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护理分析
2018-02-26桂萍
桂萍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五科,陕西 西安 710038)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因骨折部位相对稳定,通常采取保守治疗或新型微创手术。椎体后凸形成术是主要治疗手段,能够完成伤椎高度重建,有利于脊柱功能恢复,预防脊椎塌陷[1]。临床治疗原则主要是将患者放置于硬板床制动,受伤部位垫软垫。但手术操作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可能会影响手术效果与预后。为确保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临床还需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本文分析椎体后凸形成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收的9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58岁-88岁,平均年龄为(70.3±5.3)岁。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龄为57岁-88岁,平均年龄为(71.1±5.2)岁。两组患者基础性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椎体后凸形成术治疗,辅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术前护理。为确保手术可以顺利实施,提高手术效率,护理人员需在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心肺肝功能评估测定,检查血常规、测定凝血功能。帮助患者完善CT与MR检查。针对伴随内科疾病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依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配合医师展开积极治疗。加强对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护理。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注意,术前2 d-3 d指导患者练习俯卧位与腰部过伸动作。指导患者训练时,护理人员从5 min开始,随后便可循序渐进地展开,逐渐增加到1 h,以便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2]。(2)体位护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让患者去枕平卧4 h,随后便指导患者翻身,确保患者腰部伸直,以免屈曲。术后护理人员还需常规心电监测患者12 h,注意观察血氧、脉搏呼吸、氧饱和度与心率的变化。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肿胀程度。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早期阶段骨水泥外溢的情况。观察患者双下肢肌力、感觉、排尿与活动、排便等各种情况。如发现存在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予以处理。注意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是否伴随不明原因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情况。采取此种手术治疗的患者,感染率非常低,只要手术严格按照无菌原则,穿刺部位局部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术后使用抗生素就可。(3)术后功能锻炼。在患者手术后的24 h,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下床,可先站立床边数分钟。确定患者无头晕不适等情况后慢慢行走。初次行走的时候,应确定有人在旁,以保证患者安全,预防患者出现弓背坐立或长时间站立。告知患者可在床上直腿高抬和5点支撑腰背肌锻炼。提醒患者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展开。(4)出院指导。在患者即将出院时,护理人员应提醒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减少咖啡与碳酸饮料的摄入。调整饮食结构,确保日常饮食科学、合理。鼓励患者多食用高钙、低盐食物。适当晒太阳,增加户外运动。3个月内避免负重、弓背、长时间坐立、突然转体等,以促进康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术后活动能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活动能力评分越低,表明患者活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各类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3.3%,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活动能力评分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骨密度降低,骨骼脆性增强,很容易出现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常见的骨折。多由外力作用引起,导致椎体压缩高度丢失出现剧烈腰背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脊椎活动[3]。临床上多采用椎体后凸形成术。但此种手术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对此,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保障手术顺利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围绕各种风险,避免医疗中的护理风险,有效减轻风险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中的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各项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此种护理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实行椎体后凸形成术后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还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临床应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