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意
2018-02-25夏庆宇
夏庆宇
(河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红楼梦》讲述的是康熙帝诸子夺嫡一事,重点讲了雍正为何能成功上位,太子允礽为什么会失败,还讲了康熙的多位皇子在雍正即位之后的悲惨命运。《红楼梦》一书的主旨是泄愤,即宣泄对雍正的不满,因此雍正进行了控诉。在这种情况下,成书于雍正朝的《红楼梦》一书不可能直接表达主题的,只能隐晦地表达。因此《红楼梦》一书像一个谜题,等待人们去破解。
一、为什么说《红楼梦》讲的是康熙帝诸子夺嫡一事
《红楼梦》一书的开头写道:古书多写男子,本书要为闺阁立传。这是为了掩人耳目,其实《红楼梦》一书写的还是男子,书中的女子都是男子。这正符合“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成书原则。所谓“金陵十二钗”,都是康熙的儿子或孙子,他们多数最终命运悲惨,因此十二钗的结局多数不好。
按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写作原则可以推知,“贾宝玉”就是真正的宝玉,就是玉玺,代表皇位。康熙的诸位皇子为了皇位而展开争夺的过程,就被描写为“十二钗”(含正册、副册、又副册)与贾宝玉的互动。其中,林黛玉指的是康熙的太子允礽,所谓“黛玉”,就是等待玉玺,就是等待登上皇位的人,因此是太子。“木石前盟”也指的是太子本应该得到玉玺。例如林黛玉在书中曾有这样的话:“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这段话是站在废太子角度对康熙说的,康熙最初很喜欢太子,但是两立两废。第三十二回又说“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是说贾宝玉与林黛玉会发生男女之事,但“不才之事”指的是太子被废。第二十八回作者借探春之口说“我又没个亲兄弟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这是指太子的母亲、康熙的原配只生了太子一人,因此太子曾得到康熙的格外宠爱。第二十回贾宝玉想到:“我是正出,他是庶出,饶这样还有人背后谈论,还禁得辖治他了。”这是指康熙帝的嫡庶观念很重。此回还提到“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暗指皇嫡子理应继承大统,不应当由庶子雍正出任皇帝。在现实中,在太子首次被废后,康熙发觉太子曾被大皇子命人用巫术蛊惑,因此严惩了大皇子并恢复了太子的身份,这件事在“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一回中有所反映。
薛宝钗指的是雍正,因为最终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了,就指的是雍正登上了皇位。王熙凤很可能指的是康熙的第八子允禩,他有才能,但是没能成功,“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皇八子虽然有能力但不是太子、嫡子,“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在雍正未登基之前,雍正被允禩的光芒遮盖下去,但雍正登基之后允禩不得不接受雍正的命令,最终允禩的下场凄惨。书中写了王熙凤的许多胡作非为,其实是在对允禩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映。值得指出,王熙凤的一些不法行为决不足以导致贾家败落,贾家最后之所以败落一定是牵涉到了政治问题。
能够证明《红楼梦》描写的是诸子夺嫡的另一个证据是“虎兔相逢大梦归”这句话。1723年是壬寅年和癸卯年交界的一年,即立春之前算虎年,立春之后算兔年。在这一年,康熙去世,雍正登基。在雍正登基之后,许多王子的命运趋于恶化。
