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8-02-25
(吉林省农安县烧锅镇中心小学 吉林长春 130217)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语文课外阅读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同时,新课标中也针对课外阅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说明,但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身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课外阅读的效果也差强人意,而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反过来对语文课内阅读的开展造成影响。为了确保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针对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策略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结合课内外阅读衔接研究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方法。[1]
一、课内外阅读衔接的重要性
首先,新课标中对于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开展已经做出了明确说明,小学一到二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大于5万字,小学三到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大于40万字,而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课内外阅读过程的开展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是同样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衔接办法来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2]
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大都是由名篇选段组成的,如果学生想对这些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就必须依靠课外阅读来达到这样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说,课外阅读将能对课内阅读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因此,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将能达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3]
二、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具体策略
1.课前资料收集式阅读
上文中已经提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名篇节选,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删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小学学生进行初步的阅读时就很有可能感到一头雾水,无法紧跟教师教学进度。结合课内外阅读衔接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以资料收集的形式展开课外阅读。以《白杨》一文为例,学生在对文中父亲与孩子间的对话进行阅读时很有可能对父亲的回答感到迷惑,无法理解父亲这一番话的具体意义,进而导致语文课堂整体效率降低。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出现,教师应要求学生针对这篇课文的背景进行调查,通过对边疆建设者的了解来感受文中的父亲描述白杨时所表达的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这种形式的课前收集资料式阅读,学生将能在教师讲解之前对课文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更好的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自主的完成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实际教学过程开展的效率自然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达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
2.课内补充阅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大都存在一定的删节情况,对于很多的景象不能进行全面的描述,学生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困惑。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补充来辅助学生理解。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为例,这篇课文中描述修建铁路具体困难的篇幅并不多,学生在阅读时很有可能难以想象实际铁路修筑过程中的景象,自然也感受不到文章整体所表达出的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就可以通过文字材料来辅助学生感受这条铁路修筑过程中自然环境的艰苦程度,例如:“风火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这里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7°C,寒季最低气温达-41°C。”通过对这一段文字的阅读,“-7°C”、“-41°C”等数字将能直接的让学生感受到当地酷寒的自然环境,进而深刻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展开施工的难度,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
3.课后拓展阅读
课后拓展阅读的有效开展能达到巩固课堂效果、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对于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来说,语文教师应能引导学生在课内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确保学生能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将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起来,最终达到通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以针对《杨氏父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是小学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难以迅速掌握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及表达方法,进而错误的认为文言文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甚至对语文课程失去兴趣。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对同样出自于《世说新语》的《王戎识李》进行阅读,这篇文章用非常短的篇幅说明了善于观察的作用,对于小学学生来说难度并不高,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很高的趣味性,进而对《世说新语》这一书籍产生更大的兴趣,最终达到“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的目的。[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课前资料收集式阅读、课内补充阅读、课后拓展阅读对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方法以及通过这两者之间的衔接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了论述。总的来说,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课外阅读目标的达成都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能辅助学生将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通过这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达到互相推进的作用,最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