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馆图书捐赠工作优化策略研究
2018-02-25刘婧
刘婧
摘 要:结合当前图书捐赠工作在赠书接收、赠书处理、赠书宣传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制订捐赠政策是解决图书捐赠工作各类问题的基础。高校馆应当在捐赠政策的指引下转变工作思路,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图书捐赠工作在高校学科建设、特色馆藏建设和高校阅读推广上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优化策略
一、引言
图书捐赠是高校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捐赠不仅可以节约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补充馆藏,更重要的是,图书捐赠具备书目数据采访模式所没有的特殊社会意义:捐赠是读者对图书馆工作表达信任、表示关注的方式,接收捐赠也是高校图书馆征集高质量图书、本校教师专著、珍贵古籍、手稿,建设特色馆藏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搭建图书捐赠平台可以促进图高校馆与读者间的共建共赢。笔者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在赠书接收、处理和宣传中存在的问题进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提升图书捐赠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赠书在高校图书馆藏建设上的作用。
二、图书捐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赠书的接收
赠书的接收是让捐赠人对图书馆捐赠服务产生直观印象的重要一步,也是对赠书进行前期质控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图书馆的赠书接收相对被动,很少向学生、教师、社会个人、机构以及出版社等主动征求赠书。在捐赠发生前没有与捐赠人形成良好的沟通,导致图书捐赠行为的主观性大、持续性差、赠书质量极不稳定。如果后期处理時把控不严,极可能造成馆藏图书质量下降、赠书利用率低、捐赠期刊断藏缺藏的情况。图书捐赠有时甚至成为废旧书刊处理的目标地,既加大了赠书处理的难度,又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赠书的处理
赠书的处理过程是对馆藏质量控制的保障。如何鉴别受赠图书是否符合本馆文献建设规范是赠书处理的主要问题。目前,赠书质量的评判主要是依靠馆员的主观经验,在当前图书捐赠量大、来源广、出版情况复杂的情况下,馆员对图书的内容层次和图书所表述的价值观的判定准确与否,都可能会对馆藏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赠书处理的及时性是工作的另一项难点。一些高校馆并没有设立专人负责图书捐赠工作,导致赠书处理周期长、周期不稳定。挤压的赠书不仅挤占图书馆有限的储藏空间,同时也会使时效性较强的图书无法及时实现自身价值,另外,赠书处理的及时与否代表着能否按时向捐赠人反馈信息。赠书积压和处理拖沓很容易引起捐赠人的误解,影响捐赠者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整体评价。
(三) 赠书的宣传
赠书的后期宣传一方面是对所赠书信息的汇总反馈,是对读者捐赠行为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图书馆拓宽捐赠渠道,吸引优质捐赠资源的有效手段。根据华东地区211高校的图书捐赠工作的数据分析[1],华东31所211高校虽然都在开展图书捐赠的宣传,但在链接设置、赠书入藏标准、捐赠反馈完整性上差异较大,更新及时性也有待提高,往往对读者对捐赠条例的获悉、捐赠情况查询的需求考虑不全。除了网上信息揭示,寄送捐赠证书也是高校图书馆向读者表达感谢的主要方式。但在一纸证书之外,对长期捐赠高质量图书的教师、学生和社会机构,如何提供更加暖心的服务,通过图书捐赠活动开展阅读推广,提升捐赠图书利用率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图书捐赠工作优化策略
(一)制订捐赠政策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赠书接收、宣传、处理这三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交织,制订捐赠政策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征集与接受捐赠条例》为例, 条例内容包括“征集与接收捐赠的文献范围”、“接受捐赠的条件”和“征集与接受捐赠程序”三个部分。分别从赠书范围划分、所有权让渡和捐赠流程角度进行规范。一方面对赠书的品相、版本、专业研究性、与现有馆藏的互补性、期刊捐赠的延续性做出规范;另一方面对赠书中十分常见的不宜入藏的文献,如已失时效性的教材、版权存疑的图书、非正式出版物等情况予以注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馆员对赠书质量的主观判定,对受赠图书接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形成有效指导。条例中对赠书所有权转移和捐赠流程的规范有利于更好的划分赠书管理权责、明晰赠书处理方式。
图书捐赠工作情况多变,捐赠政策也应具备一定灵活度,体现图书馆服务的人文关怀。
(二)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图书捐赠在馆藏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主动的赠书征集模式
从微观上看,可以在赠书到馆前发挥工作主动性,与捐赠者进行有效沟通。通过拍照,提供书目或大宗捐赠预约等方式提前对捐赠图书质量、馆藏匹配情况进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赠书不符合馆藏标准带来的后续处理问题。
