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繁例”运用例析

2018-02-25

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阿Q作文

写作高考作文,最忌讳的就是无事例,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只有运用丰富的事例进行叙事、论证及说理,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或说服力。事例主要有三种:点例,面例及繁例。所谓繁例,是相对点例而言的,也即在叙述事件、阐述观点、分析论证时用作抒情载体或事实论据的一个富有代表性而又较为具体详尽的事例。繁例可以力求从深度及广度方面说明问题,使论据更直观、形象,论证更有力;也可以进行细节化的铺排,以达到抒发真情实感的目的。高考作文中运用繁例,议论文一般一段一例,论证一理;记叙文可以一段一例,也可以一文一例,抒情、言志、说理皆可。

一、写实式繁例

所谓写实式繁例,是指所运用的事例忠于史实与生活,未曾经过艺术变形的繁例。这类繁例可以是历史人物、现实人物或动植物等,只要给人以真实之感、能够作为抒情言志或论证说理的凭据即可。写实式繁例主要有议论式繁例,记叙式繁例及自述式繁例三种。

(一)议论式繁例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由于议论文作文不容易离题,而且,容易拿到合格以上的分数,因此不少同学都会选取议论文的方式来应对高考。但是写作议论文并非没有门槛,在议论文中运用繁例,对考生的文字驾驭能力要求是颇高的,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字素养,如此方可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例1:在绿树遮映的弘一法师骨塔下,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个红色耀眼的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又在告诉人们些什么呢?这样密而不宣的内心轨迹,我是没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吉光片羽,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待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这一举动曾经引来世人唏嘘不已,只有大师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重庆卷高考满分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节选)

这是在议论中运用的繁例,考生由写景到叙事,集中笔力详细刻画了弘一法师赶走女子这一事例,从而论证了弘一法师面对别人“期待一次亲情上演”的过高期望时,他“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坚守。考生在文段前后两次提及 “悲欣交集”,暗示了弘一法师会最终摒弃亲情,坚守自我,以充分论证“自我认识”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也凸显出了“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的作文命题主旨。

(二)记叙式繁例

记叙文就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载体,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考生记叙的终结目的是写人,但是往往会通过事例来凸显人物的情感形象,为此,在记叙文中以繁例来表现主旨,原本就是一种常态。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记叙文一般以情动人,为此在繁例中注重细节刻画,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激发要领。

例2: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广东卷高考满分作文《带您去看花海》节选)

这是在记叙中运用的繁例,考生写外婆带自己在雨天去荷塘 “凉快”,真切感受自然的美好经历。整个文段将精彩的细节描写、生动的情态描写与诗意的语言描写融为一体,饱含了外婆对“我”的关爱与呵护。考生通过 “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肩上骑着小小的我”,“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等美句,将外婆慈祥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品读文段,字里行间充满的浓浓亲情与盎然诗意,令人喜不自胜。

(三)自述式繁例

所谓自述,就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写作文的一种文体。文中的叙述主体是“我”,“我”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是某种观念,采用拟人手法,将其人格化即可。自述式繁例其实就是“我”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以表现“我”的情感倾向,因为采用第一人称,故而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但是客观而言,“物”的自述比“人”的自述会更受阅卷者青睐,为此建议考生即使写“人”,也尽量不要写自己,最好写古人或者名著中的人。当然,所写“古人”必须是尽人皆知的,否则就达不到“推陈出新”的效果。

例3:我挪了挪身子,肩上的泥土开始一点点肥沃,我挪了挪灵魂,肩上的泥土开始一点点芬芳。呵!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看见头顶上的牡丹雍容华贵,荷花含英咀华,玫瑰羞答答地微笑。万物竞相生长,但见蜂蝶嬉戏,鸟语互答,每一朵花都是一朵生命,都是一朵落红的归宿,一朵春泥的重生。我奉献了我自己,我应该含着微笑安静地休息了,不管花知不知我,我知道我知花。让人们微笑就是它的功劳,为自然增添生趣就是它的奉献。(甘肃卷高考满分作文《落红》节选)

这是在自述中运用的繁例,考生以“落红”的口吻进行自述,富有情趣与韵味。考生的文字功底深厚,自述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譬如“我挪了挪身子,肩上的泥土开始一点点肥沃,我挪了挪灵魂,肩上的泥土开始一点点芬芳”,读之,令人心情愉悦,倍感快乐。此外,考生在自述中始终紧扣“落红”行文,以其乐于奉献来彰显作文命题的“奉献”主旨,隐含了不忘旧恩,知恩图报之意,意蕴绵长悠远。

