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一架情绪天空的望远镜
——记帮助一名幼儿走出同伴交往问题的案例
2018-02-26
(苏州外国语学校附属理想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000)
对学龄前儿童之间的交往冲突造成了沟通不畅、不良心理进行心理疏导,是当下幼儿教育工作者时有面临的问题,本案例从冲突发生的表面症状去逐步深挖冲突发生原因,再利用专业手段去解决此冲突,旨在观察、分析、研究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梳理教师引导社会性交往策略,小结此类幼儿间交往冲突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D(化名),5周岁,独生子女。喜多愁善感,在意他人的评价,交往与学习过程中的肯定与荣誉。该幼儿争强好胜又自尊心较强,从小班开始就有固定的3位玩伴,且交往圈较为固定,基本不会与3位同伴以外的任何同班幼儿交往;与3位同伴间的交往时有冲突,往往在老师的劝阻下仍会哭泣不止,常常需要其他人先提出让步或恳请交往,才会停止其哭闹情绪,因此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十分弱。父母工作较为繁忙,经常在外出差,从出生起皆是奶奶一人照料,奶奶护孙心切,常常在同伴间发生矛盾时指责他人来平息孙女的哭闹。母亲较为宠溺,父亲性格较为强势,在女儿的教育方面两人常常会因观念不一致而起冲突。
二、案件过程简述
D最近不愿意上幼儿园,在妈妈送来园时总是不愿其离去,妈妈对于其任性的言行没有及时解决,常常沟通许久无果,教师介入后,该幼儿哭闹不止,在平息情绪后也不愿与妈妈和教师沟通最近情绪不佳的原因。教师通过在自由活动时间和团体合作游戏时间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和侧面了解,多次沟通之后,和幼儿一起整理出了整个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
从小玩到大的ABCD四位小朋友(其中个案幼儿是D),她们一直都在A家院子里玩游戏,而最近几天都玩了同一个角色游戏——蝴蝶仙子,但是D也想扮演一回“蝴蝶宝宝”,却被A一口拒绝,BC十分欣赏A的霸气,即刻变成了其“党羽”,一起回绝D。D委屈不已,大声哭喊起来,不停歇的哭声惹得A十分厌烦,她过去朝D吐了口水,“呸,别哭了!你哭也没有用的,就是不让你当蝴蝶宝宝,我想让B当。”D越哭越响,“哼,你们再不带我玩,我就去告诉奶奶。”A心慌了,一把将D推倒了,BC见势也过来帮忙“摁”住D,不让D动弹。D的哭喊声惊动了大人的脚步,ABC刚松开手,D奶奶就走到跟前,“你们这帮小家伙又欺负我们D啦!D别哭,跟奶奶回家!”责骂了几句就把孙女拉回家了,D则一路哭到家。
到了家,D还是哭个不停,嘴里念念有词,说“ABC”欺负她,妈妈没有问清楚事情缘由,以为D又瞎胡闹,反过头来嫌烦地说“你就是个爱哭鬼,一惹事就只会哭、哭、哭,她们不跟你玩,你也别跟她们玩啊,难道你要‘求’着她们不成?你肯定自己调皮了哇!”妈妈连哄带骗地制止了D的委屈。
三、分析与诊断
1.初步诊断
D存在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问题。通过哭闹来“强行”争取要表演的角色,在同伴拒绝其角色要求后,也不会主动去解决问题,只会哭泣不止,更由于情绪无法平复影响到顺利上幼儿园。
2.社会性交往存在问题的原因
(1)幼儿自身原因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与同伴交往中的表现,首先,与幼儿的社会认知有关。幼儿的认知经历了由浅及深,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演变过程,幼儿处于儿童的初级阶段,认知带有直觉性,行动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行为产生的后果。其次,与幼儿的道德认知有关。在道德认知和判断上尚处于“他律”状态,判断标准可能需要寻求外界帮助,比如遇到困难时会向家长、老师哭诉,请求帮助。D在父母的宠溺和骄纵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常常有一点点不顺心、不如意就会用屡劝不止的哭闹来“示威”。
(2)家庭原因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均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幼儿,在幼儿与同伴发生交往冲突后,家长的对于同伴及幼儿反应的态度,幼儿出现社会性交往错误言行时的引导方式,甚至幼儿面临择选同伴时的态度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形成。而本案例中的家长在幼儿发生交往问题时不会正确引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四、指导策略及过程
1.指导目标及策略
指导的目的和落脚点是旨在帮助具有社会性交往问题的幼儿重燃自信,越过这次社会性交往障碍,最终快乐、自如地进行同伴交往。由于D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认知有点偏差,而且一直处于不沟通的状态,所以需要“共情”、“变成幼儿”、“成为好朋友”等干预手段使其放下戒备,更要使ABC放下防备愿意说出事实真相,即找到背后的真相。同时需要对其家长进行心理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干预。
2.指导过程
(1)定位现象背后的原因链:这是幼儿在回家后同伴交往中间出现的问题,没有好好解决将情绪带到了幼儿园,导致不愿意上幼儿园,需要教师妥当地处理。
(2)有技巧地介入亲子互动:家长只是认定自己女儿爱哭,却从来不深究其背后原因,甚至偶有“道德绑架”之嫌,需要教师有技巧地介入亲子互动。
(3)同伴间采用“各个击破”的师幼沟通战术:从最胆小诚实的一位小朋友开始,进行有策略的交谈,让其他几位同伴自愿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共同接受D这位朋友。
(4)有计划地家长约谈:进一步邀约D妈妈及奶奶来园沟通,收集更多D与另外三位同伴间的交往细节,结合前一步骤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推测该幼儿总是“哭闹”不止的原因。
(5)多角度调查:进行师幼谈话、家长约谈,开讨论会、微型“家长会”、微型讲座,开展相关的角色游戏、故事会等等。
(6)展开主题式的“同伴交往”研讨会:在班级中展开小组式的主题研讨会,让全体幼儿来帮助和关爱D,让她敞开心扉,不再紧闭双眼哭泣而不会解决问题。让D在一个个情境体验和小组讨论中,体悟同伴交往的小技巧,提高社会性交往冲突中解决问题和应对冲突的能力。
五、指导效果与反思
1.指导效果
(1)理出了同伴间平常交往的很多“小秘密”,顺带挖掘出了班级存在的很多友好小团体,整顿了幼儿间许多不公平、不友好交往的现象。
(2)间接地引导了父母如何正确关爱自己的子女,观察理解他们身上的点滴情绪,不用不恰当的“道德约束”来“绑架”自己的子女,致使幼儿遇到问题因为太多“教条”而只会用“哭泣”来反抗。
(3)帮助D走出了社会性交往冲突之后,D增强了同伴间交往的自信,学会了自我保护的几个小妙招,能稍显自如地与ABC交往了,也能扩大交际圈了。
2.反思
经过这件事情从头到尾的沟通与辅导,也让本人反思到当今幼儿普遍存在的社会性交往问题可显著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交往问题,攻击性行为,同伴间排斥行为,小团体主义等。
此次问题的高效解决与教师真诚爱幼儿,与家长朋友之间是坦诚相见,悦纳家长们的情绪有关,也是因为善于观察幼儿身上的点滴情绪,能够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知识去引导幼儿交往认知,达到帮助幼儿走出交往冲突这一关的目的。
在家园之间架一座真诚的共育之桥,让家长和老师一起高效合作,培育出新时代身心健康、擅长社会性交往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