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使考场作文立意深刻

2018-02-26

关键词:高考作文文章作文

(浙江省宁海中学 浙江宁海 315600)

于漪老师说过的“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发光”,正应和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所谓深刻,就是触及事情或问题的本质;所谓立意深刻,就是指确立的主旨能够揭示出事情或问题的本质。这是对行文立意的较高的要求,特别是之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同学而言。因为立意深刻,写出的文章才具有说服力,才经得起读者反复阅读、欣赏,才会感染、教育人。在高考作文阅卷中,一篇思想发光的作品才容易赢得改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赢得高分。那么,如何在写作时做到立意深刻呢?以下是笔者遵照考点指导,结合高三学生平时的写作练习实际情形,总结出的几点看法。

一、平时累积

从近年各省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考场作文对学生的思辩能力提出了愈发高的要求;要真正写好考场作文,必须于平日累积起开阔的视野、哲学的思想,否则很难在临场挖掘出题目中所蕴含的哲理,立意缺乏深度与广度自是想当然。如何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尝试引导学生在平时多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报刊杂志、电脑电视去了解生活,关注时事,采用小作文形式,鼓励学生多写社评短评,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发言交流,在辨析和讨论中,学习理解和评判事物的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平时加强这样的积累和训练,学生的笔下必有鲜活的文章。具体有以下做法,可供参考:1.第一周分发三四篇当下热门美文,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主要选自《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主流精品媒体,要求学生写读者文摘;2.第二周从主流报纸的专栏中选取契合高考试题中论述类和文学类选文的文章,要求学生在原文上做阅读点评,并选取优秀者刊印;3.第三周从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省内名校模拟卷中选取适合学生习作的作文真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完成。4.以上阅读写作进程,以周为单位循环。全面激励学生观察、思考、感悟,极大的开阔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提高了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深度、广度。笔者执教的2015级文科班学生,在历届“语文报杯”、“叶圣陶杯”和“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等高级别赛事中屡创佳绩。要想高考作文好,真的离不开高一、二的积累。

二、标准参研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深刻”有如下阐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我们来认真分析这几点,看看可以如何充分解读,让自己的考场作文做到立意的深刻。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这些表象反映出来。我们不能仅对事物做“表面”的分析,还要做“内在”的渗透,仔细审度、深入思考,探究实质,力求找到最佳着眼点。特别是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思考时不要放过生活中凡人小事,即使是一棵草、一朵花、一缕风,如果能开动脑筋,透过那些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去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微尘中见大千”的深刻立意。这其实也是我们常说的滴水见海、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生认真观察了国画《水墨江南》,写下这样的文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在雾霭蒙蒙的江南水乡,吟诵这句诗是再贴切不过了。点点零星的春雨轻轻地拍打着枝头欲开未开的花苞,似乎在叫醒着这一点又一点的春意;枝头待开的花苞在雨丝的浸润下,舒展开自己纤细的腰肢。一阵和风漾来,袅袅花香伴随着淡淡的泥土气息悠悠袭来,清新而干净。大地终于又焕发了生机。”作者从观察一朵花苞开始,想到它即将盛开对汲取的一种感恩回报,一朵花苞中就挖掘出了感恩的主题,而且也表现出了作者积极上进、乐观奋发的精神面貌,文章主题也就显得深刻了。

2.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很多学生写文章,往往只是展现“是什么样”的,文章流于直白的叙述或空洞的评论,仅仅给出问题,而不能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文章显然缺乏深度,无法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甚至给人没有主题或主题不够深刻的感觉;这样的文章在高考阅卷中的得分可想而知。文章该是自己思想的火花,除了看到的,还应该有自己想到的,除了别人说的,还应该有自已认为的,这样才能让读者发现闪光的东西。从考点提示来看,我鼓励学生往“深”里挖,对问题或现象多问“为什么”,发掘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拓展文章的深度、广度。比如有位学生写了篇《‘佛系青年’,别再浪费生命》,从生活中的大量平凡小事中提取出“佛系青年”的本质特点,以幽默讽刺的语言描写了部分社会青年不愿较劲、不想折腾,生活趋于安逸平静的种种表现。该文确实抓住了一种普遍现象,用意也很明确,但如果能在文中分析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因素和思想认识,那文章的指向性就更强,给人的启发意义就更大,文章的思想深度就有了。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是指“观点”要使人有所感,有所悟,引人思辨,发人深省。这点在很大程度上和上面两点重复,但是为什么高考说明中新增加这点呢?笔者认为并非画蛇添足,而是想告诉考生,能够在思考上做到“独特”,使文章的观点能另辟蹊径,别开生面,“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或少发)”,让人眼前一亮。本文特别指出两点方法:其一,运用辨证思维,逆向思维。立意时能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或许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从“酒好不怕巷子深”到“酒好也怕巷子深”,从“旁观者清”到“旁观者未必清”,这些文章一看就让人感悟到时代的变迁、理念的更新,引发人们的反思。有学生写过一篇《爸妈的故事》,开篇即写“爸爸妈妈本不该在一一起, 从小我就这么认为”,儿子给出这样的评价,打破常规,自然很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不同的体形,不同的性格,生活中却能彼此相扶相牵、包容理解,写出了朴素而幸福的本真生活,让人读来倍感温馨,也启发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其二,紧跟时代律动,表现时代特征。关注社会,写出时代气息,是高考作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14年的“门与路”,到2015年的“文章与人品”,2016年的“虚拟与现实”到2017年的“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我们都能得到这样的启发,高考作文应该说都是直击当前一些热点问题或不良社会风气,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能错误理解立意深刻,认为什么事情挖掘出了哲理、分析到了缘由、切入到了社会发展层面或者一定要写有震撼力的大事,文章才有力度,深度。人为的拔高主题,空喊口号,编故事脱离实际,为情造文,拉上古人,扯上文化,拼装出一篇“文化作文”,这样反而不好。其实,书写平淡生活中真挚的感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悟,同样也可以让文章深刻。如在教授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后,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其中有一篇怀念逝去父亲的文章,《父亲》,文中回忆父亲教自己画梅花、检查自己背诗、陪自己游戏的童年,没有惊天动地、催人泪下的场景,但文章在其渲染的“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烘托下,读来情真意切,依依难忘,深得归有光于平凡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平实质朴的语言,写出自己真情实感之写作特点。这样,同样能收到感动读者,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考场例文分解(题出宁波“十校”2018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北”“化”这三个字都是由“人”而来的同体会意字,相随而“从”,相背而“北”,相转而“化”。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自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上述的看法自选角度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装、套作。