二、情境式繁例

情境再现就是来源于书籍、诗文等间接生活经验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脑海里像电影那样,形成连续的画面,并带给我们感受、态度、感情的一种表现方法。这里的“情境”是在原来的“画面”基础上产生的评价体验的“映象”。把这个“映象”用叙述或描写的笔法展现出来,就是情境再现。在高考作文中,运用好情境式繁例,可以让文章变得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情趣与真实感,是一种颇受阅卷者喜欢的表现手段。情境式繁例主要有人物式繁例,事件式繁例、独白式繁例、意境式繁例及形象式繁例五种。

(一)人物式繁例

高考作文中的素材事例,一般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凸显文章主旨,为此,只要是作文,就需要以人物事例作为论点的支撑,借以表达作者的观点。情境式中的人物繁例,其人物一般选择的是历史人物,考生通过对人物的合情合理的想象,将其所作所为甚至是生活细节生动想象地再现出来,给人以“发生在眼前”之感,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例4:李煜大笑起来。曾经身为一国之君,今日却以俘虏的身份,在他国的土地上黯然神伤。他一把抓起诗稿,扔出窗外。他转过身,从橱柜的一角拿出一个纯白的小瓷瓶。“吾皇有命,赐‘牵机药’与违命侯。”“牵机药”?毒性应不逊于鹤顶红吧?李煜扬了扬嘴角,纤细的手指拔开了瓶塞,眼前的一切,都没什么好牵挂的了,只不过……他摇摇头,自己在干什么,做一个阶下囚临死前的回顾吗?李煜一仰头,义无返顾地灌下了药。(河北卷高考满分作文《逝》节选)

这是在情境中运用的人物式繁例,考生以临近死亡的李煜为写作对象,通过其“抓起诗稿,扔出窗外”“转过身”“拿出一个纯白的小瓷瓶”“扬了扬嘴角,纤细的手指拔开了瓶塞”“摇摇头”“一仰头,义无返顾地灌下了药”等动作描写,将“服毒自尽”前的李煜的内心纠结与决绝,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显然,于情境中运用人物式繁例,比客观的描写更具真实性与艺术魅力。

(二)事件式繁例

事件式繁例作为论据在高考议论文中颇为常见,但是事件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件的主宰依旧是影响事件的人物。为此,此类繁例中往往是事件与人物互相交融,而人物活动于事件之中的。在具体的应试之中,考生可以不必进行科学的界定,只需以此论证主旨即可。

例5:美人自刎乌江边。鲜血从虞姬的苍白的肌肤中流下,开出绝艳的玫瑰,在那团红色中,虞姬的眼神绝望而又饱含期望,手指如丝绸般滑落。项王一手托着虞姬,单膝跪下,一手将剑深深地扎向泥土,看着虞姬渐渐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么。乌江亭长在旁劝项王快渡乌江。项王轻轻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长剑直指青天。清风吹拂着他的长发,他的身影愈发显得高大威武,四面的楚歌也仿佛在替他宣召着:“刘邦小贼,待我卷土重来之时,用你的头颅为虞姬祭奠。”(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 《项王若奈何》节选)

这是在情境中运用的事件式繁例,考生抓住了项羽“乌江自刎”事件前的这个特定场景,进行了精雕细琢的刻画。考生先写虞姬自刎,“鲜血从虞姬的苍白的肌肤中流下,开出绝艳的玫瑰”“手指如丝绸般滑落”,文字唯美而饱含凄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考生写美人虞姬的毁灭,也应该如是。接着,考生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艺术地塑造了项羽英雄末路却又豪气冲天的形象。整个事件中,考生所写内容层次分明,从容自如,唯美的文字让悲剧事件充满了一种痛感的诗意。

(三)独白式繁例

独白是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高考作文时,考生可以通过情景再现中的人物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一言以蔽之,独白式繁例就是有关人物心理描写的事例,需要考生审慎揣摩与表达,以免弄巧成拙。

例6:马蹄声声,我心悠悠。回首望去,我第一次发现那夕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那里的一殿一宇都那么的宏伟,那里的一花一木都那么的妩媚,那里的一歌一曲都那么的悦耳……我曾和姐妹们乘着一叶扁舟在太液池如镜的湖面上临风赏月,弹琴唱歌。那时的我,多么的快乐!而现在却只有怀中的琵琶伴我走向那蛮荒的漠北,长安城中的快乐的歌舞中再也不会有我的身影了!(陕西卷高考满分作文《昭君行》节选)

