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野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018-02-26李慧丽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供给研究生

焦 炜,李慧丽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引言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一种学位类型,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都与学术学位有所不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首个专业学位的成功设置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开端。专业学位的发展应经济发展之需要,与社会紧密联系。传统的经济结构不断解体,培育新功能、促进新型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而由此引起的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教育供给侧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经济术语,是经济领域为了提高供给结构对于需求的适应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合理地安排生产要素,扩大有效供给,并以“质量提升”为起点的一条改革路径。“‘供给侧’ 来源于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 即萨伊定理。”[1]他主张发挥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放宽对于市场的限制,有效地提供“供给”,而非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下的“需求”侧来刺激经济,其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滞涨”危机的解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投资” “消费” “出口”带动下扩大需求的刺激政策,为我国经济的短期增长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投资所带来的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一直以来也都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传统的增长动力已变弱,包括一般制造业、房地产业、人口红利、投资、出口等传统的引擎都已经非常疲乏,若再靠以往凯恩斯主义似的刺激政策来维持经济的增长,已难以为继。”[2]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单方面的刺激需求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在“需求侧”的背景下遇到了新的发展瓶颈:一方面,部分产品出现过剩、库存堆积的现象;另一方面,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高质量需求得不到满足。为了解决经济供给结构上的失衡与不协调,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主张要“加强经济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3],将我国经济致力于“供给端”的转向,而非以往的注重“需求端”。

高等教育始终承担着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本的职责与任务,其良好、有效的发展可为供给体系提供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结构失衡的问题:一方面,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毛入学率不断增长。我国在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从2010年的24.2%达到2020年的40%,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学生面临工作难找、失业的难题。另一方面,社会用工单位招不到所需要的合适人才,以致人才培养过程中结构性的失衡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因此,在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引导下,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着手开始进行。教育供给侧改革以经济供给侧改革为依据,旨在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合理分配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供给平衡,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

三、教育供给侧改革下专业学位发展的适切性

发展“适切性”是指发展的适应性与切当性,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特点而提出的。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要求教育要协调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顺应社会新型经济与新型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出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政治论”与“认识论”两种哲学理念的影响,其中研究生教育受制于“大学之高深学问研究”的思想理念,偏向于“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理念,较为侧重于学生的学术性与知识性,而对于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有所忽略。因此,这种人才培养的矛盾也进一步肯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发展、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三个方面体现出的发展必然性与适切性。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适切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区别,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对。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培养能够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才或者从事教育教学的科研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性与职业性,其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较好的应用能力与技术水平。“应用研究能力培养,是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生之初便具备的,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特有的属性。”[4]而传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经济“供给侧改革”引领下的教育供给侧改革迫切需要的正是专业学位所致力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表现出了与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的高度发展适切性。

(二)体系发展需求的适切性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也日趋增快。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趋势促使高等教育体系发生转变,研究生培养体系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变革与完善。以培养学术性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在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情形下,发展体系与结构过于单一。此时,必须通过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内部体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以此打破单一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僵局,并扭转人才供给结构的失衡状态,维持人才培养结构上的平衡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满足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扩展完善的需求,在经济转型期表现出了高度的发展适切性。

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凭借起源较早、发展历史较长的优势,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体系已较为成熟与完备。美国于20世纪初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上最早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国家。美国现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专业学位类型,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美国目前至少有74种硕士专业学位、56种专业博士学位和11种第一专业学位,总计140余种不同的专业学位类型,涉及学科群32个。”[5]之后,美国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发展起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对于西方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专业学位在我国的发展起源较晚,历史也较为短暂。因此,我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上还有待于扩充与完善。目前,我国已形成40种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经济不断转型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系完备程度不断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也愈加紧密。

(三)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适切性

知识生产模式是由英国社会学家吉本斯(Michael Gibbons)在1994年出版的《新知识生产》一书中提出的。“他把大学中传统的、在已有学科体系和院系管理结构模式下运行的,以认识论为基础,以学科为导向,在单一学科致力于纯粹学术问题研究,从而发现新知识的知识生产方式定义为知识生产模式一;把在应用情境下,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多学科或跨学科知识、理论或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新知识、产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知识生产方式定义为知识生产模式二。”[6]教育供给侧改革重视人才培养供给结构的平衡性,主张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层次与高质量人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相适应,与各种问题情境相联系。这也就意味着第二种强调问题情境、重视应用能力和技术的知识生产模式将与当前社会教育变革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够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把知识与社会问题情境相联系,正是对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一种呼应,展现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下的发展适切性。

四、教育供给侧改革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发展路径

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的优势,为其发展带来了优势和动力。与此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径也必须根据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变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供给结构的协调性。

