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磨课中成长
——记第一次外出上课的经历与体会

2018-02-26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315142王丽丽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5期
关键词:条形折线平均气温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315142) 王丽丽

为快速提高我校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我接到了外出上课的任务。作为新教师的我,备感压力。但正是经历了这次自选课例、个人主备、组内研课、磨课、修改、再磨课、再修改、上课、评课、反思的全过程,我深刻地体验到了破茧成蝶的惊喜。下面我就谈谈这第一次外出上课的经历与体会。

一、课例选定——深思熟虑终定夺

如何选定课例,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的关键。自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反复斟酌后,我最终选定了“折线统计图”,它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第二学期统计单元的内容。根据本课的教学编排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进行独立备课。经过几天思考,教学设计终于出炉。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就针对我所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了课前研课,给了我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组内磨课——反复切磋求成形

第一次磨课

【教学片段1】

师:今年六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了,气象部门为了满足游客出行的需要,收集了上海地区5~12月的平均气温数据。王老师将这些数据整理成了一个统计图。请看大屏幕。(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这是什么统计图?

生(齐):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统计图中你可以清楚地知道什么?

生1:上海地区6月的平均气温。

生2:上海地区12月的平均气温要比10月的低。

......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上海的月平均气温,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高低,但这个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反映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更简单、更清晰的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

组内点评:课始设置与时下热门的上海迪士尼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个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反映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这句话不应该由教师说出来,而是要经过学生的认可,这里应考虑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心理需求,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段2】

师:知道这点表示什么意思吗?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些把点连起来的线段表示什么意思?

师(用手势):怎样表示是增加?怎样表示是减少?具体说说哪一条线段表示减少,减少了多少?哪一条线段表示增加,增加了多少?

师:哪几个月气温变化最明显?为什么?

师:你是从数据发现的,还可以怎么看出来?

师(小结):折线越陡,说明气温变化越大。从这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师: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最明显的区别点是什么?

师(小结):条形统计图是用条形来表示的,折线统计图是用点和线来表现的。

组内点评:建议先说这两种统计图的不同点,再说两者的相似点比较合适,毕竟两者的不同点比较明显。也正是因为它们的不同点造成了这两种统计图的不同优势,这更有利于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所在。

第二次磨课

经过第一次的磨课,我对教学片段1中的一些环节进行了修改。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事先的预设并不能完全满足课堂的变化。对于问题“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上海的月平均气温的高低,那它能否反映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我事先预设的是学生回答“不能”,因此课堂上学生说“能”时,我一下子不知所措。

现在回想,学生说“能”,我可先问问学生为什么说“能”,再让学生用手比画这些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其实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一个亮点,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问问学生为什么说“能”,继而也可顺利地揭题。显然,作为教师,我还欠缺一种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

对于教学片段2中的一些环节,我也做了相应的修改,例如语言不够精练,废话较多,尤其在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上的点和线所表示的意义时,最好能有一段小结性的语句,这样更加清晰易懂,更能让学生明白。

在结课时,我安排了一道延伸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心情变化情况。对此,大家都觉得非常有创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新知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第三次磨课

有了前两次的磨课经历,我的教学设计也逐渐完善。修改完后又进行了第三次磨课。以下是我收获的组内点评:

1.举例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可多结合时事,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如鄞州的房价走势,可让学生判断、预测、分析“在国家的调控措施下,房价会怎么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预测小明身高问题时,可先让学生了解有关长高的小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3.“谁听明白了?”这个提问方式较好。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差别,有的学生虽然心里明白,但表述仍不到位;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达得不够全面、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

通过这三次的磨课,整合了全体教研组教师给我的一些意见,最终形成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三、外出展示——蚕蛹破茧终化蝶

我在燕玲小学的教室里,上着已磨过三次的课,满怀自信,精神状态倍佳。那天的学生也特别配合,我每抛出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特别顺利。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执教的我也是完全进入状态,毫无紧张感。

课后,听课的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的互动状态、恰当的思维训练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得到了市名师叶校长的肯定。终于,我悬着的心落地了。回想磨课的感受,苦不堪言,但正是经历了“磨”的阵痛后的成长,才能像蚕蛹化蝶一样的美丽。

四、磨课感悟——五味杂陈促成长

对“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教学,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中,教案从粗糙到逐渐成熟,试教也一步步走向顺利,我内心的体验真是五味杂陈。这一过程虽难熬,但也收获颇多,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一堂好的课是怎么炼成的。

1.基于旧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统计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时下热门的上海迪士尼为情境,制作了一个2016年上海地区5~12月的平均气温条形统计图,继而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又举例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心电图、房价走势、股票、某人身高变化及体温变化情况等,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和预测事件的发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自主探索,注重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如在导入部分,以学生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做铺垫,进而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接着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两者的异同点,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在绘制折线统计图之前,我已出示过有关的折线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个大概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层次应用,注重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言语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以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转换。”学生认识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的。在让学生说说“你能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时,学生往往不愿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只能说出表面的信息,如哪些数据相等或最高最低等。于是我紧紧追问:“还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通过与同桌交流讨论,挖掘隐藏在图中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提问,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又训练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思维,以及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当然,在不断的磨课中也暴露了我自身的很多问题,如教学言语过于平缓,欠富激情,课堂评价语贫乏,容易忽视学生的回答,等等,但我坚信:教学没有可以复制的经典,只有不断锤炼才能收获成功。

猜你喜欢

条形折线平均气温
平面分割问题的探究之旅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条形铁皮自动折边机构设计
各式各样的条形统计图
乌兰县近3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