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路径探寻
2018-02-25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226316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226316)
整本书阅读有着明确的目的和科学的方法,是立体的、系统性的工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学生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数量等方面要有所提升,倡导在小学高年级推进整本书的阅读工作。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认知偏向
部分教师急功近利,迫切想寻到课程要求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连接点,阅读教学表现为“过度语文化”倾向:关注书的整体结构多,忽略了对一些细节的研究;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得比较细致,对书的内容交流得少;聚焦主要议题多,对于一些散落的有价值的问题论及得少。
2.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教师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却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具体操作时自由度很大,基本上都来自教师单篇教学的惯性。实用技术如何转化为结构化的方法论呢?我们需要系统的思维为整本书的阅读导航。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探寻
1.阅读前激趣
一本妙趣横生的书籍,如果学生不知其魅力,就没有阅读的欲望。此时,阅读前的激趣显得尤为重要。
(1)绘声绘色的导读。通过教师对精彩片段的朗读,让学生“先睹为快”,进而唤起学生的阅读需要。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前,我给学生朗读原著《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原著中的细节更为精彩,语言也更有韵味,学生被深深吸引了。
(2)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书中最吸引人的情节,在关键的地方戛然而止,引领学生自行阅读。例如,我给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这部分内容时,大家都想知道董卓的性命如何了,我却停住了,并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
(3)开展阅读推介会。倡导部分学生先行阅读,然后将书中的人物、情节、相关评论等介绍给其他同学。例如,学生在读了《昆虫记》后,围绕“动物”主题,我让部分学生先读了沈石溪的系列书籍,然后在班上做推广。
(4)多元信息的导入。许多读物的封面设计精美,记录有书籍中的精彩部分、出版日期、销售量等,有的还对书籍进行了介绍。这些都是学生对书籍内容猜测、想象、质疑的开始。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绿野仙踪》这本书时,让学生阅读封面中关于作者弗兰克·鲍姆的传奇经历的介绍,重点把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详细讲述,学生立刻对这本书产生了阅读期待。
2.阅读中深入
整本书的阅读,教师应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做到几个“学会”:学会全面了解书的信息,关注封面、目录、序言、插图等;学会用科学的读书计划指导阅读,对阅读时间、阅读进度等进行安排;学会写读书随感,将阅读中的体验、感悟等记录下来,把书中的优美之处摘抄下来,为交流、反观提供素材;学会用思维导图整理脉络,将纷繁复杂的整本书结构条理化。
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例如,在学习了《我和祖父的园子》后,学生们对文本中的园子非常向往,认为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是充满童趣的。果真是这样吗?为此,我们找来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师生共读,认识了立体的萧红。原来,童年的萧红生活在一座叫呼兰的东北小镇,那里落后、闭塞,父亲、继母、祖母都不喜欢她。带着疑问,学生读完了《呼兰河传》,收获了意料之外的阅读感悟。
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阅读单导航。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蓝鲸的眼睛》时,阅读单中首先让学生对“蓝鲸献出眼睛”这一段进行细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其中描写主人公的句子,有感情地诵读。最后写一写颁奖词,提升角色认知,深化理解,交流阅读体会。
3.阅读后升华
整本书阅读后,思维碰撞、开阔眼界、分享感受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既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将阅读活动推向纵深。例如,在学生读完《草房子》后,我与他们一同观看了同名电影,收获了不一样的震撼。然后,我又适时引入曹文轩的《红葫芦》《青铜葵花》《少年》等作品,并组织学生将《少年》中的相关片段演一演,学习其中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领略作者高超的表达艺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语文学习呼唤着整本书的阅读。精读与略读、读与写、专题与拓展、研讨与续编是其主要过程,批注与表演、诵读与倾听等是其主要的学习方式。归结下来,整本书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立体、自由的阅读体验,让语文学习由单一迈向多元,迈向更宽广的阅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