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引导机制的四维构建

2018-02-26纪安玲谢安国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纪安玲,谢安国

(安康学院 a.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b.发展规划处,陕西 安康 725000)

对于文化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在今天多元化的世界寻求长久存在的最佳办法。[1]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大学生在理论上认知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基础上,经过价值评价、判断、选择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自觉自愿地将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和基本遵循的过程。[3]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科学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引导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学生肯定核心价值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不再崇尚灵魂的纯洁和高尚,诚信缺失,个体利益至上,注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渴望一朝成名、一鸣惊人。具体表现为:

1.对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认识明确,但缺乏担当和国家观念。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经济价值目标,民主是政治价值目标,文明是精神价值目标,和谐既是社会价值目标又是生态价值目标。这样的国家发展目标,全国人民高度点赞、期待和认同。多数大学生期待国家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大而有尊严的国家,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读书只为自身,较少关注国家大事,考虑最多的还是个人的幸福和前途,缺乏担当意识和国家观念。

2.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认同强烈,但往往认为与己无关。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价值取向。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各项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还不够完善,社会公平问题尤为凸显,对各个社会群体的社会公平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更是期待社会能够公平,但同时有些学生又不愿为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从自身做起、付出努力,往往认为与己无关。

3.对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认知清楚,但知行分离较严重。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让每个公民修身而成为具备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格的现代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现代人追求的价值准则和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所体现的精神是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的继承。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发挥好示范传承作用。然而现实中一些大学生不再讲国家大义,不再追求远大理想,学业精神缺失,梦想一夜暴富,诚信危机严重,对待他人冷漠,道德知行分离。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自我中心的强烈个性使然。目前高校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父母代劳了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缺少劳动自觉性和吃苦耐劳精神。与此同时,独生子女从小缺少玩伴,孤单长大,由于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造成不爱、不善与人交往,待人冷漠,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做事我行我素,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换位思考,不知为别人着想,形成了今天在校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个性。在社会公共道德生活中,以个人利益的获得为价值判断、价值追求的标准,与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

2.国际国内环境的负面影响。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从国际大环境看,西方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宣传“普世价值”,蓄谋发动颜色革命,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从国内环境看,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物质充裕的年代,战争、屈辱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了。从社会环境看,当今时代是社会大变革、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市场经济强调效益优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价值追求功利化、实用化。社会现实中存在的腐败、贫富差距、社会公平失衡、环境恶化、诚信缺失等问题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受到严峻考验,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价值观教育融合与互动的缺乏。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不够纯洁,在一些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方面的敏感问题上出现了一些有失公正、公平的现象,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惑。高校在培育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主要路径是以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主体的形式,思政课以外的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未能发挥出来。同时高校各部门存在教育内容零散、教育活动形式不够丰富,缺乏融合和互动而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等问题。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引导机制的四维构建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4]大学生价值认同是主观建构和客观影响的结果,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强化主观能动性和优化外因两个方面入手。具体而言,应从强化理论认知、内化情感信仰、深化行为践行、优化环境引导四个维度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引导机制,使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大学生主动认识、理解认同、普遍接受和自觉践行。

1.维度一:强化理论认知,重在知。强化理论认知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引导机制的基础层次,重在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5]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和宣传舆论工作等,使大学生在注意、理解和记忆三个环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知觉系统。为此,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充分挖掘隐性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要强化宣传部门的主抓作用,由宣传部联合校内相关部门,共同规范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要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反复斟酌,用能体现对大学生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要求来设计和规范教育内容和各类教育活动,确保教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各部门在实施中要找到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隐形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环节的关键点,在大学生思想和心灵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时充分运用一切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宽和畅通大学生认知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充分认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理解。

一是强化显性课程核心价值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首先,要使大学生清楚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即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最后,要引导大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别是自由、民主、平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区别,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要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价值观塑造需要,将社会现实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找准热门话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一方面使大学生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深入思考。要优化教学方法,作为认知供体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于“激发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采用适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信息传递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传递输入给学生;作为认知受体的学生,通过老师“激发态”的感染,将会处于高度的“感受态”——具有强烈的自我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为增加,能动地把教师提供的知识(信息)加以接受,从理论上深刻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

二是通过隐性课程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这些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的内容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它必然要渗透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价值取向”。[6]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显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应渗透到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并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等特点的潜在课程中。专业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课程中要深入探索、精心设计,通过其隐蔽性、潜在性、渗透性等特点,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认知。首先,挖掘专业领域中模范人物的事迹,用模范人物的强大感召力与丰富的精神内涵激励、感染学生。其次,在专业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和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除课程实践外,通过组织与课程相关的社会活动,使课程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水平,还能让学生在社会中有所感、有所想,进而对核心价值观有所思、有所悟,促进大学生主动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三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首先,通过一切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例如音乐、小说、美术、动漫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浸入学生头脑。以班为单位,通过读书会、讨论会、主题报告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深度把握。其次,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评选身边人物和感动校园人物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大学生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空洞、高大上的理论,而是融于他们生生不息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最后,组织学生在校内成立自我管理、服务他人的实践团队,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参加一个团队一个学期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验服务他人的价值,在实践中认知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通过以上途径,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和“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生知觉系统。

