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8-02-26朱美燕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导师大学生课程

朱美燕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该意见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在这一政策影响下,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把女大学生培养成创业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于是,高校为何构建以及如何构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就成为当前亟需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构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现实依据

当前高校构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不容乐观;二是高校创业教育性别意识缺失。

(一)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不容乐观

教育部网站显示,自2009起全国高校在校女生首次超过了男生,当年高校中女生占总学生数的50.48%。近年来,高校女大学生人数持续走高,至2012年,高校女大学生比例达到51.35%,女大学生已占据高校的“半壁江山”。那么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如何呢?近十年来,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创业更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

鉴于女大学生严峻的就业现实,全国妇联以及各类社会机构都开展了实证研究。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显示,“80后”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为86.59%,低于男性4.75个百分点。调查还发现,“80后”女大学生不但就业途径受到限制,而且存在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等问题,其工作满意度也低于男生[1]。全国妇联开展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求职被拒率较高,求职过程比较艰难,自主创业更难。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较低,近三年来这一比例徘徊在3%左右。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4届、2015届、2016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9%、3.0%、3.0%[2]。女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中所占的比重更低,其水平远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3]。

在此现实背景下,高校亟需为女大学生构建创业教育模式,以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女性就业权利,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推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二)高校创业教育中缺失性别意识

2012年,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全面推进。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经费支持和创业大赛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初步形成了集教学、指导、服务和实践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在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以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创业教育内涵的正确认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以及政产学研联动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4]。此外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即高校未能将性别意识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被抹杀。

当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建立在“人的共性”基础上,忽视了男、女大学生的差异性,未能做到因性别施教。高校创业教育中性别意识的“空场”,主要体现在:首先,教育对象模糊。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指向“抽象的大学生整体”,而不是男、女大学生“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其次,教育内容笼统。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教材编写以及课堂教学中,缺乏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内容。最后,指导缺乏个性。高校创业教育千篇一律,未能给女大学生提供精准指导。

这种缺乏性别意识的创业教育是一种“隔靴搔痒”式的教育,它会使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开展性别教育,有效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高校亟需构建起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为其提供精准的创业指导。

二、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六导”模式的构建

无论是从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创业更难的角度来看,抑或是从高校创业教育性别意识的“空场”的角度来看,都呼唤着高校要构建起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那么高校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呢?笔者认为,高校应从政府主导、课程指导、导师督导、环境营导、实践引导、心理辅导六个方面来建构起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六导”模式。

(一)政府主导:重视支持高校女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和协同配合。纵观世界各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美国政府专门设立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成立小企业管理局(SBA)。英国成立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由贸工部统一启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等。瑞典政府则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自高校扩招政策以及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出台后,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针对我国女大学生创业难的困境,全国妇联于2010年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建立了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并推出女性创业小额贷款等措施,大力帮扶女大学生创业。截止到2012年底,各地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8 100个,提供实习岗位16万个,开展就业创业培训50万人次,累计帮扶4.6万名女大学生实现了就业、创业梦想[5]。

我国政府对女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主要体现在:一是顶层制度设计。2009年,全国妇联联合其他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的通知》。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的相继出台,推动了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其保驾护航。二是优惠政策保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涉及企业注册、企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小额贷款等方面。三是凝聚创业力量。政府联合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等多元创业力量,在它们之间“穿针引线”,筹集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园区等,建立起了政企校社一体的联动创业服务体系。

政府要在女大学生创业中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有关保障女大学生创业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需尽快完善。对一些已出台的法律,则需根据现实发展,进行调整完善。二是加大对相关机构的监理力度,确保女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当前,一些部门或机构因各种原因未能执行到位,从而给女大学生创业制造了人为障碍,因此应加强监管。三是加强调研,准确把握当前女大学生创业面临的突出难题和迫切问题,想女大学生之所想,急女大学生之所急,从资金、人才、资源、环境等方面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支持。

(二)课程指导:完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在开设创业课程时,应将性别意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除一般的创业基础课程外,还应专门开设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应符合女性特点、满足女性创业需求。因此,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以下两类:一是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二是女大学生创业专门课程。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课程与专门课程的叠加。只有这样,高校创业教育才真正贯彻了性别意识,做到“因性而教”。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开设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含实践课程)。”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与女大学生创业专门课程是两类不同性质、内容与特点的课程。两类课程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两者相互补充,不可割裂。

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内容侧重于创业基础知识,涉及创业、创业团队、创业精神、创业机会、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等方面,讲授的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如《大学生创业基础教程》《创业理论与实务指南》等课程。而女大学生创业专门课程则是建立在基础课程之上,根据女性特点及女性创业规律而开设,是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选修课。该课程内容涉及女性创业、女性创业心理、女性创业优势、女性创业能力、女企业家培养等,讲授的是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遇到中的特殊性问题。如《女性创业成功学》《女性管理学》《女企业家》等课程。

最后,高校在设置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两类课程比重应合理分布。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过大,而女大学生创业专门课程所占比重过少,造成“头重脚轻”的畸形发展。二是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前者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后者则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仅有基础课而无专门课,仅有理论课而无实践课,都是不完整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导师督导:打造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师队伍