从宏观上看,在当前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形势下,高校的图书捐赠工作也应做出改变。可以对本校各学科的纸质图书馆藏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借阅率高、版本更新较快的图书,可以通过吸收校内师生捐赠的方式,主动完成馆藏复本剔旧和更新,满足师生借阅需求。同时,还可对本校存在馆际文献传递需求的图书进行统计,在图书捐赠界面建立缺藏征集模块,对纸质图书馆藏结构中已无法通过正常采购方式获取的缺藏图书进行揭示,面向全社会进行征集,同时注意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
更长远来说,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捐赠服务的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社会个人、机构、出版社等社会各界机构都为高校特色馆藏搭建助力。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徐州文库”特色馆藏建设就是很好的范例。,“徐州文库” 文学馆主要收集名人字画、徐州当地历史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志、工具书、家谱、族谱、地图、碑志、笔记、日记、年鉴、资料汇编、风土人情资料、地方出版物以及本院师生著作、硕博论文、专利、项目资料、各种获奖等资料[2]。如此庞杂的地方特色馆藏种类,没有主动的工作方式,仅仅依靠经费支持是很难最终成型的,也不能完全保障特色馆藏质量。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充分发挥捐赠征集主动性,对于难以从市面上采购的品种,由图书馆员主动与作者本人联系, 争取捐赠,并向作者颁发捐赠证书。同时在报纸上发出征集函和捐赠倡议,调动社会捐赠积极性,更好配合特色馆藏建设。
2.主动的赠书处理模式
及时性是赠书处理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开展后续宣传工作的前提。及时、全面地登记赠书来源和书目信息,尽快对赠书进行加工、编目、典藏和上架,不仅有助于后期向捐赠者反馈赠书处理情况,也有利于了解赠书的使用结构。目前,高校馆对赠书的处理主要停留在对捐赠者信息和赠书数量的展示,忽视了赠书分类入藏后的使用率统计,忽视了细化数据在揭示赠书对馆藏建设积极意义方面的作用。在以学科发展为中心的背景下,可以对坚持定期向图书馆进行捐赠的个人和机构进行跟踪,通过了解捐赠人和捐赠机构的职业或学科背景,主动发现赠书的可延续性和学科针对性,及时与捐赠人建立联系,在赠书处理的过程中发现并积累稳定的优质赠书来源,进而通过不间断地建设形成高校图书馆相对稳定的捐赠网络,提升赠书对高校馆藏建设的积极意义。
对于期刊、辑刊等连续出版物,在正式纳入馆藏前一定要注意与捐赠单位的沟通,确认捐赠行为的可持续性。接收捐赠后要注意与捐赠单位保持联络,定期催缺。
对于不符合本校学科需求或不符合馆藏要求的图书,可以进行高校间的互换互赠,或是联系社区、中小学图书馆进行转赠,促进图书资源的循环利用。
3.主动的赠书宣传模式
目前,图书捐赠宣传手段有待优化。对于将捐赠栏目设置在主页二级页面下的图书馆而言,能够主动获取捐赠政策和捐赠信息的读者群依旧有限。可以利用图书馆官方微博、微信对捐赠信息定期汇总更新,弥补不足。 除信息揭示外,还可以在不违反学校及图书馆规定的情况下,对优质赠书(如缺藏图书捐赠、大码洋图书捐赠、古籍捐赠等)的捐赠人和捐赠机构提供一定形式的奖励,比如提供图书阅览、资料复制等方面的便利条件[3],以实现图书捐赠与图书馆馆藏补充的良性循环, 实现图书馆与社会读者的双向互动[4]。
赠书上架也是进行图书捐赠宣传的良好契机。可定期将赠书集中放置在新书宣传架,既可增加赠书流通率,也可令本馆读者体会到图书馆对捐赠行为的鼓励,对捐赠图书质量产生直观感受,一举多得。
图书捐赠宣传也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优质赠书展、签名本赠书展以及赠书漂流等活动,搭建赠书的“共享阅读空间”,更好地发挥馆藏赠书的价值。
四、 结语
当前“建设高水平本科高校”的新形势对高校图书馆藏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捐赠工作的模式也应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优化捐赠平台设计、主动征集缺藏图书、本校教师专著,主动关注长期捐赠的个人与机构,努力建立稳定的图书征集和捐赠网络,提升赠书的整体质量。通过多手段、广维度的赠书宣传,提升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的存在感,与读者形成有效沟通,进而充分发挥图书捐赠工作在馆藏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官文娟.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华东地区“211工程”高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8(07):58-63.
[2]李师龙,刘方.基于地方文化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以“徐州文库”为例[J].圖书馆学刊,2015,37(08):44-46.
[3]李雁英.国家图书馆捐赠政策对捐赠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名人捐赠为核心[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2):69-72.
[4]杨新涯,罗丽,王彦力,刘芳兵.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服务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5(05):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