2.维度二:内化情感信仰,重在信。内化情感信仰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引导机制的必备条件,重在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属性,情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情感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价值理论并自觉将其外化于行的重要环节。经过基础层次的强化理论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已被大学生所认知,在此基础上需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化为广泛的情感认同和接受,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发自内心的接受,将其熔铸为内心坚定不移的信仰,实现由知识向信念、观念向践行的转化。社会是由单个的人所组成的,人要生存、发展,每天每个人都在书写着各自的人生故事。因此,从“讲好故事”入手,重视以情动人,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场域和引领力量,从而在情感上坚定信仰。

一是讲好历史故事。“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立德,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以历史故事启蒙,教师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具、生动有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教学活动产生一种共鸣。让课本内外,暖不忘寒、立木为信、金孝拾银、精忠报国等篇章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从历史中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二是讲好革命故事。通过建党、建军、国庆等节日进行红色基因传承,让大学生深刻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开展红色歌曲传唱活动。红色歌曲中展现的共产党人寻求真理、坚持信仰、实现理想的故事,使抽象的核心价值观理论变得生动具体,通过歌曲优美的旋律使学生的情感与词交融、与曲交融、与景交融,使大学生感知到信仰的力量,认识到人生需要信仰驱动。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7]。推进红色资源进课堂、进教材,融入思想教育的全过程。红色资源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等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和强大震撼力,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红色基因传承,引导大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在情感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讲好发展故事。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致力于现实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探索。如今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大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有实现中国梦的实力。通过国家发展成就的宣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坚信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是讲好校友故事。“身传胜于言教”,要精选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给新生上入学教育第一课。典型示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杰出校友的示范作用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邀请优秀校友为大学生讲述他们的成长和工作经历、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实践,通过生动的校友故事,让平凡人物身上闪耀着的核心价值观的光辉照耀大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激发大学生学习校友、爱国荣校的情怀,坚定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自觉传播正能量。

通过讲好以上四个方面相互支撑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性认知升华为情感共鸣,并不断调适自己的信念与行为,达到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仰。

3.维度三:深化行为践行,重在行。深化行为践行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引导机制的关键环节,重在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8]它的归宿和实现在于践行,认同的关键环节在于外化于行。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开篇设问并自答,“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9]核心价值观理论文本终究代替不了千姿百态的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对接,才能证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为此,高校要组织开展各类校外社会实践,通过深入、系统、精心筹划的社会实践,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践行。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印证、比较,在这一过程中达到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逐渐内化,进而主动、自觉和自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华文化强调的“崇尚和合”“仁者爱人”“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等思想,与志愿服务所秉承的和谐、奉献、友爱、互助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经常组织大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进行志愿服务,近距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服务他人的幸福和快乐,培养社会责任感。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让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追求,进而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为自觉的行动践行。

二是广泛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高校人才和知识优势,鼓励、指导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走进田间地头、工厂矿山、机关学校,让一幕幕鲜活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劳动创造与服务社会的意识以及爱国热情。通过社会调查,加深大学生对国情、党情和社会实情的了解,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社会、分析问题,形成自我认知,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统一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三是走访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人民铺就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用精神和意志托起民族不屈脊梁的壮举,使我们的心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感动和激动。[10]高校要充分利用区域红色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大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让大学生一次次聆听、一次次捧读、一次次重走、一次次与革命先烈目光凝视和心灵交流,从而找到了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坚定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达到知行合一。

4.维度四:优化环境引导,重在导。优化环境引导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引导机制的综合层次,重在导。中国在现代化浪潮中崛起,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人们的欲望,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在现代化浪潮和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泛起了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道德失范现象,[11]出现了道德滑坡、信用缺失、腐败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道德问题,是修复和维护社会规范和秩序的良方。要通过法制规范、舆论引导、社会教育、利益影响,优化环境引导,营造良好的认同环境和浓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持续、长久、坚定地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是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现代化普遍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却缺少精神世界的关照,在中国这个最守信的国家出现了信用缺失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12]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仅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是远远不够的,对利欲熏心者无法产生效果,不处罚他们的良心就不会觉醒。只有加大执法力度,增加违法成本,让造假售假者付出代价、受到惩罚,才能使他们悔悟、使其他人不敢以身相犯。[13]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让诚信缺失者付出应有代价的局面。首先,加强相关立法,依法坚决追究失信者,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对失信行为,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精神,依法进行信用惩戒。其次,借助新媒体建立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平台,同时大力宣扬诚信者。如此的舆论引导、环境熏陶、浓厚氛围,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增强认同和践行。

二是创造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日常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联系沟通的桥梁,日常行为准则承载着价值、传递着信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保障。[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4]首先,健全大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有效的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对违反纪律、失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处分,对遵守纪律诚实守信的学生给予表彰,同时与奖助学金评定、各种评优、推优入党等结合起来。树立诚信典范,通过广播、微媒体等方式大力宣传,让诚信者获得褒奖和更好的发展机遇,使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处,促使大学生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和典型的示范作用,树立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辉的身边榜样。这些榜样人物生活在大学生之中、与大学生朝夕相处,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显得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使大学生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树立身边平常人校园榜样人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维护和追求的价值目标。

三是教师要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没有什么比广大教师自身的正确榜样示范作用更为有效的方法。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是担当起立德树人责任的基本条件。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5]首先,教师要树立起价值观自信。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不断地加强价值观修养,提升人文素养,保持清醒,坚守底线,在事关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和公民责任等重大问题上给大学生以正确的指引。其次,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工作中,与自己日常工作、生活、学习融为一体,在长期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上述四个维度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引导机制的构建,让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土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到具体、从文本进入大学生的心田。不仅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理念、价值准则,而且是客观的社会现实,从而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