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西藏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环节的优化策略
——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

2018-02-26邬云琰

西藏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西藏制度课堂教学

◆邬云琰

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核心环节,是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任务、内容、手段等在动态课堂中的落实。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是高中历史模块教学中较难处理的章节,时期跨度大,内容庞杂,教学任务重。本文针对内地西藏班历史课堂的特点,结合《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例,论述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需注意之处及应对策略。

一、课堂导入设计的优化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篇,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必要准备,其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教学优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基于对学生的研究,结合西藏学生学习心理和习惯特点,西藏班高中历史教学尤为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导入的方式。

(一)定向集中。西藏学生因为个性特点和在高原“慢”生活的习惯,注意力转移的速度较缓,反映在课堂教学伊始,西藏学生思想、精力从课间活跃的氛围中转移并集中到新的学习内容上的程度不够迅速。因此导入设计要能将学生思维较快、较好地拉到课堂上来。

(二)激励诱导。西藏学生情绪较为丰富,一个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导入方式,能很好地诱导学生的期待心理,增强其求知欲,从而激励学生愉悦主动投入到即将开始的学习活动中,同时有利于保持学生课堂学习中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对于兴趣的激发通常采取的方式一种是以新颖的内容来刺激学生,另一种是在认知中创设困难情境来刺激学习,对于高年级的西藏学生而言,后一种方式更有较长时间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如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入设计中引用了国学大师钱穆和北大历史学教授张传玺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论述。钱穆的引文中指出一些学者把两千年中国古代政治史看成黑暗专制的时代,张传玺则从政治文明的高度看待,认为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以两段观点冲突的材料开启本课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认知衔接。西藏学生知识的记忆时常遗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相互连系构成整体。新课导入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采用重温前课内容,复习旧知,扫清障碍,进入新课的方式。如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入设计中可以直接明确上一节课中三个基本概念: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的内涵,并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本节课中即将学习的与其相关的具体政治制度。这种导入方式尤其适用于结构内容较为复杂、理论概念较强的课文,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四)知识补漏。对于因为西藏学生知识背景的缺漏而影响本课整体教学的内容,建议在导入环节加以弥补,这样既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又可以把知识弥补融入导入部分,不节外生枝增加教学环节而影响教学进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跨度大,对于部分西藏学生而言其中的朝代沿革还不清楚,这将是其本课学习的绊脚石,导入环节可以带领学生把从汉到元主要朝代沿革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二、课堂提问策略的优化

课堂提问的技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做出反应的技能。[1]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考虑前者即问题的设计,而后者即问题的反应往往重视不够。结合西藏学生特殊的学情,针对教学现状,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注意问题的实际难度和指向性

问题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上,符合学生认知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要避免一是问题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二是主观认为西藏学生知识及能力水平薄弱,问题设计过于简单,这点尤为注意。此外,面对西藏学生,问题一定要指向明确。所谓明确,一是问题的答案不能大而全、过于宽泛,要有内容的限定。二是,“问什么”表述要直白简单,使用西藏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词,多使用短句少用长句,多使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比如少用“给你什么启示?”“你如何理解?”等,直接表达为“积极的影响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等。三是设问中适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请学生评述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时,不妨提问:“教材中说‘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创新在哪?可以结合此前学习的对元朝行省制度的评价。”这一设问,结合教材表述,从“创新”这个角度谈影响,避免回答大而全,引导学生采用之前对行省制度影响分析的方法思考这一问题,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注意问题的引导和时限的关系

西藏班课堂提问中,时常会出现学生回答时“卡壳”乃至学生“自说自话”,出现这种现象必然需要教师的引导。问题引导中,我们可以采取,一是学生没明白问题的意思,将所问的问题换一种方式表达,并提醒学生注意问题的题眼,按照题意去思考。二是问题对于被提问的学生难度较大,则适度降低问题的难度,或者将问题拆分成系列小问题让学生思考。三是学生本身怯于回答问题,适时抓住学生开头回答中的正确答案,积极鼓励学生深入解答。即便如此,西藏班教学中仍然会出现问题整体难度适宜,在教师引导后,被提问的同学仍然词不达意,此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不能在这位学生身上花太多的功夫,其策略可以建议请另外一位同学回答,并且最后请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再依据别人的思路回答一次。课后,教师要及时把握住这个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反思该学生问题背后的原因。

