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热点述评

2018-02-26廖湘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位一流博士

廖湘阳

2017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坚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抓改革促发展,编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改革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服务需求进一步强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入,提高质量进一步见效,内涵发展转型进一步加快,实现了有质量的快速发展。

一、谋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新绘蓝图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1月正式发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总体部署,从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改革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

(一)以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改革发展思路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继续“坚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到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向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的“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进一步确立,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成为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重要任务。

1.转变发展方式是关键

社会需求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必然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一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微观机制积极回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当前集中表现为要结合新的知识生产方式重塑研究生培养过程。二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宏观体制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当前集中表现为要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

2.优化教育结构是抓手

研究生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从这个意义讲,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通过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区域布局的调整,从结构上提升研究生教育适应和引领社会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推动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机制的变革,将结构优化渗入到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机制多样化的变革中去,实现结构优化与机制创新的统一。

3.把握社会需求是保障

要加强政府、社会、培养单位的协同合作,建立研究生教育社会需求预测机制和预测系统。要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把握社会需求的重点指向和发展变化,区分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普遍需求与特殊需求、全局需求与区域需求。要科学分析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需求,结合办学传统和办学定位,确定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和重点。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势中把握社会需求、选择发展定位,既不能随波逐流,浪费教育资源和破坏可持续发展机制,也不能因循守旧,错失发展的战略机遇。

(二)稳中求进、进中求新的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满足需求、立足国内、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这一发展目标体现了稳中求进、进中求新的精神。

1.强烈的社会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求研究生教育确立新的发展定位,面对新要求交出发展新答卷,改革进取焕发新状态,创造新业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发展需求来看,“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适度增长是必要的。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满足各地区对本土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当地化的需求,形成人才聚集和产业聚集优势效应,研究生教育必须继续适度扩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和驱动创新的智力支持。

2.更高的发展站位

站位高,才能发展动力足;站位准,才能发展成效好。要调动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研究生培养,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着力构建优势资源和有利因素互补相融的协同培养机制。要立足于满足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和发展研究生持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形成更大的国际影响,建成一批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要瞄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助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

3.深化的分类培养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日渐完善,相对滞后的传统“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将成为分类培养改革和培养机制创新的重点。这涉及硕士学位的定位问题,比如是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台阶还是作为直接就业的终极学位;涉及整个研究生培养类型的重构问题,比如是否可以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职业型研究生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涉及培养过程与培养机制的创新问题,比如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培养过程的重塑、指导方式的变革加强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等。

(三)立足国内、开放发展的发展视野

《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满足需求、立足国内、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建成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

1.要从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把握“立足国内”

“立足国内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方针,从发展目标来看,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从制度设计来看,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研究生教育制度化发展初期,“立足国内培养”既是宏伟的目标,又是科学的选择。当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和整体水平提升后,当“立足国内培养”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成为一个基本现实后,必须重新阐释“立足国内”与“面向世界”的各自内涵及其关系。国际化正在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新维度,研究生教育要致力于增进研究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技能。

2.要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发展视野、彰显中国制度特色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我国正由单边的研究生生源输出大国发展成为既是生源输出大国又是生源输入大国,据统计,2016年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63 867人,同比增加19.22%。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高铁等大型工程技术“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转型升级,急需大批熟悉、了解国际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研究生教育要积极结合国家战略和海外重大工程项目的需要,培养国际事务专门人才、海外工程所在地本土人才、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国别或区域研究人才。

3.要将“开放发展”融进“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发展主线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加快开放发展,要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要靠开放释放发展的强大推力,要从开放开拓发展的最新格局。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线应当是“服务需求、开放发展、提高质量”,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要建立服务需求动力机制,真正从研究生、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未来需求出发来设计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要建立开放发展机制,全面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在人才需求的预测、培养目标的制定、职业技能的发展等方面发挥实质性作用。要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瞄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扬帆起航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137所高校进入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465个。这标志着“双一流”建设落地进入实施阶段。

