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2018-02-25
一、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延续了选文注重史传类、弘扬真善美的高考传统,重视对考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设题难易适中,落实基础,注重测试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有效地彰显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招生考试的核心功能。
(一)测试材料分析
在高考改革方兴未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刻,作为语文高考改革风向标的全国卷,其文言文测试材料有怎样的特点呢?
今年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选自《晋书·鲁芝传》,其选材范围虽然打破了《元史》、《明史》的魔咒,但还是与去年一样循规蹈矩地出自正史,体现了全国卷一贯的选材特点。原文篇幅较长,824字,考题根据需要做了少量删节,仅保留589字,与去年全国卷Ⅰ的《宋书·谢弘微传》删节后596字基本持平。就整体而言,选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篇不甚长、浅而不薄,较为雅正典范。从文章内容来看,删节后的文字主要体现鲁芝耽思坟籍、治政有成、审时度势、清忠劝谏等精神品质;从表达方式来看,以叙述为主,偶有议论;从词语运用来看,选文较少生僻难解的词语,也较少涉及典物、典章等方面的术语,叙事流畅、用语平易,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符合《课程标准》的“浅易”特点。
(二)考点设置分析
今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结构采用 “测试材料+试题”的模式,题型有: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归纳题和翻译题。从题型设计到题目的编排,都沿袭了去年风格,甚至连分值安排与分布也保持了稳定和连续,是高考试题中最具信度的板块。
第10题是断句选择题。文言断句题,自2014年全国卷Ⅰ由主观题变作客观题重新回归以来,至今已连续考了五年,足以看出命题人对断句题的重视。今年的考题,仍以客观型题呈现,两个设题点为:“芝坐爽下狱”、“芝坐爽/下狱”该不该断开,“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两种停顿哪一种更合适。与去年一样,先预设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然后在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该题看似简单实则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首先要读懂、读通文段,明晓“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找出所给选项中断句不同的“断”点,其次抓住“遂、俄而”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芝、宣帝”等名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结合文意对选项逐一比较分析,只要如此,做出正确选择也不是很难。
第11题,考查“文化常识”。这是2015年出现的新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今年该题四个选择项,分别涉及“坟籍(坟典)”“阙(赴阙)”“践阼”“逊位”等古代生活中文书典籍、宗法礼仪方面,虽然都是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但相对较为生僻。好在考生对“三坟五典”这并不陌生,加之“阙(赴阙)”“逊位”在中学文言文里头都曾出现过,如果考生能够熟读课文,了解其含义,并结合语境比较分析,还是不难做出判断的。
这一题型由于能有效拓展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重视与回归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实现对考生的人文精神浸润,因此在未来的两三年内,“文化常识”还应该是考查的热点。
第12题是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作为传统题,这道题规律性极强:考查内容侧重于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人物、事件之间联系程度的分析;设题方式是客观题,选项是综述式和分述式两种。从近几年全国卷看来,该题设置的干扰因素是:曲译词语、夸大事实、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强加因果等等。今年该题考查难度不大,只要考生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就不难发现B项“蜀地饱受侵扰”说法的错误。根据文本“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的叙述,可知“郡邻于蜀,数被侵掠”原文意思应该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是建立在考生读懂全文、准确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基础之上的综合考查,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所倡导的“阅读能力与素养同步发展”理念在高考中的实践,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13题是道翻译题,分值、题量与去年保持一致,并沿袭去年的风格,仍将文言句子的翻译作单独设题,重点是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以及疏通语言的能力。从试题看来,今年的文言文阅读较为简单,尤其是这道翻译题,没有比较难翻译的字词。该题的第一分句的“出征、以为、先驱”,第二分句的“以、履、素”都是句中的不可漏译重要词语,也是考题设计的几个关键得分点。这些词语都是来自中学课本中基本篇目,考生并不陌生,只要考生明确其含义,并将“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翻译正确,就能得分,否则就徒劳无功,白忙活一场。
高考这种把课内与课外的内容结合起来,测试学生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思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高三的文言文复习,必须立足课本。
二、备考建议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中国古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承载着我国先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因而,阅读和鉴赏文言文,无疑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无可替代的教化功能,也成就了文言文作为历年高考必考的重头戏。如何做好这一板块的复习备考?我不揣浅见,谈点看法。
