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小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实践策略
2018-02-25夏艳红欧阳丽蓉
夏艳红 欧阳丽蓉
(1.湖北省京山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京山 431800;2.湖北省京山小学 湖北京山 431800)
一、培养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部动力
对未知事物感到好奇,希望一探究竟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内部动力。有了它,孩子们在学习中会乐此不疲,愿意一直坚持。
1.拟人化。在教学中将探究对象拟人化,可以拉近学生与探究对象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例如,在《风儿轻轻吹》一课的教学中,老师给“风儿”赋予了性格和情感,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童心世界:风儿非常调皮,跟孩子们以捉迷藏的方式见面,激发了孩子们了解它的欲望;风儿热爱自由,在大自然里随意玩耍,激发了孩子们亲近自然、与自然共在的兴趣;风儿很机灵,可以变化出多种形态,激发了孩子们对它的力度、温度等特点的探究愿望……风儿这个鲜活的形象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产生了愿意去亲近它、了解它的意愿。
2.用绘本。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选择适合的绘本作为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究,让课堂拥有鲜活的“儿童表情”。例如在《我们爱整洁》一课的教学中,老师选择以《乱扔东西的塔格叔叔》的绘本故事为主线,引导孩子们去了解塔格叔叔因为不讲整洁而经历的各种遭遇。孩子们的好奇心在绘本故事的情节发展中被充分调动,道德情感随着塔格叔叔的行为变化而起伏,道德认知得到了内化生成。在帮助塔格叔叔保持整洁的过程中,孩子们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围绕三个情境,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碰撞出了发散性思维的火花。
二、培养想象力,拓宽学生探究的思维通道
想象是探究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想象力对人一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边界。我们要帮助孩子们抓住童年这一关键时期,以课堂为主阵地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
1.换视角。我们要接纳并欣赏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鼓励他们挥展想象的翅膀,展示出蕴涵其中的关于创新精神的积极因素。例如,在《吃饭有讲究》一课中,老师用课件出示《查理和罗拉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克服挑食的方法——把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想象成自己喜欢的东西。于是,课堂成为了孩子们展现想象力的舞台,有孩子说“苦瓜像地上的坦克”;有孩子说“西红柿像红色的能量宝石”;有孩子说“西兰花像森林里的大树”……老师发现了想象力对于孩子学习、生活的宝贵价值,根据孩子的认知储备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生活。
2.抓关联。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体现的是一种思维能力。我们要培养孩子灵活的思维,指导他们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联想。例如《我和动物》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按照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自由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动物小伙伴。孩子们有的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有的模仿小动物走路的样子,有的模仿小动物进食的样子……在这个活动中,进行介绍的孩子在试图通过模仿的方式体现出自己在对动物朋友的细致观察中抓到的外部和内部特点,进行猜测的孩子要根据抽象概念或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真实物体的具体形象或画面,这都是孩子们想象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创造力,实现学生探究的根本目的
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
1.创情境。我们在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学生的很多能力会在体验的过程中被自动引发出来。例如,在《大家在一起》一课的执教中,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设计出了“海岛求生”的体验游戏,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自救。孩子们在这种危急的情境下激发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灵感,他们自发地抱在了一起;为了不让其他成员掉下“海岛”,他们纷纷踮起脚尖;看到其他同伴快掉下去了,他们赶紧伸手拉住……孩子们在情境体验中观察、推理、思考、判断,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到了创造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2.教方法。创造力既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也是一种把创新思维付诸现实的能力。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看展对比、观察、实验、记录、调查等活动学习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例如,在《风儿轻轻吹》一课的教学中,老师用扇子冲着一个小女孩轻轻扇风,引导学生观察了风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变化;利用电风扇和电吹风让孩子们通过比较知道了风有力度和温度的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实验,让他们知道了怎样用自己的方法来控制住风……孩子们在科学的探究中增加了知识,发现了大自然很多的奥秘。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发展德行和能力的途径,引导他们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