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社会科学类专业博士生培养和博士生学习的建议

2018-02-26曹淑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博士生社会科学论文

曹淑江



改进社会科学类专业博士生培养和博士生学习的建议

曹淑江

作者通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合自己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感悟,认为在社会科学类专业博士生培养中,应该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教学,引导博士生处理好理论学习、方法训练与做研究、发表论文之间的关系,帮助和鼓励博士生学习、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要补充博士生的数学知识,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训练。指出博士生要养成适合社会科学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真钻研。

社会科学;博士生;培养;研究生教育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座谈会专门邀请了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这充分说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博士生将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他们所能做出的贡献,与博士生阶段打下的基础有密切关系。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粗浅体会,根据社会科学学科的特点(不包括人文学科专业)以及我国博士生培养的实际情况,笔者分析我国社会科学类专业博士生(以下称为“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对博士生如何有效地安排学习和研究提出建议,供博士生参考和指正。

一、强化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社会科学研究学派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各种学派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的学派看似深奥玄虚、时髦前沿,但实质背离了唯物主义的原理,是违背科学规律的。高校中少数教师和博士生对此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还自认为是深刻、有真学问。有的教师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社会发展和人类行为规律的存在。这其中有些人是其认识能力不足所致,也有的是主动放弃了唯物主义的观念、立场所致。在有些学者看来,人的思维和行为具有随机性、偶然性,所以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就不具备规律性。其实,这是不懂得随机规律的本质所致。这些学者不知道随机现象的规律也是客观规律的一种,不明白随机性、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滑到唯心主义一边,所以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导师以及其他学者的错误认识不仅出现在研究中,也出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有意或无意地对博士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当然,部分博士生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动摇,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掌握得不牢固。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1]9习近平还指出“这些学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1]23博士生培养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把《讲话》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强化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导师和任课教师的责任,应该贯穿落实到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导师和博士生都务必主动地学习《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去做,学会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博士生才能在学习和研究中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才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成就。

二、引导博士生处理好学习与研究的关系

攻读博士学位是特殊的研究和学习阶段,通过上课的方式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方法训练。攻读博士学位也是博士生未来学术生涯的起始阶段,博士生要真刀真枪地开展研究工作。如何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做研究、发表论文之间分配时间、精力,这是博士生遇到的一个矛盾。按正常情况来说,理论学习、方法训练是做好研究、取得有价值成果的前提,这二者之间不该存在矛盾。但是,实际上问题不这么简单。一方面,现代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复杂、内容繁多,不是每一个理论或方法在所有的研究中都同时用到,有很多在当时的研究和博士学位的完成过程中可能用不到,而学习这些内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博士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有资格获得博士学位。各个学校对博士生的种种奖励和资助待遇也往往根据研究成果评定,很多学校就是根据发表论文的数量决定。论文发表情况也影响到博士生求职就业。各种因素纠合在一起,催促博士生快发论文、多发论文,加剧了博士生在学习和研究选择中的矛盾,导致很多博士生一入学就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向“做研究”、写论文、发表论文。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生在课程的学习中采取应付态度,这是不妥当的。

习近平在《讲话》中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1]7习近平指出的这些问题,在博士生的培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的社会科学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学术评价标准和学术的价值取向还没有形成共识,除了部分高质量的学术刊物外,相当数量的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刊发的文章都是思辨性的文章。这类研究成果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按照传统的学术标准,这就是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这也是很多教师和博士生心目中的学术研究,部分博士生也用这样的方式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这些文章中确实有许多思想有创新、观点有价值的论文。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是变相的重复发表。有的作者把别人的观点和理论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复述一下,或组合一下几个人的观点,包装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去发表,实质上是变相的抄袭。这样发表论文速度快、数量多,很难被揭穿或者被追究。相反,系统地掌握了理论和方法后严谨地做一项研究,论文成果很可能也发表在同样的学术刊物上,但是所花费的时间和代价较大。这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和贡献有天壤之别。但对博士生的学术评价中,发在同样刊物上的论文往往没有区分,都作为同样的成果对待。由于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学术评价,论文的数量就代表了研究水平,很多博士生因为论文发表多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励。博士生阶段要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课程往往很复杂,既需要相应的知识基础,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搞明白其原理、学会其使用。知识基础较差的博士生,学习这些理论和方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由于不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也能发论文,学习了这些知识暂时也没有回报,很多博士生听了一两次课后,感觉困难就退课;即便他们不退课也是应付学习,而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写论文、发论文”。任课教师对博士生考试考核普遍比较宽松,无论博士生的学习情况如何,都给出较好的课程成绩。社会科学专业的博士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知识基础薄弱、研究能力较差的博士生,整天在“做研究”“写论文”,发表了很多论文,显得出类拔萃,能够获得各种荣誉奖励,还能较早地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而那些知识基础好、研究能力强、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博士生,反而没有成果发表或者成果发表较少,甚至会延期毕业。也有部分博士生在导师的要求和督促下,帮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攒文章、攒著作”的研究。一些博士生乐意这样参与课题研究,这样做能获得报酬和成果,又何必去学习基础课?!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博士生不踏踏实实学好基础课程,都是错误的选择。

