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育要关注‘文化复兴”的风向标

2018-02-25

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意识传统语文

2018年6月,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举行。其中,今年高考语文的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摘编自杨国荣先生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这篇文章引起了高中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因为它出现在近十年全国特别是教育部门不断强调传统文化传承、学习的大背景下,更是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出台的特殊时刻。这篇意见稿明确提出了“文化复兴”的概念,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升到崇高的地位,并对为什么要传承给出了更为清晰的答案。简单地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选择《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这段文字是有意识提醒我们:高中语文教育要关注“文化复兴”的风向标。在这一背景下,《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这段选文提供的“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思路,正可以理解为官方推荐的把握“文化复兴”的途径。

文化复兴不是传统文化复制。传统文化,有优秀需要传承的一面,也有不合时宜甚至荒谬的地方。如果只是一味无条件无思考的复制,那么只能泥沙俱下,不能精益求精。近年在各地出现的一些“儒教班”“女德班”正是反面例证。文化复兴也不是我们之前认为的简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照着讲”,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但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文化复兴,理解的关键在“复兴”二字。文化复兴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接着讲”,创造属于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便是以古典为师,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对抗中世纪天主教文化,最终创造了新的辉煌。我们的文化复兴也是如此,要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重建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 (自从鸦片战争后我们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就缺乏这种自信),再由中国青年来实现新时代的文化复兴,让21世纪中华民族的文化再次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优秀文化。这个观念落实到高中语文教育阶段和高考准备阶段,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具有三个新意识:

第一个新意识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教学?我们要意识到,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比例都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大量背诵记忆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必须的。我们更要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一堆会写四种“茴”字的孔乙己,而是要培养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的新时代的新青年。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让新青年了解喜爱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新青年独立思考的精神,让他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虬根上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青枝绿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待传统文化并非是一味叫好,而是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批判地继承。高考时,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讨论传统文化包括美德的继承上都应有此态度,有属于自己的符合新时代人类精神的认知。如传统的“德”“孝”自然值得我们学习继承,但还可以发展出更符合新时代特色的 “微信视频陪爸妈聊天”“淘宝亲情账号陪爸妈逛街”等新型孝道模式。而“亲亲相隐”之德,“父母至上”之孝,这些并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观念,则需要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日常生活中果断地批判舍弃。

第二个新意识是如何对待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的备考?“文化复兴”战略带来了高考试卷出题思路的直接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便是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诗文阅读题。我们要意识到在以后的高考中,对“黄金时代”和“代表作家”的考察可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意识到语文教学要牢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就绝不能局限于少量的优秀作品。面对高考,学生应在大量阅读优秀传统作品的基础上,熟悉古代文化常识,对黄金时代和代表作家的相关情况了然于胸。

中国文化复兴的倡议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但2017年从国家层面开始提出的文化复兴,强调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成为一个政策层面的风向标。纵观历史上的文化复兴时期,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唐宋的古文运动,在复兴的初期都表现为当代向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代表人物”致敬学习,这才有后期在继承基础上的反思转换,创造新辉煌。如欧洲学习希腊罗马,诞生了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三杰;唐宋学习先秦两汉,诞生了唐宋八大家。今天新中国的文化复兴,势必也要向经典学习。这一点在2017-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上有了更明显的展现:前些年为了保持材料的未知性,高考语文卷在古代诗文阅读板块是不喜欢选择学生熟悉的先秦至汉唐盛世传记和诗歌的。高考语文卷喜欢选取学生不熟悉,复杂混乱的南宋、元、明、清时期的非著名人物传记和诗歌。但是,最近几年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不再回避 “黄金时代”和“代表作家”。文言文里《晋书》《旧唐书》频频现身,2018年全国卷Ⅰ又是从《晋书》选材,全国卷Ⅱ更是破天荒出现了《后汉书》中的语料。诗歌阅读在2016年便大胆选取唐诗(李白、杜甫),2017年又选取宋诗(欧阳修、苏轼),2018年再次选取唐宋诗(李贺、陆游),这些都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家。这一变化又是和高考语文越来越重视阅读积累的理念倾向并行不悖的。以往高考卷在出题时出于公平考虑,极力避免学生对材料内容和涉及人物有所了解。今天的高考卷对公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承认广泛丰富的课内外阅读,尤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可以大胆地作为考察对象。以今年全国卷选取的李贺的《野歌》为例,学生既可以通过扎实的文言基础理解诗歌全篇 (特别是借助“穷”字的理解),直接判断最后两句的含意,也可以在部分把握诗歌的基础上借助以往学习阅读的李贺诗歌(知人论世),对最后两句的含意加以推断。无论扎实的基础还是广泛的阅读,都可以帮助学生判断最后两句的含意:“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值得称赞的是,在拓宽考察范围的同时,全国卷并没有忘记高考的选拔性,在题目中依然展现了阶梯性,并隐含对学生语文课本基础的把握。还是以《野歌》考察为例,若直接理解诗歌,“穷”字是必修一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的重点字词,失误则意味着基础不扎实;若借助知人论世,普通学生可能知道李贺短命,不得志,但未必能联系他的《南园十三首·男儿何不带吴钩》和《野歌》具体文本,意识到他在悲慨中也有积极进取的一面,这又是认识积累不够。

第三个新意识是如何对待语文课改?课改呼之欲出,新课标已经在2017年制定。我们要意识到,语文教学中经典的全本阅读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因此,高考语文考察将不会是碎片式的,个别选文的学习就能应付的。儒家经典《论语》,史家绝唱《史记》,唐宋诗词选本,明清小说巅峰《红楼梦》等一系列曾经让部分功利化学生抛弃的所谓“大部头”阅读,将成为高中生的必备素养,无法回避。我们更要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本阅读越早越好,因为时间越充分,语感培养就越简单。

2017年9月开始推行的“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与原来的人教版相比都有提高。此外,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比重。高中的课改正在推行,可以想象,在“文化复兴”的风向标下,高中语文教材一旦变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必然加重。再结合2017年出台的新课标和近几年全国卷高考语文的变化,可以预见,高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将向纵深化发展,投机取巧的教学模式势必被抛弃。只有真正沉入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打下扎实基础,并能独立思考的学生,才能笑到最后。

猜你喜欢

意识传统语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