国之本在教育,教育之本在教师。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创业导师队伍是决定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高低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来自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或各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来源比较单一,多学院派导师而少实战型导师。更严峻的是,师资中几乎没有熟悉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女性创业规律的导师。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当务之急是要打造一支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优秀导师队伍。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师队伍的现状,高校应采取切实措施完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质量: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如在职学习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著名大学访学等。二是多渠道拓展师资来源,打破单一导师结构。联合校内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引进创业教育专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师、女企业家等,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优秀创业导师队伍。三是重点培养专门女性创业导师,这是今后未来几年高校要着力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四是建立提高导师队伍水平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如学习、培训、深造、考核、人才引进、校企对接等制度。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女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根本目的在于让女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业本领。为此,导师们既要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培养女大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素养;既要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专业指导,也要帮助她们心理辅导;既要让女大学生在校内接受创业学习,更要到校外实践基地、创业园区或相关企业进行实战演练。总之,高校应尽可能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高质量服务指导,以帮助更多女大学生成功创业。

(四)环境营导:为女大学生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人是环境塑造的产物。就女性而言,其受环境的影响与暗示程度更高。据有关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对创业环境的依赖性高于男大学生[6]。因此良好的创业环境有利于女大学生创业,且能够培育出更多的女大学生创业者。无论从高校还是社会而言,都要为女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氛围。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通过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克服性别障碍,意识到创业是女性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更好地认识女性在创业中的优势,使她们更多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增强创业素质,帮助她们从内部练就创业本领。同时,通过政策宣讲,让她们更多了解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等出台的一些关于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帮助她们从外部争取创业资源。

二是通过校园媒介和社会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网络、微博、微信等,帮助女大学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帮助她们树立“男女平等”“女性是半边天”“女人应自立、自信、自强”的女权主义思想,做敢想、敢干、敢闯的新时代女创客,在创业中成就人生价值。同时,加大对优秀女企业家以及女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用榜样的力量与成功的经验来激励女大学生创业。

三是增强女大学生创业机会。高校、社会和企业要整合各方力量与资源,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如成立女大学生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园等,拓展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女大学生与企业对接,给予女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降低女大学生创业门槛,为女大学生提供免费创业咨询及培训,奖励女大学生创业,简化女大学生创业手续,提供女大学生创业顾问与个性化指导等。

(五)实践引导:提供女大学生多种创业实践方式

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定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素质是在实践中锻炼养成的。因此多种实践方式在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在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离开实践的创业教育,是“纸上谈兵”的创业教育,是残缺的创业教育。只有经过实践的锤炼,女大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

目前,女大学生创业实践方式具有多样性,如实践课程、实践教学、实践课堂、实践基地等。创业实践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使女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丰富多彩,更有效调动了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说、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为女大学生提供了“从做中学”的机会,使她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虽然目前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方式丰富多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重视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方式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二是建立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长效机制,为创业实践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三是继续完善实践考核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的统一;四是切实保障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及薪酬待遇,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五是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女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的全覆盖。

在推进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不能仅凭高校一己之力,还需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在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管理人员为女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讲座、提供创业咨询等;二是企业举行女大学生创业大赛实践活动、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三是企业导师指导女大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风险评估及规避等,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实战水平。

(六)心理辅导: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心理咨询辅导

在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理辅导必不可少。高校在设置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时,须开设女性心理学、女性创业人格及特质培育等相关课程。高校还要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为她们提供强大的心理动能与支持力量。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女大学生创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兴趣、爱好与能力等个性特点。认识自我是女大学生走向创业的第一步。此外,心理辅导还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与方法,正确认识自身在创业中的潜在优势,优化心理结构,挖掘心理潜能,培养创业型人格,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创业。

其次,帮助那些有创业心理障碍的女大学生解开心结,提供自立、自信、自强的强大心理动能。在面临创业与否的人生选择时,一些女大学生中存在“女依附于男”的依赖心理、“男尊女卑”的自卑心理、“害怕创业失败”的胆怯心理、“不愿冒险的”求稳心理等。若对这些心理障碍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则不仅阻碍女大学生成为创业者,还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心理辅导需发挥自身作用,帮助女大学生走向美好人生。

最后,帮助那些有创业心理困惑或心理受挫的女大学生,不忘初心,坚定创业信念,直至创业成功。创业不仅是对个体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检验,更是对个体意志力、心理承受力的考验。有些女性在创业前,由于没有做好足够心理准备,在创业中遇到各种困难时,会出现抱怨、后悔等心理波动,怀疑自己,动摇创业信念。有些女性则会因心理脆弱,在创业风险出现或受挫时,一蹶不振,以至最后放弃创业。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要及时进行干预。

总之,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六导”模式的构建,能够凝聚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各方力量与资源,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从专业教师到企业家到心理咨询师,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该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改变我国女大学生低创业率的局面,缩小与发达的国家差距,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慧.80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与性别差异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4(3):30-37.

[2]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东北地区难以留下本地生源[EB/OL].http://news.youth.cn/jy/201706/t20170613_10054984.htm.

[3]吴晶.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低[EB/OL].http: //www.chinanews.com/edu /edu-qzcy / news /2010 /03-22 /2182256.shtml.

[4]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7):36-39.

[5]王洋.2013女大学生创业季中国高校创业教育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6):62.

[6]张丽琍,邹晓雯.北京市女大学生创业政策认知情况实证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47-249.

猜你喜欢

导师大学生课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