(一)“双一流”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5年 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 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双一流”建设的原则、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2017年9月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2017年12月“双一流”建设高校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制定具体的“路线图”与“任务书”,建设方案陆续公布。

“双一流”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双一流”建设针对过去重点建设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以及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的迫切需要,所提出的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建设原则、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的开放竞争和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等思路赢得了高度的认可。“双一流”建设遴选方式与过去重点工程建设有根本性的改变,不再组织高校申报、不需主管部门推荐,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家战略、水平标准、特殊需求等原则确定认定标准,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并不直接对某一高校是否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做出评判。充分利用已公开发布、可公开获取、高校普遍认可的国内、国外第三方权威评价的数据和结果,增强评审的客观性和认同度。“双一流”建设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推出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进一步高涨,高校的受益面不断增大。高等学校更是充满期待,围绕学科结构调整、学科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二)“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1.实现高端对接

“双一流”建设提出五大建设任务,即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产学合作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这些任务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研究生教育正好构成这些重点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支撑,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建设提供了着力点和抓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的对接,一是要融入五大建设任务,从顶端拉动“双一流”建设;二是要立足“双一流”建设这一新的发展平台,提升整体实力和扩大国际影响;三是要建立新的发展机制,通过改革创新推进研究生教育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四是要致力于区域服务,既要提升国际影响力,更要切实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和贡献力。

2.聚集人才培养

“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也正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所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一方面要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发展态势,提高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培养社会急需的多样化人才,另一方面要相对集中优质资源,培养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为此,要建立具有全球发展视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聚集国际竞争优势、彰显中国道路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于此、聚集于此、发展于此、成功于此的人才机制,以吸引、集聚、造就世界一流人才。

3.带动示范作用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重在建设,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只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还需要绘制一个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做的发展蓝图,编制一个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化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要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要在招生选拔方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机制模式创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发挥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要看到学科本身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以及协同式创新的冲击和机遇,以研究生教育为切入点激活学术活力、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机制,协调处理好学术发展与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国际竞争与服务区域。

(三)加速中西部研究生教育全面提质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有效举措。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并非仅仅靠“双一流”建设就能完全支撑起来的,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既要有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双一流”建设战略,也要有以兼顾平衡、服务区域为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措施,补齐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有必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提质工程,与国家“双一流”建设统筹谋划、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两翼。

“双一流”建设与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提质工程既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建设规模和运行机制,只能是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只能是重中之重。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提质工程则致力于解决有质量的教育公平问题,解决中西部大开发的人才支撑问题,解决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中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既要继续扩大规模、满足需要,又要切实提升质量、服务需求。中西部研究生教育要致力于培养研究生成长成才,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拥有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中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要聚焦于服务区域发展,助推建立区域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新格局,重视开发学术资源的当地化价值,促进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和本地知识的储备积蓄与升级提质,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石。

三、审核: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释压建制

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开展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工作。2018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对 2017年全国学位授权审核结果予以公示,包括34个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0个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56个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2083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 20个自主审核单位的审核结果。此次学位授权审核距离上一次授权审核间隔已有10年,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强烈要求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增加新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学位点,因此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压力非常大,但是从公示结果的反响来看应当说是平稳的。

(一)出台《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

自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开展了11批学位授权审核、1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位授权审核和多次专业学位授权审核。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深化学位授权审核改革,制定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继2008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以下简称“《审核办法》”),首次对学位授权审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

《审核办法》共分为七章35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的法律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体系结构、审核类型和申请条件制定;第二章组织实施主要明确了学位授权审核的周期、组织方式、审批时限和授权审核口径;第三章到第五章规定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博士硕士学位点和自主审核单位新增学位点三类审核的申请范围、审核程序等;第六章质量监管规定了授权审核中的监管处罚措施;第七章附则是相关补充说明。

