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行走的习作指导寻绎
2018-02-26郑志刚
◆郑志刚
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主持导师汪潮先生,在他所著的《小学语文教材研读》第十六章“习作课研制”中指出: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要经过“双重转化”的过程:第一重是依据“反映论”原则的由客观事物到认识和情感的转化,第二重是基于“表现论”精神的从认识、情感向书面语言表达层面的转化。在小学阶段,介于儿童认识能力的有限,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语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习作时倡导“我手写我心”——只要他们将已有的认识和体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给予学生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带领他们经历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的习作历程,是我们当下习作教学需要寻绎、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
一、还原情境,用文字记录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源泉,当儿童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用充满个性的语言描述出来,就构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作品。这作品,是儿童对生活实际的再创造,体现出他们不同的语言表达力。美国教育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引导儿童自己去发现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得再多也不及帮学生自我发现“他已经拥有的东西”(伽利略语)。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活儿童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的鲜活的生活,帮助他们在对某一情境的再现中习得用文字记录生活的能力。如一些习作要求比较空泛,看似可将生活中什么事件都作为素材但又似乎不太典型。例如写人类的习作给出的要求往往就是写一写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人、一个让你敬佩的人、具有某一特点的人等等。这样的宽泛要求,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写点。一般老师在做指导时往往就是指导选材、教给一些写作方法,而后就放手开写。这样的指导浮于表面,且让儿童过早进入了套路,因而写起来也容易千篇一律且因为有了所谓方法指引的束缚而苦不堪言。而如果我们进行一点深度思考,帮助儿童确定一个生活中的“点”,然后进行回放、还原,将能很好地赋予儿童一个稳固的写作落脚点。像上面写生活中一个有特点的人,我们可以借助儿童课余爱给别人起绰号这一话题,先根据绰号“猜猜他(她)是谁”,再和他们聊聊为什么起这一绰号,这样,儿童自然勾起脑海中原先的生活画面,说出相关缘由。在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再根据内容相继点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乃至侧面烘托等等手法,并让儿童在自我修改时再将这一方法融入进去。这样,就实现了课标提出的“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了。
二、真实体验,用文字抒写心境
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一直强调“写文章是为了思想感情的表达和交流”,唯有先让学生“心动”,才能带动“笔动”。因此,在习作指导中重视唤起儿童的真实体验,让他们用文字抒写自己的心境,才能写出动人的篇章来。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体验性环节,唤起儿童心中的体验,并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更易让儿童建立一些常用的写作模型,便于今后的灵活运用。如和儿童开展“谁是幸运儿”的击鼓传花活动,在宣布活动规则时,故意停顿下来,让儿童说说自己此刻的心理;音乐响起片刻后骤停,让儿童说说此刻自己的想法,让花儿得主说说自己的心情,这样的即时交流,往往情真意切,感受丰富多彩。如在谈传花即将开始时,一儿童说自己的心是怦怦直跳,有儿童立即补充:“心儿快跳到嗓子眼儿了。”有儿童说自己心情很矛盾,既想多摸摸这美丽的花儿,又怕音乐突停花儿留在自己手中……说到传递过程,他们说“好紧张,生怕花儿到自己手中时音乐突然停下来。”“当花儿顺利交给后面的同学后,我不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如果没有这样的真实体验,我想,他们肯定会用忐忑不安、坐立不安、提心吊胆这些常规语言泛泛而谈。当然,我们的指导还不能仅满足于此,为了让儿童写得更加细致、全面,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范文表达来引路,让他们知道写活动时,除了写自己的心情之外,还可以写一写别人的表现,通过别人的动作、神情来反衬活动的精彩。如写一写老师的满面春风,花儿的娇艳美丽,给习作构起一个温馨美好的背景;写一写同桌和周围其他人的表现,来烘托活动的气氛,等等。这样的具体指导,再加上他们在实际自我修改、完善中亲自用一用,都能让作文指导走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儿童心中建起实实在在的写作思维导图。
三、大胆想象,用文字表达创意
吴立岗教授认为写作从想象作文、编童话故事起步,可以培养儿童浓厚的写作兴趣,充分发挥儿童无拘无束的思维和连贯的表达能力,这对于以后的写人写事大有裨益。确实,“想象是灵魂的眼睛”,放飞学生想象的同时,也给习作带来了另一份美丽。记得曾获全国第二届新体系作文大赛特等奖的汤瑾老师设计的《读绘本写童话》习作指导课上,儿童由猜鳄鱼会想跟谁谈恋爱说起,个个思维张扬,理由充分,在讨论鳄鱼两次想送给长颈鹿甜蜜的微笑均失败时,让儿童自我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而后运用这种“大胆设想——付诸行动——事与愿违”一波三折的写法,自由畅想鳄鱼还会怎么做。儿童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鳄鱼想通过大喊引起长颈鹿的注意,但长颈鹿带着耳机在听音乐,还是没有注意到,有的说鳄鱼买来一束鲜花想送给长颈鹿,并送上自己的甜蜜的微笑,但还没走多远,鲜花就被自己的身体压碎了……这样毫无拘束的、但有表达思路引领的表达,让儿童脑洞大开,趣味盎然,写作能力在尽情想象中得到了有效提升。汤老师并不满足于此,她又留给儿童一个课外思考:你喜欢这样的结局吗?你还会给这个故事怎样的结局?三处想象,三次练笔,且实践充足,儿童的写作能力怎么会不提高?我们的习作指导,不妨就从阅读的空白处寻找话题,展开想象,让儿童在实实在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趣味盎然地进步。
四、重视形式,让表达富有意味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儿童母语的学习必须依赖积累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要碰壁”。儿童受年龄、阅历、以及阅读面的限制,他们的表达,有时会显得拖沓、重复、枯燥。因此,重视语言的表达形式,让儿童的表达有一点文学意味,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指导儿童写好人物对话时,我们可以从常见的对话描写入手:早晨,我一走进教室,栗允儿就喊:“快把昨天的家庭作业交过来!”我赶紧回答:“好!”儿童讨论如果换成下面的表达方式,有哪些不同:早晨,我一走进教室,栗允儿就挥着手中的作业本冲着我喊:“快把昨天的家庭作业交过来!”“好!”我赶紧回答,并随口问道,“已经有多少人交了?”他们很快发现两者的提示语位置不同,后者提示语中多了一些动作描写。于是我继续追问,让他们明白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变化可以让表达形式更丰富,“好”放在提示语前面还能体现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我再出示一段对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调整提示语的位置和内容,逐步将对话写传神。长期坚持这样的小处入手,深处思考,实际实践,可以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体会走向成功的喜悦。
作为儿童语言表达练习起步阶段的引路人,我们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深入思考、细致分解、深度行走中,寻绎习作指导的生态之路,让儿童都能在语言表达、写作实践中感到快乐,明显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