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要做到“ZCS”

2018-02-26严卫林

西藏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申报课题法治

◆严卫林

课题研究并不只是高校、专家、领导和科研机构的事,道德与法治教师同样不可或缺;课题研究并不是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事,而是贴近道德与法治教师日常教学,有问题即确立课题;课题研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只要踏实肯做,道德与法治教师同样可以大有作为。课题研究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升课堂品质,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根据自身的角色在课题研究上有所作为,以取得更好的科研效果值得深究。

一、课题研究要突出“真研究”(Z)

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课题研究纯粹是子虚乌有的空幌子,虚张声势的空架子,无非就是做做样子,过过场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毋庸讳言,在平时,大多数学校教师的课题都被尘封起来,束之高阁,真正能死心塌地开展课题研究的为数不多,课题研究有名无实居多。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课题研究上有所成效,就要在“真”字上下功夫。

1.思想上要真心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驱使教师表现出相应的态度和采取相应行为。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课题研究,端正研究态度,认识到课题研究不是“假大空”,必须要正儿八经,真心实意地去研究;课题研究不是摆设,不能装模作样。但在实际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由于动机不良,初心易改,申报了课题后却没有真正开展研究的决心、信心和勇气,半途而废。

(1)虚情假意的花瓶型。有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迫于学校的压力和职称晋升的需要,同时也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觉得没有课题上不了台面,于是也申报或者参与了课题研究,内心深处还是把课题研究仅仅看作花瓶,装点门面而已。

(2)半信半疑的充数型。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于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让别人在课题研究成员表中加个名字,权当充充数,觉得有总比没有好,有备无患,至于研究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

(3)功名利禄的捞分型。如今上级行政部门在评职称或者评骨干教师时对课题研究也很重视,并且根据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个数和级别赋分。为了使自己获得较高的分数,有的教师被迫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捞到分数,获取资格。一旦申报成功,从此课题研究淡出了自己的视线。

凡此种种,表面上看这些教师都是有“课题一族”,是“研究型教师”,实质上都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对课题研究缺乏真心实意,挂羊头、卖狗肉,形式主义。

2.行动上要真做

如果我们仔细调查一下就会发现,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虽然申报了课题,或者成为了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真正在行动上表现出有研究精神的凤毛麟角。不少教师都是说归说,做归做,课题归课题,行动归行动,油水分离。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只是为了挂个名而已,有名无实,骨子里看不起课题研究;也有的教师不会研究,缺乏研究的底气;还有的教师不敢研究,担心搞研究会影响成绩,输不起。在日常研究中,压根儿就没有真正在做,有的仅仅是做点假材料应付检查。

3.观点上要真实

教育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但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申报课题后,由于平时并没有真正开展研究,到结题时蓦然发现,原来什么也没有做,没有过程性真实资料,没有研究的真实数据。于是在总结归纳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时只能天马行空,胡编乱造,或者网上下载,或者东拼西凑,或者闭门造车。不少数据和材料都是凭空杜撰,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至于观点和结论只能东挪西借,随意捏造,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甚至无中生有,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课题研究成果成了玩文字游戏,糊弄他人,浪费纸张。所谓的科研成果缺乏含金量,没有生命力。

笔者曾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重点课题《主题式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此课题缘于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般的案例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案例多、案例繁、案例杂,课堂教学有如故事会,学生学习有碎片化倾向、浅层学习倾向、应试教育倾向的弊端。为了扭转传统案例教学带来的弊端和问题,真心实意地寻找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指向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主题式案例教学,笔者深入课堂研究,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逐步解决问题,寻找到真正有利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题教学品质的主题式案例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课题研究要突出“长研究”(C)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和出成果的;课题研究不能搞速成,立竿见影,追求短期效应;课题研究也不能一曝十寒,搞突击和运动。道德与法治教师都有自己的自留地,有开展课题研究得天独厚的优势。既然申报了课题,就要常年抓,抓常年,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常抓不懈,长期坚持,不能“兔子尾巴长不了”。