“红楼”应该是指当年的皇宫,因为北京故宫的墙是红色的。“红楼梦”是指废太子的皇帝梦破灭了。《红楼梦》中的一些隐喻,也显示了其描写的是政治斗争。例如“铁栏寺”指的是被治罪下狱,“馒头庵”指的是被处死。这些事只有在皇家才能经常发生。在“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回中,贾元春说贾家“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家怎么可能富贵已极呢?只有皇家才配这样的殊荣。
二、《红楼梦》的创作手法
为了掩人耳目,《红楼梦》一书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掩盖真正想写的内容,其中一个手法是将男子写成女子。另一个手法是“俄罗斯套娃”式的写法,也就是说,作者把一群人写成了至少三群人,例如金陵十二钗被分为正册、副册、又副册,但事实上仍是在写一群人,例如又副册的晴雯就是副册上的香菱,也就是正册上的林黛玉,这三个角色都是指一个人,就是指废太子允礽,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地死去,都是指太子被废。第七十八回贾母说本来看好晴雯,本打算将来给宝玉,就是说本打算让太子得到玉玺。又如,正册上的薛宝钗又是袭人,又是麝月,都是指雍正,雍正最终得到了玉玺,所以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袭人(暗指“穿着龙袍的人”)与蒋玉菡成婚(“蒋玉菡”可以理解为“将玉含”或保存玉玺的玉函,第三十三回说蒋玉菡住在“紫檀堡”,是指玉玺放在紫檀做成的盒子中)、麝月的最后结局是只有她始终服侍贾宝玉。袭人是第一个与贾宝玉有夫妻之实的人,也指的是雍正最终真正得到皇位。而秦可卿与贾宝玉只是梦里亲近,指的是太子最终未能真正成为皇帝,秦可卿影射的也是康熙的太子。为什么这么说?有一些迹象可以表明这一点,例如秦可卿死后,贾珍说“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显然秦可卿是指嫡长子。书中又说秦可卿用了“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材,此棺材“非常人可享者”,指的是秦可卿的身份不一般,是“义忠亲王老千岁”,那就只能是太子了,“坏了事”是指太子最终未能登上皇位。
晴雯指太子,带“日”字旁。麝月可以理解为“影射月亮”,月亮就指的是雍正。为什么呢?因为《红楼梦》一书不仅有三层“俄罗斯套娃”,还有第四层、第五层。甄士隐指的就是废太子,贾雨村指的就是雍正。贾雨村曾作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家万姓仰头看”,就是指雍正成为皇帝,但在作者看来,真正的太阳是太子,雍正只是月亮。贾雨村诗里咏的月亮是指雍正皇帝,所以麝月指的也是雍正。书中的“钗于奁内待时飞”一句不是说薛宝钗最后会嫁给贾雨村,而是说薛宝钗与贾雨村都指的是一个人,即雍正。另外,北静王也指雍正。在未推广普通话之前,东北方言中“荣”、“溶”都发“雍”的音。北静王水溶就是指雍正,“水溶”这个名字也显示出这不是一个汉人的名字,而是满人的名字。雍正热衷于参禅修道,因此书中写了北静王送给贾宝玉念珠,其实就是写雍正试图染指玉玺。
也就是说,贾宝玉身边的小丫鬟就指争夺玉玺的一批人、大丫鬟仍是这批人、小姐还是这批人。贾宝玉的怡红院就是一个争夺玉玺的小战场、大观园是一个放大的战场、荣国府是一个更大的战场、荣宁二府所处的整个政治环境是一个更大的战场——尽管场景的大小不一样,但是情形是一样,都是指围绕玉玺展开争夺。
