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酌轻唱古诗词初探
2018-02-26周佳欣
◆周佳欣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字字珠玑中透露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脍炙人口的韵律感凝练出优美的诗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带学生畅翔在古诗词情韵飞扬的课堂,用音乐演绎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用歌声去唱响诗风词韵,是我努力实践的一种教学尝试,以下是我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多元化情景,丰富音乐教学
诗言态,歌咏情,古诗词的精粹在于其意境,创设多元化教学,以古诗词为载体,去鉴赏、去朗诵、去吟唱等整合运用,丰富音乐课堂。
1.诗情画意,鉴赏教学
音乐鉴赏是情感教育,是感知、体验与理解为主体的综合艺术。鉴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譬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离别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赞美之情。鉴赏古诗词,带学生憧憬情景,重温意象,给我们带来新的审美视角,“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莫扎特的奏鸣曲是何其相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就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写照吗?约翰·施特劳斯在创作《皇帝圆舞曲》让人想到“手挥大风平天下,脚踏日月鼎乾坤”的千古名句。
2.平平仄仄,朗诵教学
诵读是我们表达情感最直白、最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诗词,充分汲取几千年的精华,得到诗词文化的浸润,从而增强我们的感染力、领悟力,成为我们终身受益的根基。譬如充实丰满的《黄河大合唱》中,朗诵一句排山倒海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增加了乐曲磅礴的气势;聆听情意绵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杨贵妃》,朗诵一句惊天泣地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增加了乐曲至死不渝的情怀;欣赏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朗诵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歌曲增添了朝朝暮暮的思念之情。
3.吟唱入心,歌唱教学
《诗序》曰:“情动于中而行语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唱由始至终都与情感体验相伴,古诗词吟唱既能追求古风古韵,赋予古诗词旋律,又能符合当代学生对歌唱的审美要求。譬如吟唱李清照的《一剪梅》,带学生感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辗转反侧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吟唱李煜的《虞美人》,带学生走进“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百般无奈对亡国的悲痛之情;吟唱岳飞的《满江红》,带学生领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收复故土、统一祖国这般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感受古诗词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用一些意境深远的古诗词带领学生们去浅酌轻唱,时时刻刻渗透其所独有的意境,让学生在古诗词吟唱和韵律中去感受音乐独有的韵味,既能创设新的音乐氛围,又能把对音乐的体验、感受、领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通过仔细聆听音乐的速度、力度、音色等变化,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得到一个新的高度。品味古诗词,探索其趣味,创设新情境,带领学生去鉴赏、去朗诵、去吟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音乐课堂,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增强文化底蕴,弘扬民族文化
荀子曰:“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也就是说,音乐生于人心,感人最深,改变人也是最快的。古诗词吟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哲理颇深,能从本质上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唱古诗词,培养学生感悟我国几千年文化根基,让学生们在丰厚的文化中去熏陶、去感染、去寻根固本,通过感悟去了解我国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大义凛然、厚德载物的美德。伴随着音乐去浅酌、去轻唱、去吟古论今,使学生在吟唱中掌握所学知识,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提升艺术品味,陶冶高尚情操,传承民族文化精粹,激发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诗风词韵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浅酌轻唱古诗词,通过音乐的手段进行加工、演绎,使之传唱,不仅让学生们领略到我国古诗词的哲理内涵,欣赏到古诗词的淋漓意境,感受到几千年精粹的传承,使得学生们的情感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升华,让学生们全面发展,更能让中华民族这几千年的古诗词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