从教育方式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应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层次。需要说明的是,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两方面的培养机制不仅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应是相互融合的,无论是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当强调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当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创新创业教育仅靠学校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国家正规教育力量是非常有限的,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有所区别但又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即是学校(不限于高校)在实施国家正规教育期间对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内容有关的教育,社会教育即是社会力量在国家正规教育之外为满足社会需求所进行的创新创业内容有关的教育(主要针对但不限于已经或即将创新创业人员)。其中,学校教育是基础,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属性,由国家教育系统来组织;社会教育是补充,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属性,由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来组织。
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二元”培养机制倡导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无论是创新创业学校教育系统还是社会教育系统都强调实践教学,都注重学员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这种“二元”机制充分考虑到国家正规教育力量的不足,而且尊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属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载体,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二元”培养机制要求改革传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对课堂教学而言,“二元”培养机制要求建立健全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传统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存在过分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应用性的弊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设计既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又要符合“分流培养”原则,按照“通才教育、按类教学”思想,改变以前过于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优化教学计划,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
对实践教学而言,“二元”培养机制要求改革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形式,突破传统教育考试方式。一是要引入问题教学法、实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互动式、学导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由“单向灌输”知识转向“双向交流”,大力提倡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水平。二是要加大实验教学、案例讨论、基地见习、企业考察、创新模拟力度,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投入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接受来自第一线的实践锻炼和培训。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考试方式,注重学生能力测验和团队意识的考核。
[1]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
[2]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Man,T.w.Y.,Theresa,Lau.,Chan,K.F.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23—142.
[4]徐雁.论普通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理论界,2009(12).
[5]詹遣,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6]曹旭.谈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5).
Educational Goal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ANG Li-hua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The goal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the basis for the courses setting as well as th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The bottlenec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he obscure goal. It should b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shall be realized by both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e “dual” training mechanism of such competency advocates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and social sourc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practice, calls for reform of tradi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system and enriches the cont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mpetency model; education goal; dual cultivation mechanism
G647.38
A
1008—6129(2018)03—0045—04
2018—05—03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创新驱动引领下航海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交教研1602-41;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体系的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GZZD-03。
王丽华(1978—),女,江苏宜兴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