由于将男子写成了女子,又由于存在上述“套娃”式的写作手法,因此在《红楼梦》中康熙也是以女子的面貌出现的,而且不是一个人,在较低的层次上,王夫人就指康熙,在较高的层面上贾母就是康熙。贾母曾经喝“老君眉”,“老君”显然是暗示贾母是故去的君主,即康熙。(附带指出,薛宝钗的号是“蘅芜君”,这个“君”字不是随便用的,暗示薛宝钗影射的是雍正。)例如,贾母在第四十七回曾说自己进贾家已经五十四年了,恰好在康熙五十四年皇家发生了一些事故:十一月,废太子用矾水写密书,联络大臣普奇,让普奇在康熙面前推荐自己作大将军,此事被康熙发现,普奇遭到惩处;同一年,皇八子被停俸。能证明贾母就是康熙的另一个证据是:在书中几乎没有与贾母同辈的主子,在荣、宁二府中贾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难道贾母就没有带陪房吗?与贾母同辈的姨娘的年纪应当比贾母都小,可是在书中这些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之所以出现这种怪异情况,是因为贾母就是影射康熙,在作者心目中不可能有人与康熙比肩,因此贾母在书中也就没有比肩者了。
由于运用了上述写作手法,作者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实生活中只能发生在男性身上的事不能写到女性身上,但是作者又想把有关现实发生的事写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就会把废太子的一些事写到贾宝玉身上,把康熙的一些事写到贾政身上。例如贾宝玉挨打,象征着康熙处罚太子;贾宝玉的性格应该与废太子的性格相似;贾宝玉与秦钟的关系以及秦钟的死,应该象征康熙因废太子与索额图的儿子有不正当关系而处死了索额图的儿子。
另外,本书还有把男的写成女的、把一个人写成不同层次的几个人之外,第三个写作手法是会给读者留下破解谜语的线索,书中的人物有时会说一些很怪的话,这些话就是故意留给读者去思索的。例如邢岫烟说妙玉“女不女,男不男”,这话很怪,它不是说妙玉为人有问题,而是告诉读者本书的写作原则是用女性人物影射现实中的男人。又如贾母第一次看见妙玉就说她不喝六安茶,这不是在交待妙玉的身份,只是为了引出“老君眉”,意思是贾母影射的是康熙。书中还有许多怪话,就不再列举了。
三、《红楼梦》的写作意图是控诉雍正
《红楼梦》的作者对废太子非常同情,表达了悼念之情,所以书斋名为“悼红轩”,为晴雯写的祭文很长;对雍正则十分仇视,表达了控诉之意。其中甄士隐就指废太子,书中说他是应该可怜的(英莲);贾雨村就是指雍正,作者认为他为人狡诈,当上皇帝是侥幸(娇杏)。
而且《红楼梦》最想要向读者传达的、但又不能明说的信息是:雍正是靠什么当上皇帝的?《红楼梦》作者认为:雍正是靠告密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打击对手、当上皇帝的。由于袭人就是指雍正,因此袭人向王夫人告密就代表了雍正向康熙告密,从而使太子被废。告密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太子阴谋杀害康熙,对此,第三十三回中借贾政之口说“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句话是以康熙的口吻写的。(但是作者认为,雍正是诬告,废太子并没有这种想法,例如晴雯与贾宝玉之间是清白的,就是指废太子并没有想篡权)。可以设想,《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会有以下内容:麝月告密、贾雨村告密,最后的情节很可能是贾雨村揭发贾家,才导致贾家被皇帝责罚。这件事在第七十二回已经有所暗示,贾琏说:贾雨村“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疏远着他好”。例如书中也暗示了薛宝钗告密,书中的红玉(又名红儿、小红)这个人物也是在指玉玺;贾芸也叫“二爷”,暗示其指代废太子,因为废太子虽然是嫡长子,但却是康熙的二儿子。贾芸与红玉私定终身一事在第二十七回被薛宝钗无意中听到了,就意指太子暗中谋取皇位,此事被雍正得知。当时薛宝钗嫁祸给林黛玉,就指雍正揭发废太子。另外书中也透露出袭人告密,贾宝玉质问袭人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你和麝月、秋纹来?”
