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研究
2018-02-26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山河中心小学 吉林长春 1306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对学生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与体验生活,并在学习中形成独到的见解与感悟。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学生存在着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课堂中也难以实现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工作,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品德与社会本就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生活是第一性的,要让课堂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紧密联系生活,进行实效教学
儿童的社会认知力还比较弱,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又促使其品德的形成,因此,紧密联系生活,就需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在“科学技术与人类”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以封建迷信害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神符显字”小实验来揭示这些骗人的把戏,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听故事和实验的感受,最后教师再引导总结,“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目标就明确了,最后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我们该怎么做”为思考,让学生从书本到生活,形成联系。再如在三年级上册《我是怎样长大的》一课中,为了让孩子真实体验自己长大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做如下设计:同学们,你们了解出生时的情况吗?请你们交流一下。(1)学生有的拿出出生证,有的介绍自己出生时的体重,有的拿出纪念册,有的拿出出生时的脚印、手印……讲述自己出生时的情况。(2)请学生拿出自己幼年时的用品,如:小衣服、鞋、帽子等,自己试着穿一穿,看还能不能穿上。⑶采访家长,请几位家长讲述孩子成长中的故事。将教学内容紧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二、运用生活资源,落实教学目标
如,在“人类渴望和平”为主题的模板中,教师可通过战争图片收集、说战争故事、讲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感受和体会战争,由此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这样也才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通过本模板学习后,教师再以出板报、举办班级演讲、看战争影片等活动来进行课堂巩固,效果会更好。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充分将生活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落实教学目标。再如,四年级下册《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一课,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交通标志,充分利用了生活资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交通标志的含义,树立遵守交规的意识。
三、激活生活体验,让课堂“活”起来
学习过程更多的是体验过程,小学生的生活体验较少,但他们较感性。以生活为基础来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品德和社会课的实践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如,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最常见的手机使用说起到网上购物、网上视频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真正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学生的体验丰富了,课堂也被激活了。再如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安全》这一课时为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设置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小明独自在家做完了作业,做完作业后发现爸爸妈妈下班还没有回家,于是他就想自己亲手做一顿饭,不料,引发了大火。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主动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小明,你打算怎么办?有的认为应该自己想办法灭火,有的认为应该拨打火警电话求助。等到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最后还应该趁此机会将“生活中应该随时注意安全”这一理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在鲜活的情境中提高了德育的时效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品德与社会课和生活结合起来,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小学是心智成长阶段,从小所形成的思想理念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今后的发展,也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小学品德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教师,除了寻找当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探寻更多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促使我国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事业取得巨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