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2018-02-26
(乐清市虹桥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乐清 325608)
目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令人担忧,学生普遍厌学。据不完全统计:职校生中30%的学生基本放弃英语学习,50%的学生仅仅处于被动学习、缺乏创新的状态,仅有20%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学习存在一定的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应致力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萌发求知的渴望。在几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如下几点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一、教师要重视情感的投入
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和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最大可能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要进行直接的否定,而要尽量使用“再思考一下,相信你会回答得更好”等鼓励性话语。因为职校学生大部分比较敏感和脆弱,更渴望得到老师们的认可。教师讲课可以置身学生中间,对学生的讨论、回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指出“对”或“错”。这样可以给学生正面与积极的肯定,让其获得自尊、愉快等积极情感体验,也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胆怯等不良的消极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堂课中,教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愉悦的表情,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将其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
二、研究符合职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
职高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等各方面与普通高中里的学生相比都有所欠缺,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英语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现在教改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但这需要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的方向。新教材的内容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为主,教师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还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置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激情地参与课堂活动。这样,在课堂上师生都能激发出积极的情感,也就易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双边活动活跃起来,让其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促使其萌发学习英语的浓烈兴趣。只要抓住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就会逐步培养起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应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职高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教师要经常接触学生,深入学生中,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并且确定学生所偏向的学习类型。有的放矢,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并把现代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不断更新。力争每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讲解清楚而且有条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职高英语学习是中国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不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习,学习语境原本就缺乏,这是由外语学习规律和中国的外语学习实情决定的。而语境又是促成语感的生成的必要条件,它包括本体语境和情景语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语境中产生语言意识。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易被学生接受的学习语言的环境。英语课内外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习惯。教师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形式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学生值日报告,每月小演讲等)。开展英语知识竞赛和英语游戏活动(如听默写单词比赛,阅读竞赛。翻译比赛。课文会话表演等),听英语小故事和英语歌曲及讲英语小故事、看英文电影和学唱英文歌等。另外可以建立英语兴趣小组。开设英语角,办英语黑板报,还可以适时融入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的辨析,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开阔他们的视野。通过这些英语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活动,可极大地增强学生说英语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长期在以上环境下练习使用语言,就能使学生在遇到真实的交流情景时,迅速提取交流所需语言,良好的英语语感就能自然生成。
四、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中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职高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不论对职高生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还是参加高一级院校的升学考试,以及今后的英语继续学习方面,都能立于不败之地。新教材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侧重于听、说,这符合职高学生爱说、爱模仿、爱活动的心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如果对英语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或求知欲,那么根本无法谈及什么教学效果,更无从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与重要教研课题。总之。作为职高英语教师,我们任重道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再到“会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而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