之所以作出这种猜测,是因为《红楼梦》最想说的就是雍正是通过告密上位的,而作者认为这一点是当时的多数人不知道的,作者想把自己知道的内幕说出来。雍亲王最初属于太子党,但是在太子被废后雍亲王并没有受到康熙的惩罚,这很可能是因为雍亲王得知了太子党的一些内幕,当发现了太子党关于杀父弑君的计划后报告给康熙,得到了康熙的信任。另外,《红楼梦》还想控诉一个人,因为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荣”与“雍王”的“雍”谐音,意思是:不要认为只有雍正一个人向康熙揭发太子,还有一个用“宁”指代的人首先打击了太子,这个用“宁”影射的人可能是纳兰明珠,“宁”与“明”谐音。因为纳兰明珠向康熙揭发太子与索尔图有不臣之举,是导致太子第一次被废的重要原因。(其中“不肖”一词很有暗示性,《史记》说尧的儿子丹朱不肖,舜贤,舜的儿子商均不肖,禹贤。所以“不肖”是说太子不肖,而说太子坏话的人是雍亲王。)书中还有“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一句,意思是相同的,其中“贾敬”也指的是雍正,因为雍正本人也喜欢修道,而且最终可能是因为服用丹药而死,与贾敬相似。由此可以看出,《红楼梦》的作者很可能知道雍正的真正死因,因此作者很可能活到了乾隆年,《红楼梦》一书可能最终成书于乾隆初年。
《红楼梦》一书中对雍正的控诉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休似俺那爱银钱亡骨肉的狠舅奸兄”,都是在说雍正登基后对其它兄弟进行了打击、迫害。需要指出:贾家四春可能指康熙最大的四个儿子,其中元春可能指康熙的长子允禔,他长期被幽禁,因此贾元春在书中被设定为被皇家礼法束缚在宫中,不能自由。迎春这个角色可能指代的是康熙的二儿子即废太子,因为允礽是在雍正二年去世的,正应了“一载赴黄粱”的说法,意指雍正迫害了允礽,使其一年去世。如果细读该书可以发现,书中对迎春的描写非常少,只在临出嫁时描写了一点,这是因为迎春只是用来交代废太子的下场的一个人物设定。探春可能指康熙的三子允祉,在康熙去世后允祉因为与废太子亲厚的原因被雍正命令为康熙守陵、离开京城,在书中被描写为探春远嫁。惜春则可能指雍正,雍正信佛是有名的,书中将惜春描写为不近人情的人,也是对雍正的贬低。书中说惜春“可知你是个口冷心冷心狠意狠的人”,就是在控诉雍正,与“狠舅奸兄”相对应。也就是说,“金陵十二钗”不一定是十二个人,其中林黛玉和迎春都可能都影射废太子,惜春和薛宝钗都影射雍正,探春和史湘云都影射允祉。但十二钗应该包括康熙的皇子中最终境遇凄惨的几个人。例如康熙三子允祉先被命令守陵,后来被夺爵、囚禁。九子允禟被雍正夺爵、幽禁、削宗籍、改名塞思黑。十四子允禵被革爵禁锢。十五子允偶被命守景陵。十六子允禄因庄亲王死后无嗣,雍正命其袭封,可能指李纨。二十子允袆被降爵。
但是《红楼梦》对废太子也有所交待。作者对太子很同情,但是也揭示了太子为何被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被雍正告密,但太子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太强,也是遭到康熙反感的重要原因。任何人要想染指贾宝玉,王夫人都会立即打击报复,也就是说,皇子如果觊觎皇权,康熙会给予严厉惩罚,例如金钏因为撩拨贾宝玉而死,王夫人也不愿意看到贾宝玉与林黛玉走得过近。抄检大观园,就是指康熙对与太子走得过近的大臣都进行了处罚。另外,民间传说废太子是同性恋,这一点很可能是真的,《红楼梦》一书中专门写了“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一回,就是影射此事。这也是太子被废的重要原因。另外,“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应该指的是太子因为作风问题被康熙放弃。此外,林黛玉不太会做人,也影射废太子虽然有才干,但是为人处世不如雍正老练,其性格也缺乏强硬一面,有些类似于迎春。
不仅如此,《红楼梦》对雍正能够上位的另一个原因也有所交代。贾母是影射康熙,贾母最初是希望林黛玉与贾宝玉成婚的,就是指太子幼年丧母得到康熙的格外宠爱,但是最终被废。贾母格外喜欢薛宝琴,薛宝琴指的是乾隆,薛宝琴有婚约不能嫁给贾宝玉,就指康熙喜欢乾隆,有意让乾隆当皇帝,但乾隆不可能直接登基,因此康熙对乾隆的喜爱是雍正能够上位的另一个原因。
四、关于《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情节的猜想