《审核办法》规定“学位授权审核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为目的,依法依规进行”,强调“学位授权审核应当保证学位授予质量、服务社会发展需求、支撑研究生教育发展、激发培养单位活力,构建责权分明、统筹规划、分层实施、公正规范的制度体系”。此前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时是通过授权审核工作通知来确立审核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缺乏专门的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的指导,《审核办法》的出台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个创新。

(二)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1.标准先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制定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博士硕士学位点、自主审核单位申请的基本条件,按各一级学科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对学科方向与特色、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规定,比如主干方向不少于几个,专任教师和每个学科方向的最低人数等。改变分配数量指标的做法,严格控制授权审核的准入门槛,整个审核严格按照预先设置的基本条件要求来进行,突出质量标准在授权审核中的主导作用。《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与《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共同构成质量标准体系,促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有序发展与质量提高。

2.需求导向

授权审核工作坚持需求优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的新增学位点调控意见,省级学位委员会制订的本地区新增学位授予单位规划和学位点申报指南,均将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坚持科学布局,优先新增国家区域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和急需领域的学位授权。34个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10个不在省会城市;30个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21个不在省会城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新增学位点集中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需求较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

3.强化监管

授权审核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关联,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授予单位存在《审核办法》第六章所规定的有关情形的将被暂停新增学位授权或新增学位点。授权审核与学位点评估有效衔接,新增学位授权点3年后要接受专项评估。授权审核与质量监管实行联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督查省级学位委员会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工作进展情况,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处理。加强信息公开,按照得票在2/3以上、1/2至2/3之间、1/2以下三个档次,公布了参加复审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自主审核单位的得票档次。

(三)授权审核改革走向何处

1.要解决好审核周期问题

推行学位授权审核分类,将学位授权分为新增学位授权审核和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两类,明晰两类授权审核的原则办法。新增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制度化,每3年实施一次,侧重于学位点增量的结构调整;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常态化,每年开展一次,侧重于存量的结构优化。制度化的新增学位授权审核强调统筹规划、宏观引导,旨在建立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宏观体制;常态化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强调授权单位紧跟社会需求,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充分发挥自主权,旨在形成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机制。

2.要处理好权力下放问题

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确立以省级学位委员会为主的审核模式。省级学位委员会负责本区域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规划、建设和申报指南编制,组织实施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博士学位点的初审,负责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硕士学位点的审核。省级学位委员会要开展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工作,加强本区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保障的监测和督查,建立区域内相关行业部门、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的联动机制并形成合力。

3.要解决好区域需求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提升地区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当地化、集聚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学位授权审核既要站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保证整体教育质量,又要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和高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激发区域内各方力量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激发高等学校的活力和潜力。立足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优化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是研究生教育实现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型的迫切要求。

四、评估: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争相斗艳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6年4月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分布在95个一级学科。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 70%的学科分为 9档予以公布,有 80所高校获得 A+一级学科(前 2%或前 2名),有 16所高校获得4个以上A+一级学科。

(一)从第四轮与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的对比看优势学科分布变化

按照第四轮学科评估分档的方式对 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进行分档(得分并列的同时进入相应档次)后,对两次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1.院校分布

就入选A+一级学科的院校数量而言,第四轮学科评估和2012年学科评估的结果差异不大,分别是80所和79所;就A-(前10%)以上一级学科而言,入围院校的数量由115所增加到147所,但是从入围院校A-以上一级学科的平均数来看,第四轮学科评估明显高于2012年学科评估。这说明最顶端的高水平学科仍然集中在极少的一部分院校,院校办学实力的差距仍很明显。

2.优势聚集

就 A+一级学科的聚集效应来看,前 10位院校的A+一级学科数占总数的比例,第四轮学科评估和2012年学科评估分别是45.71%和48.37%。就A-以上一级学科的聚集效应来看,前 11位院校的 A-以上一级学科数占总数的比例,第四轮学科评估的36.70%明显低于2012年学科评估的44.57%。这说明A+一级学科的聚集效应变化很弱,而A-以上一级学科聚集优势的减弱较为明显,更多的院校涌现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学科。