(一)回归课文,夯实文言基础知识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基本出自我们所学的课文,甚至所考查的古代文学常识,也几乎源于课文篇章下的注释。尽管如此,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分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的阅读经验不足,知识积累薄弱,文言语感欠缺。因此,高考文言文复习必须回归课本,用好教材,夯实课内,辐射课外。一是要把高中三年1-5册的课本从头到尾认真梳理一遍,并在此基础上打破课文编排的分册、分篇目的限制,将散落在各册、各篇目的知识集中起来,同点归类,异点重组,模块整合,编织出知识网络,引领学生全面落实具体的知识点;二是要吃透人教版高中教材的17篇经典文言文,尤其是《劝学》、《过秦论》、《师说》、《六国论》几乎涵盖了高中所有的文言现象,最好能通篇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精读、熟读、反复读,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强化对文中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特殊句式的识记,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建立文言语感;三是试题编制、题型设计,要有意识地将训练题中的考查点与学过的课文中的知识有机地联系,突出课内知识在新情景材料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联系语境思辨性理解文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训练中温故知新,咀嚼内化,学以致用,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考题,理清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全国卷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经过近几年汰劣与优化,命题的框架已趋向稳定,考点、题型也基本固化,一般由四道题组成一个题群。依次为:标点断句、文化常识、内容要点概括(或作者观点评价)和句子翻译。因而备考时要着眼于常见题型的训练,分析考题特点,理清解题思路,掌握陷阱突围技巧。
1.整体感知,通晓文意。近几年全国课标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均是人物传记,传主多为廉吏、忠臣、义士、勇将。阅读时,须要首览全篇,整体驾驭,标出文中重要句子,圈出句中关键词语,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干了什么事,涉及到什么人,结果如何。弄清这些头绪,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其次,还可以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借助题目所提供的选项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并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亦有助考生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把握方法,巧妙断句。古人作文常常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没有标点符号,以致读古典书籍需要自己断句。而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故为古、今人所重视。近几年来,文言断句的考查都已成为语文高考的新常态。文言断句题考查,有客观型和主观型两种形式,今年,全国卷卷Ⅰ采用的是客观型题。对于这种客观型的文言断句题,我们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这样的四个步骤:一是通读全文,理清情节,了解大意,明确断句部分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二是审清题目,找出选项中“/”线标注处,并将标注不同的地方圈注出来,作分析比较;三是抓住标志,凭借语感,把容易分辨、确有把握的地方先断开,然后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所有的句子;四是还原检查,将找出的选项放回文本,反复阅读,顾后瞻前,运用语法分析或凭借文言语感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3.审清题干,辨析差异。归纳内容要点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作为传统题型,全国新课标卷Ⅰ几乎年年必考,且题型稳定,均采用客观选择题,选项为分述式和综合式两种;考查内容侧重于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人物、事件之间联系程度的分析。今年,该题是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错误项设置是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除了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大意,明晓作者的情感态度外,还必须抓住题干,审清题干中所提的要求,明确答题指向,圈定答题区域,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及相关的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对照与推敲,辨析差异,排除命题人设置的干扰因素,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4.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一种综合性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测试其文言文阅读水平。近年来在卷面题目上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考生必须要明了文言文翻译原则,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固然要恪守 “信”、“达”、“雅”的原则,但作为高考,尤其须要忠实原文,关注采分点,不添、不损、不漏,直译为主,“信”字当头,从词语到结构,都必须落实到位,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最为相近的表达方式;只有在直译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或难以生动、完美地展现原文语言风格的情况下再酌情“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调(调整)、换(替换)”,采用意译。尤其是赋分点的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须要字字落实、句句交代,惟妙惟肖地完成古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录,不要出现任何的遗漏。译文力求句顺文从,形神兼备。
5.评价观点,披文入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考纲明文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尽管这几年淡出了命题者的视线,但作为高考的常态题型,复习时仍不容忽视。如何解答此类题目?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作者的情感着手。因为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智慧的产物。而任何情感,无论是炽热奔放还是温婉含蓄,无不是透过人物、事件、事理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表现出来的,所以沉浸其中,“沿波讨源”,漫溯于文本的深处,通过心灵与文本对话,审视作者对人与物、事与理的好恶褒贬,体悟传主独特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品味、涵泳潜藏在作品的内在旨趣,才能“披文以入情”,触摸作者的心灵,正确地揣摩、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而选出符合题干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