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生纵跳爆发力科学训练方法
2018-02-26严万泰
严万泰
(甘肃省永昌县第四中学)
新的时代背景和课改理念下,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运动中,对体育专业生纵跳爆发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虽然决定运动员体育成绩的因素诸多,但不得不说,纵跳爆发力是投掷、短跑、跳跃以及绝大多数非周期性项目的重要素质,比绝对力量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说,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做好这一“力与速度”的训练工作,应该做到科学训练、分步提高、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以此让体育专业生纵跳爆发力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并以此让专业生收获到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实。
一、理念:情境育人不可或缺
尽管体育训练以及体育世界呈现出残酷、高强度、对抗等力量型和物理性等特点,但体育训练仍然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情境的,可以是柔和的。有专家言:“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1]在这个意义上,体育专业生纵跳爆发力的训练,也不应该陷入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技术训练中,而应该多一些情境设置,以此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热情,打造富有成效的情境课堂。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观看国际和国内有关纵跳爆发力的精彩片段,充分领略高爆发力、中爆发力和低爆发力的不同速度和魅力。想想那就像火药爆炸一样一瞬间迸发巨大能量的景象,通过动态的、立体的、逼真的手段呈现出来时,学生该是多么的热血澎湃。当学生从活泼泼的真实情境中切实感受到纵跳的魅力、爆发力的魅力、体育的魅力之后,训练的正能量和信心是否更多更足呢?之后,再回到严格、高强度的训练之中,学生的训练自然更加生机勃勃,更加专心致志,更加聚精会神,那么,训练效果事半功倍也就在情理之中。
不仅多媒体可以介入到训练之中,诸如故事、游戏、音乐、实验、示意图等都可以介入到体育教学之中,都可以“趣”字当头,都可以化机械死板为新颖有趣,变单项灌注为情境育人,以此让学生的训练变得有趣,变得意蕴十足,并得到多方面的淬炼和提高。
二、方法:自主多元不可或缺
固然,体育专业生的训练总是有固定的思路和训练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应该在“整齐划一”中完成训练任务。窃以为,纵跳爆发力的训练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也就是既要进行“整齐划一”的训练(比如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无负荷跳跃训练、轻负荷跳跃训练和重负荷跳跃训练),但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可变性、可塑性和差异性,制订出适合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训练方案和计划。的确,每一个学生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身体特点和身体适应训练的方式。教师要做的不是雷同训练,不是生搬硬造,而是让每一个学生的爆发力都能一点一滴地激发并提高。
比如,有的学生适合于大负荷训练法,有的适合中小负荷训练。究竟应该采取哪一种方法,应视专业生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素质而决定。如果某个学生的相对力量没有提高,那么就应该在训练中安排最大力量的训练,否则他的专项爆发力的提高就会受阻。
还比如,采用大幅度训练法时,也应该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化或调整。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将肌肉充分收缩的姿势坚持到1秒以上,应该既要增加动作幅度,也要增加肌肉力量的练习,而所谓的学困生,则降低坡度,或者给予“梯子”,使其能够“爬上树摘到果子”。
再比如,不论是采用大负荷训练,还是采用小负荷发展爆发力,都应该调节好力量与速度这两个因素的匹配关系,提高爆发力构成因素的综合整体效应。有的可以变换负荷与速度,有的需要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有的需要加强动作发力前的放松能力,有的需要加强肌肉拉长收缩方面的训练……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而调整训练方法,应该成为师生在纵跳爆发力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其他诸如递增训练法、超等长训练法、反应训练法,都应该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偏好、负荷力、学习效能感、责任心、可塑性,尽可能做到“量体裁衣”,尽可能地做到因人而异,以此创造出一片自主、多元、厚重的体育新时空。
都说力量不等于爆发力。为此,我们需要重构教学理念与框架:不仅仅是力的张扬与宣泄,也应该是力量与速度、技术、灵敏度等方面的完美协调;不仅仅是速度的提高,也应该既要力量,又要速度,还要耐力;既不能完全抛弃那种既适合用于发展力量又适用于发展速度的传统方法,又要新增加诸如递增爆发力的速度和力量成分等新型的训练方法,等等。
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纵跳爆发力的训练中,做到俯下身子,认真“把脉”,研究学情,研究学生,注重方法积累和训练心得的总结,注重日常细节,注重学生情绪和正能量的传递,注重训练场的温度和气氛,以此引领体育专业生提高纵跳爆发力,其身心也得到多方面的滋养和锻造。
[1]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唐汉为.中小学德育: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学德育,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