3.位次竞争

按照获得A+一级学科数进行院校排序,列前10位的院校的位次虽然有所变动,但入围院校基本稳定,只有一所院校新进入前10位,有一所学校退出前 10位。按照 A-以上一级学科数进行院校排序,列前11位的院校的位次有变动,但入围院校基本稳定,退出和新进入的院校分别只有2所。这说明我国排在最前列的院校的学科竞争总体态势相对稳定,变化幅度并不大。

4.学科覆盖

为了表征优势学科覆盖面,将95个一级学科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经管法(只含法学一级学科)、理学、工学、农林、医学等6个领域。就各院校获得的A+一级学科而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覆盖5个领域,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覆盖4个领域;就各院校获得的A-以上一级学科而言,浙江大学全覆盖6个领域,覆盖5个以上领域的有7所院校,覆盖4个以上领域的有19所院校,覆盖3个以上领域的有29所院校。这说明经过学科结构调整,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大学。

5.学科评估结果及其引发的议论值得深思

①学科布局问题。学科建设既要考虑学科的生态体系,形成相互支撑的学科群,又要重点突破一个、二个或几个核心优势学科,实现高原造峰,还要聚集学科特色优势合力,整体提升学科优质率。②学科定位问题。学科建设既要瞄准世界一流,建设好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领域,又要坚持中国特色,下功夫在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学科领域实现新突破。③发展思路问题。学科建设一方面要抓住学科的关键指标,紧跟学科发展的国际趋势,另一方面要有战略定位魄力,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紧迫需求,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

(二)学科评估与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

学科评估是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是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实行“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不同于政府开展的合格性评估,业已成为第三方评估的品牌项目,是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成功探索。

1.研究生教育评估供给要多元化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许多问题都与高等教育评估的供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比如高等教育质量低迷与质量持续改进的阻抗是否与高等教育评估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有关?再比如各种大学排行榜的盛行与争议是否也与高等教育评估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有关?如何从供给侧的角度提升研究生教育评估供给的质量水准,改革和创新教育评估服务供给模式与治理机制,进而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及其持续改进的空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政府职能转换,培育出独立于教育部门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鼓励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发高质量的评估项目;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多种方式向教育评估组织购买高质量的评估服务和信息服务,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研究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和需求的监测评估。加强绩效评估与社会问责。要开展绩效评估,建立绩效报告、绩效预算、绩效拨款相辅相成的绩效评估体系与问责机制,要将类似学科评估这样有影响的全国性评估项目的结果作为绩效预算和绩效拨款的依据。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估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各维度的绩效表现,既包括现有条件与状况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比如优质资源的聚集与社会声望的提升;又包括应具备的条件与能力的内部和外部分析,比如满足国家与区域战略需求的能力与程度;还包括应该开展的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分析,比如研究生的受益面、受益程度,研究生享受的教育服务的质量及其满意度等。

2.开发研究生教育大数据

研究生教育评估要适应数据、技术与思维的三足鼎立的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建立起基于大数据的评估体系。①按照大数据理念建立数据数量更大、维度更广、类型更多的公共数据库,补齐研究生教育基本公共数据库的短板,编辑发布研究生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发布社会反响与需求方面的数据。②促进信息数据贯通,基于大数据技术体系,整合汇聚各类数据资源,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研究生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研究生教育数据与高等教育数据、科学研究数据、学科建设数据等数据岛的链接。③要建立与大数据研发应用相契合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网络收集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采集、汇聚、分析、传播机制。④要立足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结合大数据开发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优化研究生教育资源布局和配置,增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加快内涵式发展 转型。

五、改革: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真干实改

2017年7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选取部分单位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17年7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2017年 11月教育部确定 14所高校开展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大势所趋、形势所迫、问题所在。

(一)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和思路

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平台,着力破除制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政策样本,形成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政策机制,持续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改革试点单位要根据自身特色和办学实际,按照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要求,制定明确的试点方案,在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招生选拔、投入资助、科教结合、课程教学、分流淘汰、导师队伍、评价制度、国际合作、管理模式和质量保障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综合改革要紧紧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一核心,按照“立德树人方向要正,服务需求站位要高,提高质量视野要宽”的总体要求,探索新形势下博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形成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政策机制。

