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2018-02-25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内容微课

周 辉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江苏 东台)

“互联网+”对于教育而言,它将巨量信息引入教学课堂,因而彻底改变了教师垄断教学资源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将互联网作为提升自己的工具,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以互联网为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自学,提高他们自学能力。

一、巧借“互联网+”的东风进行微课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

教师可以提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安排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而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针对微课中的疑惑点重点听讲,提高听课的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合适的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得教学更有方向性,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有效性。

比如,我在讲授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意义”时,运用了微课教学。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我将地球自转的意义重点进行讲解,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判断地转偏向力方向,我展示了用手掌判断地转偏向力方向的方法。其次,我建议学生将不懂的问题以QQ的方式发给我,我会统计问题发生的集中区域,进而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最后,在上课的时候,我会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提问,整体把握学生对微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及时地调整讲课的侧重点。我通过制作微课的形式,让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也让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方向性,进而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利用“互联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而在具体实施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将互联网和课本结合起来进行自学并将小组讨论的结果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提高他们运用互联网的水平。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选择得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讲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时,我运用了小组合作方式。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分组,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成绩层的学生,并在小组中设立网络员、PPT制作员、知识梳理员和演讲员。其次,我设定小组讨论目标:(1)小组通过讨论总结出本课内容的重点并结合网络搜集相关的知识,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2)每组要将学到的内容制作PPT,并安排演讲员进行介绍。最后,奖励,对于讲解内容详细且通俗易懂的小组奖励每人一个笔记本。由于小组目标明确,因而各个组员都在积极地工作。有的小组商量如何设计精美的PPT,有的小组商量如何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班第三组,因为三组学生的PPT制作得特别精美,而且其教学内容特别简短,其中内容的大部分都是通过演讲员口述出来的,因而获得了台下学生雷鸣般的掌声。我通过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自学并制作PPT演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互联网的便捷,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运用“互联网+”制作“地理学习生态系统”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一个“地理学习生态系统”,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交流提供平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管理好平台的正常运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我就制作了一个名为“大家到家来论——理”的网站,而学生可以自由登陆学习或是发表自己关于地理方面的看法和问题。而这个网站具体分为五大块。第一块为家居图,我会将每一章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第二块为小灶坊,它主要诠释每一章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第三块即趣味屋,我会定期发布有关地理方面的趣闻妙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的视野。第四块为问题厨,学生可以将一些不懂地理问题发布在这里,而浏览这个平台的教师或学生发现此问题后可以及时解决。第五块为迷津桌,我会针对学生常做错的题型和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专门梳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准确性。我通过构建“大家到家来论——理”的网站增强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粘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互联网+”为师生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它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且可以运用它解决问题。但笔者认为,互联网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独立思考,教师应该将互联网中的知识与自己旧有的知识进行吸收、嫁接和升华,进而提高自己知识库的质量,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学内容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