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问题的提炼与探究
2018-02-26
(大庆市红岗区杏南二小 黑龙江大庆市 163000)
本文重点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炼核心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核心问题,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目标。
核心问题是抓住整个教学内容的中心,对其他教学部分来说,既起到先导作用,通过顺着核心问题摸索出整个模块的脉络,又具有基础作用,在解决核心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运用相同的思维模式解决其他相关问题。所以说探究核心问题习惯的养成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合理使用。
核心问题的特点
为了更好的提炼核心问题,教师需清楚核心问题的特征,使用理论引导实践的方法,适用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去。核心问题主要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适度性,为了适应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提出的核心问题不能太容易,这样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就失去了核心问题的意义,提出的核心问题也不能太难,超出学生现阶段的认知,导致学生听不懂老师的教课内容,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心理。二是典型性,核心问题对整个教学内容起到一个系统把握的作用,所以提出的核心问题不能太过于片面,要同其他问题相联系。三是启发性,核心问题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的提问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四是探究性,教师提出一个明确的核心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思考解决方法。五是讨论性,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不同,对于核心问题的理解会出现一定偏差,所以在探究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时间充裕,其次要将核心问题划定在一个范围内,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核心问题的提炼
1.在解惑过程中提炼核心问题
教学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解惑过程,解决学生认知问题也是老师教学的目的,所以老师的责任除了教授正确的答案,还要引导学生如何看待问题、如何程序化的探索问题以及如何辩证分析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找到如何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这个核心问题的答案[1]。如在“不含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是掌握四则运算规律“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但是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从左向右依次计算的方法,所以老师可以运用举例子的方式帮助理解,让学生观察5×2+1和1+5×2两个计算题的不同,据此提出“为什么5×2无论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计算”的核心问题,进一步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运算规律的认识。
2.在知识点衔接处寻找核心问题
每一章的知识点相对独立,但是都共同组成了小学数学整体框架,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好每一章知识点的衔接工作,形成一定的思维导图,以便学生能形成综合运用的能力。详细的说就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系统的看待这本教学材料,分析各章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逐渐递进的关系,其次,将课本内容串联形成框架,把一章的教学目标变成下一章的教学工具,最后,老师还要给自己设置“学生在将关联知识点串联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一类的核心问题。
三、核心问题的探究
根据对上述提炼方法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如下几条探究策略:
1.互动式探究
改变统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扩大学生人际范围,按照一定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独立思考自己认为的核心问题,再同其他组员共同讨论,合作提出一个最佳的几个核心问题。在此过程中要保证讨论的时间和引导程度,让学生自主完成提出问题,总结核心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括号内的数字为什么要分别与括号外的数字相乘。通过互动式讨论,学生可以说明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点对点的纠正错误理解,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
2.引导式探究
首先,为了适应核心问题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完成角色转换,整理核心问题时从一个教育者转变成一个引导者,老师在备课时要倾向引导问题的设置[2]。这意味着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从发现到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科学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其次,老师参与到学生小组讨论时要树立平等交流的意识。在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共同讨论的伙伴,双方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老师不再是一味的填鸭式传授,学生能够自由把控学习安排,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上课压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讨论范围。
总结:核心问题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不仅将知识点系统化,整合到一起,还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激发自主学习的乐趣,老师逐渐脱离保姆式的角色,真正的起到引导和教授的作用。核心问题教学方式真正的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全方位发展”,促进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高质量完成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