(二)博士研究生分流淘汰与综合培养

1.招生选拔与分流淘汰两个端口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

博士研究生教育“入口”要活而有效,“出口”要严而有序,既要通过招生选拔方式的改革,吸引和招收一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学术兴趣浓的博士研究生;又要通过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畅通分流渠道,实行淘汰制度,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底线。健全博士研究生淘汰制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①要建立的是淘汰制度,是作为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手段,而不是非要硬性规定至少要淘汰多大比例的研究生。②要发挥的是质量底线作用,确保每个毕业的博士生都达到相应的质量基准,而不宜用其营造一种过于紧张的氛围,不能成为制约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紧箍咒”。③质量保证重在过程管理,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淘汰”解决所有问题。针对研究生学业上的困惑与不足,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不能将全部压力集中在毕业这个时间点上和淘汰这种“断崖式”质量保障手段上。④要处理好学术道路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建立促进学生职业多元化发展的机制,尽可能给研究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体验。淘汰制度是将不适合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甄别出来,要引导即将被分流淘汰的学生全面分析自己的能力素质,找到一个更好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既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研究生淘汰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2.科教结合与综合培养是博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方向

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着力破除制约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消除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短板。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的持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明显的短板。①要通过科教结合,通过实施“一流研究生教育建设计划”“未来科学家计划”“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等重大项目,建立激励和引导机制,培养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②要大胆探索双学位制度,允许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修读第二个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分化与转型的发展趋势,非学术性岗位、跨界的工作岗位成为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岗位类型。跨学科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应对这一趋势的普遍举措,正在从课程层面、专业层面拓展到学位层面,应从制度设计上允许在读研究生同时在两个不同的学科修读两个学位。这种制度设计的好处是研究生能够同时获得具有互补性的两个学位,发展跨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毕业后可以在多部门就业和多岗位流动。鉴于此,我国是否可以考虑推行双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否允许研究生在读期间同时修读MBA、MPA、JM等专业学位?学位授权制度又该如何进行相应的改革?研究生学习年限又该如何调整?如何整合两个学位的课程体系?学位论文撰写及其答辩要做出哪些调整和新的安排?这些问题值得在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真改与示范

1.改革站位要高

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关注国家战略需求,要紧紧盯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要重点解决我国研究生持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短板,要改掉不利于内涵发展的做法,强化有利于内涵发展的措施,要着力于博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要取得七个“新”突破,即思政教育有新要求、招生评价有新机制、课程改革有新探索、科研育人有新深化、学籍管理有新突破、国际合作有新提升、资源配置有新抓手。

2.要攻坚克难

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是隔靴搔痒,不是蜻蜓点水,而是直面问题、攻坚克难。综合改革试点就是要针对质量问题、结构问题和需求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跟社会需求的衔接问题,解剖麻雀、对症下药,大胆探索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新思路、新路子、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要做内功、见真章,要抓铁留痕、久久为功,真正通过改革出效率、提质量。

3.要有推广性

改革试点不是分蛋糕,不能搞成政策洼地,而应成为改革高地;不能只为了增加博士生招生指标、新增授权点、享有自主权,而应当涉深水区、探地雷阵。改革试点既要从国家层面考虑政策和措施,又要从学校层面考虑措施和行动;国家层面既要考虑试点工作深入进行、取得实效,又要考虑改革成果总结提升、推广应用;学校层面既要考虑国家宏观制度政策的统一性,又要考虑自主创新和办学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民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研究生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新的主要矛盾,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改革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研究生教育要坚持服务需求、开放发展、提高质量,围绕结构优化、体系建设、机制创新,深化政策机制、分类培养、激励机制改革,实现研究生教育向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加快迈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步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学位一流博士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制冷博士来帮忙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神奇博士感冒了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博士蚊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