这是在情境中运用的独白式繁例,考生以“昭君出塞”故事为原本,通过丰富的想象,以独白的心理描写方式,真实地再现了昭君出塞时的所思所想,塑造了昭君悲壮凄美又铁骨柔情的个性化形象。此外,考生以昭君出塞这个独白式的繁例来阐释 “幸福快乐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个抽象的关系式话题,毫无斧凿之痕,足见考生文字功底之深厚。

(四)意境式繁例

袁行霈曾经说过:“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赋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很多古典诗词都是意境交融的典范,为此,考生在高考作文之时,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融进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再创造,去再现古典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并将其作为繁例论证作文观点。

例7: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账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裣衽微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统一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泼墨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辽宁卷高考满分作文《肩膀》节选)

这是在情境中运用的意境式繁例,考生以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再创造,通过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意境的艺术化再现,较为妥帖地表现了苏轼肩负的历史使命,突出了苏轼肩膀的厚实与宽大,能够承担个人和历史的大任。尽管考生扣“肩膀”话题略显牵强,行文也略显迟滞不畅,但是瑕不掩瑜,这种方式依旧值得借鉴。

(五)形象式繁例

这里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特别是某些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譬如中国四大名著里的人物,因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印象,为此考生可以根据作文命制主题,寻找到名著形象与作文主题之间的契合点,然后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某些可用的人物活动场景进行创造性的再现,让文章产生一种似曾相识又有所创新的效果,以其诙谐幽默的风格吸引阅卷者的目光。

例8:李忠红着脸,嗫嚅着:“我,我……”众好汉发出一阵哄笑。宋江赶紧出来打圆场:“李忠兄弟,人送绰号‘打虎将’,不仅如此,他还公开发表了多篇论文,诸如《遇见老虎怎么办?》《怎样打虎》《打虎的诀窍》等,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我看这称号不如授予李忠吧!我们要把不同的答案都统一起来嘛!”众人又是一阵嘘声。突然,有人叫道:“大虫来啦,快跑呀!”众人一听大惊失色,纷纷躲避,只听武松叫道:“老虎在哪?”李逵吼道“虎在哪里?”等人们惊魂初定,回过神来,哪里有老虎?原来是鼓上蚤时迁干的好事。众人都嘘了一口气,突然发现“打虎将”早已不知去向。(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 《谁是打虎英雄》节选)

这是在情境中运用的形象式繁例,考生抓住梁山泊评选打虎英雄这一场景进行创造性描写,结果真正打虎的武松、李逵落选,而徒有理论的李忠却在宋江“要把不同的答案都统一起来”的呼声中当选。考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为背景,通过一场有趣的打虎英雄评选大会,讽刺了某些不正之风。更值得借鉴的是,文章表面上写的是古事,实际上是折射当今的现实社会。

三、新编式繁例

所谓新编,简言之就是把一则既有的故事进行重新加工,使之改变情节,赋予新的意义,呈现新的特点。江苏省原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曾说过,新编式文章需要“以极大的机智、全新的视角、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名著的‘峰峦’打碎了‘重组’,再塑造出一座天然浑成,气象全新的‘山岳’……你一经细读,便油然生出赞美之情。”运用新编式繁例的好处是既使文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能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既翻出了花样,写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神思飞扬,令人耳目一新。新编式繁例主要有故事式繁例,拟人式繁例、移时式繁例及虚化式繁例四种。

(一)故事式繁例

将老故事翻新,类似于旧瓶装新酒的写作套路。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故事必须是家喻户晓的名故事,因为人人皆知,才有新编的点;反之,则失去新编的凭借。此外,既然是旧瓶装新酒,那作为“旧瓶”的故事就需要是具备一定“意义”的好故事,而作为“新酒”的主题,也必须与应试作文主题完全契合,并且具备借古讽今的含蕴。

例9:孟母经过再次深思考虑后,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了。孟母想,我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孟母发现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于是一探究竟,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孟子与他们的对话。“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于酬价方面,任你定夺。”甲说。“这个嘛!好说。只要你会做就可以了。”孟子的这一番话,吓着了孟母!呜呼!她决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重势利金钱。(广东卷高考满分作文《与你为邻》节选)