如果认可本文的上述分析,那么就可以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想写的是:在康熙去世之后,多数皇子们的命运变差了。由于贾母影射的是康熙,而康熙是善终的,康熙去世之后清朝政局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八十回后的情节应该是:贾母安然去世后,由于贾雨村揭发宁国府的政治问题(有可能是结党),牵连到荣国府,两府遭到当朝的责罚,贾家几乎所有人的命运都急转直下(包括贾元春也会受到牵连),死走逃亡,各安天命。前八十回对此已有暗示,鸳鸯说:“若是老太太归西去了,他横竖还有三年的孝呢,没个娘才死了他先纳小老婆的!等过三年,知道又是怎么个光景。”也就是暗示:在贾母去世后,贾家就会发生巨变。
有的皇子的命运像巧姐,侥幸逃过雍正的处罚;有的皇子的命运像李纨,本人虽遭到处罚但其儿子继续被封王;有的皇子则像探春,不得不远离京城;更多的皇子则下场凄凉。而妙玉可能指十四子允禵,因为允禵曾经被雍正命令看守康熙的景陵,妙玉曾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玄”指玄烨,“玄墓”自然是康熙之墓。书中说妙玉“欲洁何曾洁”,意思是允禵在表面上看起来不想争皇位,但暗地里对皇位是有企图的。当然,十二钗具体指雍正的哪一位亲属,还需要结合个人的结局进行推测,本文尚难给出明确的结论。
《红楼梦》为什么有头无尾?原因是如果书中交待清楚贾家的败落和每个人的最终命运,那么人们马上会了解到本书在影射雍正朝的情况,书的作者为了避免自己因书获罪,因此不能把事情写得太明确,故而隐去结局,以降低《红楼梦》一书的政治意图被察觉的风险。
五、关于《红楼梦》作者的猜想
从上述分析可知,《红楼梦》作者对康熙、雍正时代的皇家内幕十分了解,一定见过康熙、雍正、乾隆、太子等,对太子同情、对雍正仇恨,很可能是与太子走得近的亲王或身边人。一个很有可能成为作者的人是康熙的三子允祉,他的才华是公认的,曾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而且因为与太子走得近遭到雍正的打击,雍正命他为康熙守陵,后来遭到监禁。因此他有能力、有动机、有条件(知道相关内情)写这样一部悼念太子、抨击雍正的书。允祉文采出众,这一点被康熙看重,《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应该是写允祉的亲身经历,康熙帝修造畅春园之后,可能命允祉起名、题诗,这一经历是作者人生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因此作者将这段经历写到了贾宝玉身上。也就是说,《红楼梦》的作者将很多现实中发生的事转移到书中,但由于人物有限,因此有时人物发生了变化,有时情节发生了变化。例如王熙凤害死贾瑞、尤二姐一事,很可能是在影射八皇子曾经设计害死过人,但肯定不是情人。
允祉死于雍正十年,可以应“批阅十载”的记述。但是本文作者也有一些疑虑,即《红楼梦》的作者有可能是在雍正死后去世的,因为前文提到贾敬之死有可能是在影射雍正之死。另外第二十五回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应该是指雍正已经在执政13年后故去;后面还写了一首诗“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这首诗前两句描写雍正在未登基之前故意藏拙、并未崭露头角,在登基之后却大开杀戮。因此本文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很可能是允祉,因为他对废太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红楼梦》一书的主题一是悼念废太子,二是抨击雍正,但真正的目的是允祉自伤身世—同时又了解当时的内幕。在该书初稿写成后,允祉身边的人曾修改、编撰此书,修改者也一定是皇族成员,有可能是康熙的孙辈,但康熙的孙辈不可能是作者,因为他们对康熙诸子夺嫡的内部的了解不可能像允祉那样透彻。可以印证本书为皇族所写的是: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对皇族内斗的深深遗憾,借探春的口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就是指雍正登基后其他皇子遭到打击。