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让学生爱上作文
2018-02-26朱建霞
◆朱建霞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心智活动。“横眉冷对作文纸,低头干啃铅笔头”是大家对作文这门功课的生动调侃。尽管老师费尽心思,尽管各种作文大全铺天盖地,但学生们对作文的热情一直无法高涨,有时甚至谈文色变。新课标指出:写作水平的高低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直接体现。在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知识储备少,生活阅历浅,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等困难,让学生喜欢上作文?笔者发现,分享是一条可取的捷径。
一、施行流动日记,读写共同成长
小学生因为刚开始接触作文,多少都会有畏惧心理,因为不知道写什么而焦虑,因为不知道怎么写而苦恼。所以,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时,我采用班级流动日记的形式开展,题材不限,篇幅不限,表达形式不限,把自己最想说的东西转成文字,就是一篇日记,最重要的是学生觉得完成起来没有多少压力。而流动则是一本本子在班里传递,五人为一个小组,全班根据人数可分为八到十个小组,本子在小组内轮转一次为一周,每周再进行一次小组轮转,这样一学期下来,八到十本本子上都有每一个同学的日记。而每个人在完成流动日记的同时,一定都会翻阅前面其他同学的日记,流动日记本上不仅有同伴的日记,也会有老师的批阅。同时,因为是班里轮传,他们在完成时,也会特别认真,无论书写还是内容,他们都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留在本子上,而且在相互传阅中,他们也会进行比较,尤其是获得高分的日记,他们会有意地去关注,去学习,这些身边的例文,往往比书上的范文更有亲和力,学生会更主动地去模仿与借鉴。
现在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心较多,他们会主动加入流动日记阅读的行列。这样,家长可以更明确自己孩子在班里的位置。因为,刚开始接触作文,家长有时也会显得很焦虑,尤其是看到孩子一开始完成的日记,他们会给予极低的评价:没有主题、流水账、不具体、不生动等等,让孩子不知所措,而且还会使孩子反感,让他们觉得更无从下手。有时,我会开导家长,刚起步,不要期待过高,但很多时候,他们未必肯接受,因为,作文选上的文章都是赏心悦目,但如果看到了班级里其他同学的日记之后,他们就更容易接受孩子的起步之作,并可以衣钵相传,共同提高。
一学期,大概可以完成两轮,一轮有八到十本,那么一年就可以有四十本左右,把这些本子保管好,稍稍整理、装饰,就是一本“作文书”了,一段时间后,再将这些“书”发给孩子们去阅读,他们的阅读体验绝对是任何一本作文选都抵不上的。
二、习作交换批阅,相互取长补短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能不能把传统变一变,如果着重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教师只给引导,让学生去批改,学生养成了自己修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作互评互改,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提高习作评改的效率,而且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调动学生修改习作的热情。一开始,可以从片段入手,老师先要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并熟知各项批阅要求,这项练习可以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初,通过阅读自己习作上老师的批注来了解与熟悉。再找几个具有典型性的片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练习修改。修改情况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让全班赏析。在几次练习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修改整篇文章。从小练开始,因为小练没有统一的内容板块,学生的阅读兴趣较浓,加上题材的五花八门,可修改的地方也较多。对于同一题材的文章还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内交换修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指出不足之处,学生的想法很丰富,在互评互议中取长补短,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次进步。当然,在学生互改的基础上,老师一定要做二次批阅,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批阅中存在的一些共识问题,可以集中做评讲。另外,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孩子的阅读视角会跟老师有所不同,他们在批同伴作文时,会格外仔细地挖掘每一处可以批注的地方,并很认真地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且,大家会更期待看到同伴的留言,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他们还会单独沟通,这样的批阅效果远比老师一人的批注更值得期待。孟子曾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答案当然是后者。尤其是目前大额班级人数的情况下,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自己的“读者”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通过实践,我发现互批互评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不光老师省心,学生也很开心。对于来自同学的纠正与评价,他们会更乐于接受,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当对一个问题有不一样的见解时,他们可以商量,可以争论,甚至找老师来评判。当看到他们为一个字的正确与否而急切地翻阅字典时,看到他们就一句话的意思表达产生异议而争得面红耳赤时,我倍感欣慰。陶行知所说的小先生制度,在这里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借助网络平台,开放习作时空
班级交流群,作为一种网络平台,也是现代教育教学交互、合作学习的手段之一,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完成习作的水平逐步提高,当他们的日记、大小作获得相对较高的分数后,我就鼓励他们(或请大人帮忙)将其打成电子稿,发到班级QQ群,同时发动其他同学、老师以及家长一起修改评论。网络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评议与进步的良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及作文的能力。同一题材的作文,可以编成电子作品集,从初稿到修改和评议,再到最后的成品。这样坚持训练,对孩子习作水平的提高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还可以制作班级网页,把每次修改好的作文挂在网上,让自己的创作得到更多人的分享,而且电子文档也便于修改和进行网络投稿。当自己的文章通过不同的途径发表后,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为了保证文章的质量,学生会更认真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有的还主动请老师和家长帮忙。这样的良性循环,让习作完成多了一份期待。
有了家长的参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习作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有同学曾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很害怕自己的日记被父母、同学看到,觉得自己写得不好,不好意思让别人看。现在不担心了,因为我可以随意在群里看到其他同学的日记,并且有父母、同学在点评,还有老师的建议。这让我信心大增,真希望可以在群里多发些自己的文章……学会欣赏他人的习作,既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快乐!简单、真实、有效的习作分享,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拓宽展示舞台,提高习作乐趣
让学生的文字变成铅字,出现在订阅的杂志上,会大大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每当收到杂志社寄来的学生习作发表样刊时,我都会很隆重地在班里转交,并带着欣赏的语气一起去分享发表的习作。而且,很多杂志社会有一定的稿费,这笔经费虽然数额不大,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桶金”,意义不一样,他们有的甚至会把稿费单压在书桌上,这比一般的座右铭更励志。当学生手捧变成铅字的作文,在班里同学羡慕的目光下领到稿费时,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们不仅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强了写作的热情。
发表作文的来源很广,可从平时布置的作文里选,也可以从学生课外习作里挑。只要文章有一定的立意,语言通顺,言而有物,总有赏识的编辑可以用得上。另外,对于一些作文征稿,我们也会积极参加,通过各种途径多训练,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留。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作家,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成功的机会,学生习作发表,可以让学生获得进步感和成就感,更可以点燃他们习作的自信火花。《七彩语文》《时代学习报》《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刊物甚至给予大幅版面集中刊登我们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动力。而且,每一学年,我会把发表了的学生习作,直接扫描,装订成册,然后人手一份,这样可以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作文都来自我的同学,来自身边的同龄人,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放学生思想之鸟入林,让它们自由飞翔,各鸣佳音。”就像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的“我把我的思想交流给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给我,那么我们两人同时掌握了两种思想。”注重习作分享,让学生习作的百花园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