笔者粗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且有意回避了当下较为热门的任务驱动型结合时评的主流作文式样,向去年的高考作文题“三书”致敬,更为强调了立意的深刻和为文的思辨。

首先我们来明晰材料中三个字的理解。一方面,“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自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是从人生哲学的层面,从一个人完整的人生历程的角度去说的。几乎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首先我们要模仿父母师友名人名家的优点,这是间接经验的获得,即“从”;之后会产生精神和行为上的双重叛逆,青春的叛逆,即“北”;最后,人生得到成长,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从人生纵向的年龄层面上看,从一定程度上,幼年善“从”,青年善“北”,老年善“化”。另一方面,“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这一句更多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说的,此三字之妙,蕴含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去其恶而“北”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于为人处事,既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历史,尊重过去,又要学会质疑一切,养成独立思考之品格,进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升级,成为善“化”的智者。

从三者的关系角度来说,“从”是“北”的基础,有所学有所得才能有所 “北”,有“从”,“北”才不是空穴来风,任性妄为;“北”是“化”的前提,盲从的人缺乏思考的能力,会“北”善“北”的人才能切中事物之要害,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升级,留下自己的生命印记,最终成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强者;“北”是“从”的补充,我们不能为了“北”而“北”,因此在质疑的同时不能缺失内心的感恩与柔情,“北”是对“从”的补充,使其不至于陷入盲从之淖,“北”是为人的锋芒,也是立世的脊梁;“化”是“北”的目的,质疑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学,而是希望改变现实的不尽人意,建构更为美好的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质疑者和改变者,因此在解构的同时,还要建构,这就是以“化”为终点的。

其次第二段的语句中,关注两个个关键词:思考、评说。因此,在文体上不是一定要求考生写成论述类文章,又不能忽略试题上的提示,这两个关键词是指向论述类文体的,在阅卷时必定又要有所体现。另外,在立意上可以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就其中一字或两字加以生发,联系社会生活。

附考场作文一篇

逐鹿山林,与林合一

王国维说过学习三境界,而我认为人生也有三境界。如同逐鹿于山林,带着什么样的目的进,带着什么样的收获归,与林合一,便能捕获猎物。

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在群体中,我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力量,故有了“从”。于懵懂的孩子而言,初接触这个世界,的确应受导引而摸索道路。首先学会的,便是 “从”,有了他人的力量,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基本的认知。逐鹿于林中,然后隐。

何谓“北”?在甲骨文中,是两个人相背而行。年龄渐长,人们已不安于前人的经验指导,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所以人们开始与之前的想法、行为背离,天南地北,固执已见。于少年而言,青春时的躁动化为倔强的助推剂, 他们叛逆不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如同在林里逃路的猎人,凭自己的感觉而行走其中,质疑前人的路径与经验。

诚然,由“从”到北是人们意识的觉醒,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但无论偏向哪一方,都会失衡,让我们迷失自己的方向。

冯骥才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顺从。”而村上春树也说:“在那复杂的人性中,你看见众生,更窥见自我。”所以,“从”与“北”在不同的时境中有所强调,但两者相辅相成,转化为一,才是我们最终应达到的境界。

正如经验丰富,但摸索日出丛林规则的猎人一样,古为今用。因地制宜,因时没法,与山林合二为一,才会最终捕捉到鹿。

于现实生活中,“化”而为的例子,俯拾皆是。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华人女性在四面八方风袭来时,勇敢踏上征途,获得了“生命最深沉的感悟”,她顺于天气也逆于现状;杨绛先生顺于时势忍辱前行,却也与命运抗争,潜心研究学术,将自己奉献。她像一滴水,融化在海洋里……她们都是通过转“化”自己,使自己与时代相连,构成共同体,从而收获了自己的提升。

为人处事,“化”是最高的境界。通过顺从,我们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未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知识的积累,我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尝试去打破前人的桎梧。但我们最终会发现,成长不在某个瞬间,而是在不断地重叠中。

当我们逐鹿时,我们是顺着它的脚形。当我们踏入这陌生的林域中,我们想用自己的方法来巧妙地捕捉它,但最后,往往是与山林合一、深谙丛林之道的人收获了猎物。

逐鹿于林,与林合一;行走于世,“化”我于世。

综上几点思考,结合高三一年教学之经验,笔者再次忆及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想作文立意深刻,关键在于自己的思想境界,努力在平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多积累素材,再者要能在审题时,多方锤炼,打造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样才能让你的考场作文立意深远,主题深刻,夺得高分!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文章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高考作文两关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