(三)注意问题机会的分配

西藏班里往往会有两类特别明显的学生,一类热情洋溢、理解能力较好、语言流畅的学生,他们往往喜欢抢答“插嘴”,但有时答题质量不一定较好,这也是西藏班课堂所反映出的活跃而不实效的因素。另一类性格内向、胆小怕羞,站起来回答问题似乎总是干站着不吱声。还有一类是我们往往忽视的中间层面的学生。对于此,我们要注意问题机会的均衡。对于几个喜欢抢答的同学,保持其积极性,鼓励其先冷静思考,或时常鼓励他们作为别人回答后的完善和总结者,从而培养其思维的严谨性。对于性格内向,不愿意答题的同学,善于抓住其答案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增强自信,同时可以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定一些问题由他们回答,并鼓励他们在准备问题或回答障碍时积极寻求班级其他同学的帮助。对于中间层面的学生,再加上西藏学生姓名容易混淆,我们往往很容易忽略,建议每隔1-2周结合班级名单回顾一下期间是否有从未提问过的学生。

三、课堂教学结课方式的优化

结课是指下课前几分钟教师通过简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新授课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巩固和应用,以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到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概括性教学。[2]在西藏班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匆忙潦草乃至忽略课堂教学的总结,或者盲目地追求形式新颖。我认为,在西藏班历史教学的课堂总结中有如下几点原则。

(一)注重效益,教师主导,学生适度参与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留给课堂总结的时间更少,在如此紧凑的时限里要注重效益。西藏班历史结课应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板书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要关注学生在总结环节的反映,学生可以通过问题互动、思维引领的方式参与到总结中,但不建议过分强调学生成为课堂总结的主体。

(二)落实目标,巩固新知,适度为下节课铺垫

结课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所谓承上,是指总结已学新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启下是联结下一课,为下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在西藏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课环节,我们应当更侧重于已学知识的明了、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记忆的增强。对于下节课的铺垫,重在“启”而不发,点到即可。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结课中,结合板书从中央机构的演变(君主专制)、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的演变三条主线,按朝代顺序进行再梳理和总结,同时简要地提醒学生关注在下一节课中,明清政治制度又是如何围绕这三条主线演变的。

(三)梳理知识体系为主,升华情态价值观为辅

新课程背景下,注重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有些教师却错误地认为一堂课的结尾部分一定要把立意拔高,而不是把情态的培养蕴含于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因此,往往课堂教学的总结就成了畅谈感想、抒发情怀、升华主题,这种结课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西藏班历史课堂教学。西藏学生的知识遗忘性较强,结课部分应更多地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梳理和总结,这种总结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强化,同时也是进一步明确在之前的教学中所培养的基础能力和生成的情态价值观,而不是结课时硬生生地加一个情感升华的部分。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通过具体的史实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演变发展,都是应时而变、因事而变的结果,都是为了解决现实政治中的某些问题。结课时,在梳理本课知识要点的基础上,顺承地指出从结果来看,这些制度对问题的解决还是很成功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展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精妙深邃的政治智慧,情态的延伸点到即可。

四、课堂管理实施策略的优化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活动有序进行和促进课堂不断生长的动力。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指出,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具体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控制联系,这是保证教学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最基本联系。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计划、组织、调整和检查等活动中,充分反映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该控制理论对西藏班历史课堂管理的优化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研究与对话,把握西藏班课堂管理的特殊性

巴氏最优化理论中强调阐明控制的性质,必须确定联系与学生特征相适应的程度。西藏班历史课堂管理中既有一般历史课堂教学管理的共性,又有其特殊之处。要求我们善于研究学生,乐于和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主张,把握西藏班历史课堂的特质,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例如,当代课堂管理中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对于西藏学生而言他们对自己藏民族历史与文化有很强的荣耀感和使命感,作为内地西藏班的历史教师,我们在构建和谐课堂中就要注重对他们民族历史的尊重。

(二)规范与激励,引导学生有效实现自我管理

对于教学管理而言,教师的管理最终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良好状态。巴氏控制理论中为了使教学过程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必须找到控制联系和学生主动性相互联系的最优尺度,这个最优尺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业程度和个别差异有关。西藏学生普遍的自制力和学习的自觉性较薄弱,从有序管理的角度,必须建立并强化西藏班历史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其包括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历史学科能力规范,尤其是后者要将教师各自的经验教学上升到西藏学生历史学习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如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规范、历史课堂问题研讨方式的规范等等。从无序管理的角度看,规范的实施须以学生接受和满足为前提。良好的课堂集体和学生行为需要长期培育,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的激励而实现“正强化”。在激励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到规范的制定、实施中来,形成师生之间一种“契约”关系,通过对“契约”的共同维护,内化为学生的管理自觉。

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过程,内地西藏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探索也必然应当全面寻求改善课堂系统的全部环节和因素。本文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仅从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也不可能穷尽教学实施环节中所有的教学因素,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同时,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西藏学生学习基础和素养的提升,历史教学优化的目标策略与操作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不变与变之中,与时俱进,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乃是教学过程优化的理念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2009:203.

[2]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6.

[3]高文.巴班斯基教学论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方法论基础[J].外国教育资料,1983(3):27.

猜你喜欢

西藏制度课堂教学
都是西藏的“错”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西藏:存在与虚无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