(一)招生就业机制的创新

首先,招生与就业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运行机制的“两端”,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招生是获得生源的主要途径,生源的质量也会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主要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在职考生两个群体,对于在职考生一般会考虑到其职业背景与工作经验,而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关注更多的则是初试中的考试分数,很少考虑学生与报考方向相关的能力、兴趣、工作及实习经验。另外,受制于扩招的政策引导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社会公众心中认可度较低的原因,招生时往往会降低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通过招收大量的调剂生来弥补生源不足。“很多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生都是原本未达到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线,或在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中被淘汰的考生,最后被调剂成专业学位研究生。”[7]但是这种为了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报考人数的招生驱动政策,较少考虑到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兴趣以及考生自身具有的应用能力与经验,使得部分学生在入学以后形成心理上的学习落差,产生一定“厌学”甚至“不学”的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导致社会认可度的再次降低,陷入 “扩招”与“生源质量低”的恶性循环中。因此,招生上要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者的专业兴趣取向,并关注到其相关的工作经历、实习经验及专业技术能力。招生体制由政府统一规制向增加地方自主性招生倾斜,以此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灵活性与可调控性;由侧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双侧重倾斜,从而在协调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发展规模的同时,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由与职业教育的脱节状态向衔接状态转变,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连续性。

纵观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会发现一个尴尬的现象:相较于学术型研究生,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专业应用能力技术方面并未表现出绝对的优势,而且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相较于学术型研究生也有所欠缺,以致很多应用型的就业岗位不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招生“输入”与就业“输出”之间出现失调。也有部分学生未能正确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性导向,在选择就业时以学术型就业岗位为目标职业。所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方面,要有效地完善就业前的实习机制,提前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并建立“实习—就业”链接,实习阶段中表现优秀者可申请提前进入就业岗位,通过灵活的就业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欲望。另外,要树立学生明确的就业导向,给予他们就业方面的有关指导。

(二)课程教学的结构性调整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之一。”[8]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分段化的体系结构,即在入学以后先进行集中的理论知识学习,通常为1年,第2年开始进行教育实习,一般为6个月。从中可以看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割裂与断层的。在理论学习期间缺少实践操练,没有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就使得学生并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地转化为对社会问题情景的某种应用。

除此之外,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上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课堂模式与授课方式,与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的“抛锚式”教学相比,缺少问题情境性与自身独立的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决定了课堂课程教学应具有的实践性指向与独立的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中,实践教学是根本。”[9]加快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将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从“理论学习”转向“实践学习”,增加课上和课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实践性操作与教学环节贯彻理论学习的始终。“选好学习性、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或项目等作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载体”,[10]增设问题情境,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有效供给”是指供给与需求能够相匹配、有应对需求能力的供给。教育资源是保证教育教学开展的有效条件与必备条件。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教育资源上缺乏“有效供给”,供给端所能提供的资源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两方面是“师资”和“校企之间的联合”。

对于专业学位而言,教师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操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人才结构。但是,培养双师型师资结构一直都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现在亦成为了具有强烈职业导向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要攻克的困难。教育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的转向,要求师资结构要侧向实践性与职业性。而为了克服这种“双师型”师资培养难题,我国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开始努力构建“双导师制”师资结构。所谓“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管理师资运行机制。其中,校外导师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工作人员,“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校外导师则负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11]“双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校外导师提供的实践性操练与运用,使学生获得较强的专业技术与能力。这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构建“双导师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分配比例,保证校外导师的足额配置;其次,要制定独立的校内外导师遴选评价机制,真正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最贴切的师资配备;第三,受制于校内外导师地理空间距离上的割裂,应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同时进入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构建“双导师制”的同时,学校与企业自然会相联系,这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缺乏“校企联合资源”起到了很好的化解作用。供给侧改革主张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此充分激发社会生产活力。相应地,教育供给侧改革也要将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整合,增加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使得教育真正实现高效、高质量发展。在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与供给时,可以将“师资资源”与“校企联合资源”相整合,从构建“双导师制”解决师资知识结构失衡问题入手,进一步充分利用校外导师资源搭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和连接桥梁,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奠定基础,让学生充分获取有利的校外资源;同时,也可以从强化校企间的联合方面完善“双导师制”的培养。由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工作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整合的过程中将获得进一步良好的发展,提高自身供给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2016(1):2-7.

[2]徐光远,李鹏飞,焦颖.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来源与现实意义[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6 (3):15-23.

[3]袁广林.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16 (6):15-22.

[4]刘国瑜,李昌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 (7):39-42.

[5]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 (7):104-109.

[6]孙也刚.服务需求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 (6):1-4.

[7]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1 (9):41-45.

[8]刘国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及其强化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 (2):19-22.

[9][10]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思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 (1):52-53.

[11]周红康.双导师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5):91-92.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供给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