而且该书最早是在清皇族中秘密流传的,皇族为什么先于民间得到此书?因为是皇族所写。皇族为什么热衷于传抄?因为皇族了解书的隐喻。能证明本书是允祉写了初稿,其身边的其他人又做了修改的一个证据是:第七十六回有“乘槎待帝孙”一句,是指盼望废太子的儿子登基,可见初稿是在雍正在世、乾隆未登基时完成的。《红楼梦》中的探春、史湘云,很可能是允祉的自况。书中只有这两个人堪称性格完美无缺。例如第五十一回用一首诗描写史湘云:“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可以理解为允祉说他本人从未想谋求皇位,但是还是因为与废太子走得近而遭到雍正的处罚。书中说史湘云从小失去了父母,应该指的是康熙从来没有偏爱过允祉,从未想过要让他继承皇位,这显示出在某些方面允祉对康熙是心存不满的。书中借贾赦讲的笑话,也发泄了对康熙对儿子们“偏心”、厚此薄彼的不满。
由于《红楼梦》的内容涉及雍正,因此作者绝不敢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书中。因此,根据书中“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就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可笑的。曹雪芹一定不是真人的名字。作者之所以让雍正的代表薛宝钗姓薛,并且说“金簪雪里埋”,“薛”谐音“血”,意思是雍正的手上沾满了鲜血。因此“曹雪芹”可能是谐音“遭到血的侵染”。另外书中在“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一句之前还提到了一个人“孔梅溪”,这明显也是一个假名字,谐音为“(太子登上皇位)恐怕没戏了”。因此由曹雪芹联想到江南曹家,就是大错而特错了。有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书中写的不是曹家的事:第一,乌进孝进献的东西,明显是从东北进给北京皇族的,不可能从东北大老远地进献给江南曹家,到了江南恐怕都烂了。第二,《红楼梦》一书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的很多细节都是皇家才能有的。大观园的气派、规格应该是皇家园林,江南曹家再富裕,其格局也达不到书中描写的程度。书中还提到了“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等许多进贡的物品,贾家的许多用品是“如今的上用内造的”,这显然是在暗示书中描写的是皇家,江南曹家不可能经常享用进贡之物,在封建王朝时代哪怕把自己家的这种事写在书中也是自寻死路。另外,贾府主子用的医生是御医;第二十九回提到张道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太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可见这个道士是生活在北京的。曹家在江南不可能碰到这类人。第三,《红楼梦》使用了一些北京地区特有的方言,例如第十四回宝玉说:“我们偏了。”薛宝钗也曾说“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贾宝玉回答“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老北京人喜欢说“我偏您了”,是指“我占了您的便宜”。第四,书中写了雪景和各式棉衣,是江南看不到、用不到的。
最后值得指出,由于《红楼梦》的作者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是“比赛过程中失败的运动员”,因此不能把《红楼梦》隐含的对雍正的评价视为“裁判员作出的判决”。康熙选择雍正继位不可能是因为雍正揭发太子,主要还是因为康熙看中了雍正的能力,而雍正的执政能力已得到后世多数史学家的认可。事实上,康熙早就在暗中扶植雍正了,雍正拥有近卫军的控制权,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康熙授予隆科多九门提督一职,就是为隆科多日后辅佐雍正做准备。但由于雍正继位之前其地位在诸皇子中并不突出,因此在雍正登基后其它皇子并不甘心服从雍正,雍正不得不对其它皇子施以惩戒,否则必然政令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