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标准化沟通对急诊低年资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影响观察
2018-02-26汪红月
汪红月
(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急诊科,江苏 苏州 215000 )
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收治的患者均具有病情危重、变化快等特点,因此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病情观察能力尤为重要[1];我院为了探讨SBAR标准化沟通对急诊低年资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影响,选取研究对象为15例急诊科护理人员,见正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15例急诊科护理人员,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4月,均实施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且对实施后的病情观察能力进行观察及评估。男女性别之比为2:13,平均年龄(28.01±1.04)岁,年龄22岁-34岁;其中本科学历为5例、大专10例。
1.2 方法 (1)建立SBAR小组:护理人员共15名,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各位护士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概念、优势、意义、流程及技巧等,且通过开展讨论会议,结合科室特点制定急诊科床头口头交班汇报流程,按照以下顺序开展汇报,即S--患者床号、姓名、年龄、本班次主要病情变化等;B--入室时间、患者主诉、诊断、现病史及既往史,阳性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特殊护理等;A--目前瞳孔、意识及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且包括特殊管道引流量、颜色、性质及皮肤、心理状态等;R--包括后续护理措施及可能发生并发症的预防;以上流程主要是提供于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思维模式,以便于帮助其更好的汇报患者临床资料;培训方法以集中授课及临床培训相结合,待培训至2周后由组长进行床头交接班现场模拟,以便于组员进行学习;于第三周后应用书面的形式进行汇报,且待组长提出修改意见后进行床头交接班,再由组长进行打分,有利于保证培训的有效性。(2)考核结束后,于急诊科开展6个月的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床头交接班,且将15名护理人员安排入组排班,每周由护士长填写临床护士观察能力评估表。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且评估15例护士实施后的病情观察能力。病情观察能力[2]:采用Likertr的五级评分法,共34个项目,3个维度(专业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专业素质),每个项目分值0分-5分,得分越高说明观察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对比病情观察能力 表1数据可看出,实施后专业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专业素质均高于实施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实施前后的病情观察能力比较(Mean±SD,分)(n=15)
3 讨论
专业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是衡量护理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护理人员通过观察及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制定护理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与此同时也可为医生诊断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意见[3];急诊科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特殊性,患者多为突发疾病,且首发临床表现以一种或多种重症危象为主,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加上具有病因尚未明确、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因此,急诊护理人员只有预见性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才能为其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最初是由美国海军所提出,可在紧急情况下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随后又将该模式应用于安全程序中,以达到降低事故发生率的目的;而应用于医疗通信模式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次研究结果发现15例护士经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干预后观察病情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由此说明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应用于急诊低年资护士中意义重大。
总而言之,SBAR标准化沟通应用于急诊低年资护士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增强病情观察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