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实践探索

2018-02-26安徽怀宁县洪铺中心学校246141汪千胜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5期
关键词:再创造创造力分数

安徽怀宁县洪铺中心学校(246141) 汪千胜

弗赖登塔尔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是教学的核心所在。这一观点强调了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搭设平台,为其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全面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以便学生可以结合已有认知经验展开对新知的全面学习。在经历了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实践验证及相互交流的过程后,学生能够自主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和提炼,这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再创造过程。

一、找准学生的起点,提供创造的舞台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关键任务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这样才能为学生搭设有效的平台,使他们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目的是解放学生的思想束缚,为他们提供更适合思维发展的舞台和学习路径。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华应龙老师并没有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他在对教学过程进行回忆的过程中,作出了如下阐述:实际上,分数是源于生活的,将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时,我认为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首先,分数是否可以出现在测量中,使学生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每一“份”;其次,使学生能够对分数产生整体认知,不会片面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分母上。

初看这一课的教学任务时,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如果一次性让学生掌握与分数相关的知识,学习任务显然过于繁重。实际上,只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学生就可以自主实现对问题本质的准确把握,实现再创造。

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领带、沙发等物品进行均分,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会展现出不一般的创造力。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提供创造的空间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先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内容,之后让学生结合应用感悟知识的价值,巩固对相关规律的认知。在新课标体系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具体的探究完成对知识的创造。

例如,在教学“最大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陈庆生老师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班级排队做操的过程中,有一个班的学生如果排成4队或6队就会少1个人,如果排5队就会多4个人,请问这个班级究竟有多少人?在阅读题目后,陈庆生老师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陈庆生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学生都使用了画图的方式。由于总人数学生是不知道的,所以很多学生选择以“线”的方式表示排队的情形,少1个人时,队尾会留下一个空格;而多4个人时,队尾会多画出4个圈。学生发现:在这道题中,总人数是不变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此基础上学生展开了更深入的思考,他们发现:若增加一个人,那么这个班级的人数刚好是4、5、6的公倍数。

这种学习模式,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先通过画图对问题进行分析,再经过假设及验证,得到答案。学生循着探究的主线展开思考,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

三、辅助合适的引导,提升创造的层次

学生的创造力实际上来自于对知识的理解,更来自于对学习的需求,但由于自身能力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创造力会存在高下之分。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使他们的创造层次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够初步了解数对中的两个数分别代表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顾志能老师用多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确定空间位置。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想象与创造。通过交流,学生找到了不同的方法,并认识到这些方法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基于三个维度确定位置。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持续冲击,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教师不断调整问题情境,为学生制造更充足的创造机会,使学生可以从中把握知识的本质属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由此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使学生可以感悟到创造的价值,全面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再创造创造力分数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广告翻译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