博士生培养中必须严格教学管理工作,每位任课教师都要从严要求博士生,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尤其是要严格做好课程的考试考核环节,没有达到学习要求的必须重修,以督促和激励博士生学好基础课程。同时,要完善博士生激励机制,杜绝简单地按照论文数量对博士生进行奖励的做法,要对真正有创新的成果进行奖励。博士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要求中,要淡化对公开发表论文的规定,至少要降低公开发表论文数量的指标,鼓励博士生在扎实学好课程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做出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切实提高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博士生也要严格自律,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不合理的学术规定或者其他压力的时候,更要有主见,一定要把基础理论学习、基本方法训练放在首位。在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再把重心转移到学术研究上来。只有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后才能做好真正的学术研究。因为如果不知道这些原理和方法,博士生甚至找不到需要研究的真问题,即使问题摆在眼前,也不理解;更不可能去利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因为思维中很难凭空出现这些理论和方法,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这些方法和理论自己独立地重新发现一遍。在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学习理论和方法,能节约学习时间。如不进行系统的训练,可能以后就很难通过自学补上。博士生不要因为暂时用不到这些理论和方法,就不去花时间掌握它。

攻读博士学位的年龄段也是从事科研工作的最佳时期,很多杰出的学者在其博士生阶段就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博士生也不是等学习完所有的方法和理论,才开始做研究。对主要的原理和方法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后,博士生应该开始研究工作,可以在做研究的同时继续进行课程学习。知识基础较好的博士生,应该较早地开展研究工作。理论和方法方面薄弱的博士生,在课程学习、方法训练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切不可盲目攀比、舍本求末。博士生要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去做,“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1]29。

三、兼顾学习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专业博士生的培养中以及博士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应该重视吸收学习国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认真对待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强对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了解,做到真正熟悉理解我国的实际情况。个别的培养单位和部分博士生只重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外学者的研究置之不理,博士生基本不看英文或者其他外文文献,这无异于闭门造车。有的培养单位只重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教学,博士生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国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屑于学习中国学者的成果,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也是片面的。很多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社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他们的研究也许在技术和方法上甚至论证分析的严谨程度上略逊色于国外学者,但他们熟悉我国国情,对中国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同样值得去学习。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1]18这一论述回答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国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博士生培养中必须一以贯之的准则。社会科学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基本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具有普适性。但是,每个具体问题中的规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社会规律都是通过社会中不同因素、不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形式呈现的。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现象都是人或者组织选择的结果,个人和组织的选择都是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所以社会领域中的规律往往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因果关系。欧美学者的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是立足于对西方社会的观察分析,其理论和结论更适用于西方世界。这些研究的前提条件往往没有注明,或者被认为不需要说明。但是,我国的客观情况以及其他约束条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可能不具备这些前提条件。我们在学习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时,必须搞清楚这些成果中哪些是适合中国的,哪些是在中国不成立的。林毅夫教授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许多条件不同,照搬发达国家经验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是行不通的,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加强理论创新,以指导本国发展实践”[2]。林毅夫教授的这一观点完全符合习近平讲话的精神。不照搬西方的理论并不是说拒绝学习、借鉴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也不是彻底否定现代社会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普适性;而是强调“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1]18,因为“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1]22”。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才能建立适合解释中国现象、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社会科学理论。这也是博士生培养以及每个博士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应该持有的态度。博士生学习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时,要把每个理论、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搞清楚,并且努力去熟悉我国的实际情况。举个例子来说,现代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准实验”因果关系推断方法以及发现、寻找这些“准实验”的技巧,在不同社会体制背景下的经济、社会问题研究中都可以使用,同样也适用于我国经济社会问题研究。四十年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社会快速的改革和发展时期,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很多理论研究结论进行实证研究所需要的“准实验”,只有中国才存在;欧美各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没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没有。但是,发生在中国的这类“准实验”大都没有被发掘出来。我们要珍惜中国社会、经济变革所带来的研究机会。我们首先要掌握“准实验”因果关系推断方法及应用技巧,只有这样,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改革时,才会识别出符合准实验要求的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研究问题,才能完成相应的研究。

