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看图说话训练
2018-02-25肖静娜
肖静娜
我曾经给四年级的孩子们上一次阅读课程,课堂上,我邀请同学们进行“开火车”式朗读文本,居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朗读语句不连贯,有的同学朗读严重拖声音,有的同学声音细如蚊子叫,甚至有同学哭丧着脸说:“我不想朗读……老师,您这是上语文课吗?”听到这句话,我异常惊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叶老的这句话就决定了说话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为什么四年级的孩子会害怕朗读?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时(3~6岁)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而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开始接触大量书面语言的词汇,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有意识的积累,导致不知如何进行口头表达。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我所执教的一二年级的看图说话的课堂上,课件图片上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茂密的森林里,一只小兔子拽着一只大兔子的耳朵说着悄悄话,图片中人物的动作非常夸张,占据了图片最中心最大的位置,当我请同学说一说图片中的人物在做什么时,有两个二年级的孩子盯着图片看了很久,脸憋得通红,愣是没有说出一个字。所以我觉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有针对性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是势在必行的。而“新课改”把说话教学明确为“口语交际”,把写话教学则根据年龄段分为“写话”和“写作”,并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那么我就从低年级说一下我的建议和做法。
一、怎么让画“动”起来
一幅画是静止的,而要把一幅画说成一段话,就必须让儿童在头脑里让图动起来,把画面想“活”,就必须让儿童在大脑中变静为动,还必须要有一些生活体验。因为6~8岁的儿童注意力不够集中,处于观察中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观察事物零乱,没有顺序,没有重点,缺乏精细的认识。即使身处其中,也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比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二年级的看图说话训练,画面内容就是一只小栗色兔子伸长双手拽住大栗色兔子的耳朵,踮起脚尖说着悄悄话。“伸长双手”、“踮起脚尖”、“抓”这些动作,是孩子们每天可以亲身经历的,但他们却不一定看得仔细,说得清楚。所以教师们有必要在练习前把图片上的人物动作示范一遍,并在示范的同时匹配相应的动作词语,还需要邀请同学们一起体验这些动作。在体验的同时观察自己或同学的手是怎么伸的?踮起脚尖的身体是怎样的?怎么样“抓”?通过以上的指导观察,儿童看图时就会把图画内容与相应词语紧密联系起来,并可以连词成句,这样一幅画就“活”了。
二、观察顺序的训练
看图说话的基础是“观察”,如何有效地进行观察?由于低年级的儿童观察事物是“即兴”的、跳跃的,导致看图的点很凌乱,不能遵循事物的内在逻辑性进行连贯性的口述表达。所以我常常喜欢在上课之前带领孩子们玩“图片找不同”的游戏。鲜艳的图片既刺激了孩子的视觉敏感性,而且每找出一处不同又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儿童的参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一处不同,我都引导孩子们用一种观察顺序:由上而下,由左至右,由中心到四周……经过有效的训练找不同后,孩子们已经慢慢习惯开始进行精细的观察了。当观察的内容丰富了、精细了,自然就能“所看”即“所说”,“所说”即“所写”。
三、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积累词汇及应用词汇
学会观察之后,如果不积累词汇,不把积累的词汇进行反复练习,那么也会导致说不出、不会说、不愿说的情景出现。在我的看图说话课上,“词语天地”环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比如:“词语天地”中有“甜滋滋”这个词,“孩子们,老师今天请你们吃糖果……”“请一个同学告诉老师,糖果吃在嘴里是什么味道?”“甜的,嗯,那是不是可以用‘甜滋滋這个词来形容这种感觉呢?”然后再进行拓展:“那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让你们有这种糖果吃在嘴里甜甜的感觉呢?”学“毛茸茸”时,我会拿冬天衣物的大毛领给孩子们摸。学动词、学描写神情的词语,我就会设置一个小情景剧,把学习的词语编成角色台词,让孩子们表演角色,完成这些词语在情景剧中的应用,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地在大众面前与多人谈话,就算具有再多的语汇,如果不去使用,也无法变成自己的。词语接龙、连词成句经常是孩子们组队pk的高频游戏。
四、大声朗读出来
小学生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阅读困难,比如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字会念却不理解意思,而朗读是一种调动耳、目、嘴、脑各种感官全身运动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记忆也会持久。在我们班上,朗读形式有很多种:老师带读、分段朗读、分组朗读,男生女生组队PK、朗读接力……对朗读较好的孩子们,我还会奖励小星星,积累一定的小星星可以兑换奖品,读得多了,那些名篇名家的优美语句就会潜移默化地变成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
以上是我在低年级看图说话课上的一些尝试和建议,也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到更多惧怕看图说话的孩子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