这是新编的故事式繁例,考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古典故事改编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文段详细叙写了孟子受到金钱裹挟与孟母的反应,凸显时下的生活充满了铜臭味。但是考生表现现代孟母之所以“一迁其址”,并非只是为了孟子的学习环境而担忧,更在于借孟母对孟子人格健全的关心,揭示出了现代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意义。

(二)拟人式繁例

拟人是一种修辞,指把事物像人一样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行为及情感。在高考作文中使用拟人式繁例构建全文,类似于传统的童话文体。当然,这里被拟人的“物”,必须是来自于名著名篇中的声名显赫之“物”,只有这样,才有新编的价值。此外,拟人式繁例的运用要求考生须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否则,文章极易滑入低幼,弄巧成拙,令人贻笑大方。

例10: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节选)

这是新编的拟人式繁例,考生借助于赤兔马之口,既肯定了关羽的诚信,又否定了吕布、曹操等人的背信弃义,可谓一箭双雕。考生立足三国故事,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彰显出对关羽与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

(三)移时式繁例

移时就是将名著人物故事移植到当下,让这些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性格的名著人物,在新的朝代重新演绎或喜或悲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名著故事的现代版。它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故事新,它的“巧”主要体现在让名著人物在现代社会合情合理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这类繁例表达到位,往往会收到令人莞儿一笑之效果。

例10:阿Q老是说自己是“先前阔”,如今他真的是阔起来了。这几年,感谢农村政策落实得好,阿Q凭着一身手艺,起早摸黑,出大力流大汗,手里的票子一天比一天多,终于盖起了小洋楼,一下子出人头地,大翻身了。接踵而来的事情连阿Q自己也没有想到:先是赵白眼、赵司晨、小D、王胡这些人(赵太爷老子土改时被镇压了),都争先恐后地来拍马屁,“阿Q哥,阿Q哥”叫个不停。后来,小尼姑从庵里跑出来(如今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硬要嫁给阿Q,理由是阿Q掐过她一把,“男不露膝,女不露皮,男挨女皮,女嫁不移”,阿Q是“猫掉了爪子——巴不得”,春节就结了婚。(湖北卷高考满分作文《阿Q新传》节选)

这是新编的移时式繁例,考生将鲁迅先生《阿Q正传》里的人物阿Q移植到当下,让其“阔起来”,于是“票子一天比一天多”的阿Q,也就时来运转,被人溜须拍马,还和小尼姑结了婚。考生想象丰富,把握准确,用语幽默,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四)虚化式繁例

虚化就是将人物故事放在名著所表现的时代,然后巧借名著故事中某些人物和个别故事作为实,而把根据作文主题要求虚构个别人物和一些情节作为虚,这样虚实相生,真幻莫辨,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审美感受。这种虚化式繁例的叙写,考生要以“实”的故事为基础,以“虚”的故事为升华,直接扣住主旨进行写作。

例11:突然,一团黑影破空而来,直击大师面门,定睛看去,竟然是一块烂木头。正欲发作,却见那木头上隐隐有斧凿之痕。仔细观之,发觉有人依木纹雕刻数刀,刀法在似有似无之间,但是木头的天然之型却得以完整。虽已腐朽,一经雕琢,竟然又蕴涵无限勃勃生机。大师大惊,大师大笑,大师大喝:“来者何人?!”一人从容走出人众,竟然是十年前大师逐出师门的顽劣之徒!那人不紧不慢,不慌不忙,鞠躬致意,然后指着那块木头道:“此乃朽木。恩师十年前对我说‘朽木不可雕也’,驱我下山。”大师微笑道:“那你是用什么雕法?”那人应声答道:“朽木不可雕也,还可以用指甲抠。心中若无差别,谁人不是天使?”(广东卷高考满分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节选)

这是新编的虚化式繁例,整个事例完全就是考生的杜撰,但却紧扣题旨,颇有余味。文段表现的是一弃徒棒喝大师“朽木不可雕也,还可以用指甲抠。心中若无差别,谁人不是天使”的观点。而这弃徒,原本就是从前大师眼中的朽木。考生用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能从心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也告诉我们不可妄自菲薄,妄自尊大。故事有趣,道理深刻,耐人寻味。

总之,在高考作文写作中,若无事例,要想让文章升格,是基本没有可能的。在作文事例的实际使用中,繁例的难度要比点例大得多,考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让自己的文字沦为白开水,淡而无味。如此文章,是不可能获得阅卷者的青睐的。为此,考生在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础上,还是要务实地积淀自身的文学素养,以不变应万变方为上策。

猜你喜欢

阿Q作文
阿Q和老A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阿Q故事新编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