四、重视学习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理论和方法

门类众多的社会科学学科中,多数学科是以其研究领域为标准界定的,对某一特定的社会子系统或者某一类社会现象的研究就构成一个学科,例如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还有一些学科是从研究的视角、逻辑前提等方面来界定的,这类学科的典型是经济学、社会学。社会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涉及多类社会现象,同一社会现象也往往会发生在不同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组织中。例如,人口研究涉及经济、法律、管理、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任何社会部门和子系统中都涉及法律问题。社会问题往往需要我们从多个学科视角加以研究,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重叠交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些学科的研究者常常感到本学科的领地被其他学科侵占了,感到其他学科学者的研究越界了。

从各个学科发展历史来看,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融合、渗透、交叉,对于社会科学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社会科学中很多研究方法都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研究发展起来的,这导致了不同学科在研究方法、技术上的趋同。例如,实证分析(empirical analysis)中的倾向值分析法,就是教育研究者最先提出了思想和思路,后经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努力,逐步发展成反事实问题因果关系推断的主要工具之一。经济学家从社会学家的研究中吸收了很多营养,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是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这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学家康芒斯提出的“交易”概念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组织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上的。社会学家韦伯的科层理论、组织理论、宗教理论等,都对经济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当代经济学研究也从社会学研究中汲取灵感。社会和组织中的同群效应、非市场相互作用、身份、代际流动等现象,最先都是社会学开始研究的,现在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当然,众多的社会科学学科也从经济学中汲取营养和理论支撑。以组织理论为例,经济学的组织理论给其他学科的组织理论研究以有力的理论支撑,管理学中的组织理论更善于总结管理经验,经济学组织理论则给予这些经验以理论解释,挖掘出背后的逻辑和规律。现代社会学家的组织理论吸收了更多的经济学成果,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包括不完备契约理论在内的契约理论对法学、管理学及组织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周雪光教授所著的《组织社会学十讲》是一部很不错的社会学著作[3],这本著作从理论体系到具体内容都参考了米尔格罗姆等著的《经济学、组织与管理》[4]。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在历史、课堂教学、婚姻与家庭这些看似不相干的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出色成果。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领域或者问题往往有不同学科在研究,博士生很有必要把不同学科的研究都搞清楚;不能以学科不同为借口,拒绝吸收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否则,难以全面掌握一个领域的研究状况,难以真正进入学术研究前沿。这就要求我们在博士生培养中,要重视多学科多视角理论的融合,重视交叉学科理论的教学,督促、帮助博士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几乎包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和各个社会领域,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中的经济领域和人类的经济行为。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经济学是几乎没有边界的学科。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地位有点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某种程度上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经济学的很多教材被多个学科共同采用。例如,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是经济学教材[5],被国内外许多著名高校用作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研究等多个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掌握一些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各个学科的研究都有帮助,我们应该在博士生培养中适当加强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教学。

五、适当补充数学知识,学会定量研究方法

习近平在《讲话》中专门论述了定量研究方法和技术问题,他指出“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1]18-19。笼统地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大类。这两类方法各有所长、相互补充。一项完整的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情况下都要涉及这两类方法。在进行严格的定量研究之前,必须进行定性分析,充分的定性研究是做好定量分析的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使研究结果更清晰、更准确、更可靠。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取向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这使得定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邓小平曾经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用这一论断,论证了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种[1]3。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6]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验证了马克思的论断是正确的。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定量研究都是以一定的数学作为基础的。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数学是表达的语言、推理的工具。对于博士生来说,一定程度的数学基础是理解理论、掌握方法的预备知识。不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就难以理解理论和方法的本质,只能是生搬硬套地使用理论和方法;有些情况下甚至无法把一个社会科学的理论问题表述出来,无法提升问题的理论高度。对于一些社会科学学科来说,要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数学基础较差的人难以到达这些学科的学术前沿。