1.按部就班,有规划

有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刚开始研究时有新鲜感,于是心血来潮,热情很高,轰轰烈烈,恨不得马上研究出成果。但过了蜜月期,热情锐减,甚至渐渐淡忘,直到上级布置结题时才发现课题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任何作为,于是手忙脚乱地整点材料交差应付。其实,教师在申报课题时都有详细的规划和方案,每个时间段要做哪些工作,每个时间节点要完成到怎样一种程度,最终要达到怎样的预期成果等等,在规划中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确保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课题研究。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题研究时要时时留意课题研究方案,根据课题设计的规划,按部就班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做到有始有终,按规办事。当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也不能死扣方案,要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和进程灵活机动,适当调整和完善方案。

2.持之以恒,有过程

“开头轰,中间松,结尾空”,是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真实写照。确实,有不少教师搞课题研究只有轰轰烈烈的开头,而研究过程却松松垮垮,一片空白,甚至有的教师只记得有个课题,至于课题的名称自己也说不清楚,由于没有真正的研究过程,自然也不会产生任何研究成果。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使课题研究出好成果,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过程管理。因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题研究与科研机构的研究不同,都来自课堂,来自日常教育教学,有着深厚的科研基础和肥沃土壤,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为此,教师要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要与课题挂钩,心系课题,长年累月,做好点滴积累。

3.循序渐进,有延伸

有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觉得课题多多益善,多一个课题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本,以多取胜。于是研究完一个就再申请下一个,几年下来,被研究过的课题数量不少,但实质上都只是走走过场,没有下文,真正研究出什么成果,课堂教学改进了多少,只有自己清楚。课题研究要经过实践检验,看看究竟有多少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发挥了多少作用。教师不能因为课题结题了就大功告成,随手一扔,不闻不问。其实,课题研究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看研究后取得的效果,教师要不断跟踪自己的教学,做好后续的进一步深化和研究。不能像猴子摘桃子一样,摘一个扔一个,看看蛮热闹,实质没成效。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选中一个有价值的课题,然后围绕课题长期研究,做大、做强、做优,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和深化,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浅尝辄止。

笔者在开展《主题式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时,从立项申报、过程管理、结题总结、经验推广,前后共用了四年时间,四年如一日地对待,而不是只有申报课题时的“轰”、过程的“松”,结题的“空”。一步一个脚印儿,按照既定的课题申报方案,有条不紊开展研究。不心血来潮,不一曝十寒,不虎头蛇尾,向着目标持之以恒。

三、课题研究要突出“深研究”(S)

课题研究不能浮于表面,不能只看表象,不能做表面文章。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使课题研究产生实效,就要深入学习理论、深入课堂实践、深入调查取证、深思熟虑反思,在此基础上实实在在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理论——实践——理论,如此螺旋上升,思想不断升华,行为不断改善,教学不断优化。

1.深入理论,多学习

课题研究要取得好成效,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题研究时不能头脑一片空白,凭空想象,而要先用理论武装自己头脑,有的放矢。要通过深入学习理论,做好文献研究,了解本课题的国际和国内研究的背景和现状,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效,还有哪些未探知的领域有待强化,今后自己在研究时如何创新等。只有多学习理论,才能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提供方法论指导,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克服和减少自己的重复研究和无效劳动。

2.深入课堂,多实践

课题研究不能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空对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题研究必须来自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即课题。为此,教师在课题研究时要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并经受实践的检验。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题研究必须从实践中来,并用于指导实践。教师要把自己的课堂当作课题研究的舞台,作为课题研究的试验田。在长期的课堂实践和摸爬滚打中积累素材,提炼经验。

3.深入师生,多调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题研究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其落脚点和归宿点在于让教师轻松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学生是否觉得学习比以前轻松了,课堂效果是否真正提高了,这些都需要教师经常性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从学生口中获取,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凭感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教师还要问问其他同行,问问其他听课教师,问问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征求他们的意见,发表他们的感言。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师要蹲下身来,多听听学生和教师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发现错误及时矫正,然后寻求改进的办法。

4.深入反思,多改进

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为此,教师在课题研究时要多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每堂课结束都要向自己扪心自问,想想自己成功的地方,失败的教训,再教时如何改进。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使课题研究真正产生实效,达到目的。

笔者在开展《主题式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时,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开展研讨和沙龙,集思广益,相互补充;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听课、评课、议课,相互取长补短,学习借鉴;深入学生和教师,广泛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感受,不断修正做法;深入反思,总结经验,反思得失。正是在“真研究、长研究、深研究”中,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课题研究不能虚情假意,必须做到“ZCS”。

猜你喜欢

申报课题法治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