目前我国许多博士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不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我国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大学数学大都是在大学第一、二年级开设,大学二年级后就基本不再开设数学课。有的专业只开设一学期的文科类高等数学,不开设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课程。除了经济学等个别专业外,其他社会科学专业很少为硕士生、博士生专门开设数学课。很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对数学兴趣不大,没有认真对待数学,甚至当时的想法是尽力避开数学。当以后知道了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产生了兴趣,想补修一些数学课却没机会了。有些研究生即便是在大学阶段学习过概率论等课程,也是很初级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很有限,这导致我国社会科学博士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弱。很多博士生有必要加深数学学习,有必要到有关院系选修、补修一些数学课程。博士生培养方案中也应该列入部分数学选修课程,为博士生补充数学知识提供条件。

很多研究生认为,到了读博士阶段再学习数学这样的基础课是浪费时间,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学数学,但是感觉效果不大。其实这是错觉和误解。从提升学习和研究的效率来说,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是非常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很快、更新很快,只有掌握了数学基础,才能较为从容地应对学科的发展,迅速理解掌握运用这些新方法。

六、养成适合社会科学学科特点的学习习惯,认真钻研教材

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种,其研究生培养也具备科学类学科的共同特点。一般情况下,科学学科的经典文献成果都经过提炼、加工后编入了教材——可能是本科教材,也可能是研究生教材。博士生可以在教材中学习这些经典文献的内容,熟悉其中的理论和方法,不需要再重新逐一阅读这些经典文献,没必要抛开教材通过逐一阅读经典论文的途径来学习每一个规律、每一个概念。这跟培养物理学的博士生相似。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理论的论文,都是物理学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经典文献。但是,除非做物理学史研究,今天的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没必要一定去读这些经典文献。牛顿、爱因斯坦发现的规律、所建立的理论早就成为物理学教科书的内容。同样,社会科学的经典文献浩如烟海,但是经典文献中正确的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教科书的内容。教材是经过数代学者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积累完成的,是对经典文献内容的提炼、加工,是把有关学科的知识和规律系统化的结果。有些经典论文的技术细节非常难读,也有可能当时的证明方法非常复杂拙笨,现在已经基本不用了。经典文献中也有很多内容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有类似之处,与人文学科不同。有的博士生没有充分意识到学习课程教材的重要性,忽视对教材的钻研。如果问问这些博士生他所主修学科有哪些主要规律,他可能列举不出来,主要原因是教材没学好。有的博士生在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从一些年代久远的经典文献中寻找研究方法,其实这些方法仅是作者在当时的一些初步想法,经过后来数代人的研究证明,确认这些想法并不可行,没法实施运用,甚至这个思路就是错误的。现代优秀的关于研究方法的教材对可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很好的概括、总结,这应该是博士生获得研究方法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有的博士生却没有去系统地学习教材,无法掌握这门学科的现代研究方法。博士生积极阅读部分经典文献值得充分肯定,但是,忽视对教材的研读则需要纠正。通过研读教材来学习掌握一个学科的内容,是有效而又可靠的方式。我们要重视并加强社会科学专业博士生教材的编写工作,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博士生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要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扎扎实实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当然,在此基础上,博士生必须认真阅读前沿文献,否则不能进入学科的研究前沿。

保证并提高社会科学类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博士生、导师、培养单位以及其他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尤其重要。习近平在《讲话》中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1]29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1]8。博士生要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尽最大努力按照这一要求去做,争取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优异成就,为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做出贡献。

[1]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2] 林毅夫. 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是行不通的[J]. 求是, 2016(20).

[3] 周雪光. 组织社会学十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 MILGROM P, ROBERTS J.Economics,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92.

[5] 伍德里奇. 计量经济学导论: 现代观点[M]. 6版. 张成思,等,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6] 拉法格. 回忆马克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 7.

(责任编辑 周玉清)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4XNI007)

10.16750/j.adge.2018.02.001

曹淑江,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猜你喜欢

博士生社会科学论文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