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运用在广播中的关键作用

2018-02-25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广播音乐艺术

刘 玲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广播电台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是依托声音生存并发展的。传播学家说:“广播是属于个人的传播媒介,它可让人们自由地想象,广播是幻想者的乐园。”可见,声音能充分调动人的想象力。本文从声音元素的拓展、有声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整体效果的创新与突破三个方面,就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广播的声音魅力,巧妙运用声音元素的联觉作用,达到集合审美之功效进行了全面阐述。丰富了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广播这种声音艺术新的生命力。

一、声音元素的拓展

“有听无视”是广播的本质,广播是一门听的艺术。好听的节目通过声音赋予听众想象的空间,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为了最大化地发挥广播的独有优势——声音的魅力,我们需要把视觉的、嗅觉的、触觉的等无声语言合理地转化为有声语言,使广播节目的声音元素得以拓展和丰富。这种效果,就是所谓“联觉作用”的结果。只要充分发挥广播中声音元素的表达技巧,就能让受众从听觉的感受中获得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运动着的画面,达到一种立体的传播效果。

专题音乐节目——“清明时节忆故人”,就巧妙运用了人的“联觉作用”。杨非生前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架钢琴送给了瑞丽一所小学,就在那里他创作了经典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记忆中他无数次在那里教孩子们唱这首歌。去世后,每年都有群众自发来为他献花,悼念他,追忆他……于是,节目的开头,我把脑海中的画面及内心的意象转化为声音,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来展开讲述:

【节目开头】童声(对着墓碑内心独白):

第一次见到您,是2006年的那个夏天,您满头银发,和蔼可亲,坐着轮椅挥着手从欢迎您的人群中缓缓走来。记得,人群中的我好奇地问老师,这是谁啊?那么多人欢迎他。老师告诉我,他就是《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词曲作者杨非爷爷。

爷爷,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三个清明节了,我们好想好想您……

您还记得在这棵大榕树下,您一句一句教我们唱那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吗?我和同学们可喜欢唱了。

爷爷,您知道吗?自从我们勐秀乡小学有了您送来的那台钢琴后,同学们更喜欢上音乐课了。

杨非爷爷,您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成为瑞丽市的市歌后,瑞丽这个名字很快就传遍了世界,现在每天到我们孔雀之乡来的游客可多了……

很多时候,声音通常比画面更能经济有效地表现情节、推动情节。上面这些情节、场面,如果全部用语言叙述,不仅累赘冗长,更缺乏艺术感染力。声音元素既涵盖固有的有声语言,还包含可以转化的无声语言。这一点为广播工作者拓展声音表现力搭建了宽广的舞台。

二、有声语言的巧妙运用

有声语言,在广播里是指能够表情达意的一切声音形态,最常见的如语言、音乐、音响,这三种声音形态构筑出节目丰富多彩、真实可信的“声音世界”。

1.语言。语言是广播的生命,也是广播的最大卖点。广播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以口语形态表达出来的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形式。和其他媒体相比,广播没有文字、没有图片、没有视觉效果,受众完全是通过听觉来接受广播内容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在广播中优越而重要的地位。有声语言的表达,加入了播音者的情感、态度、认知等个人因素,这种表达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广播语言也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它不仅要让人听懂,还要让人感到愉悦、乐于接受、享受美。因此,选择从事播音工作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练声,好使自己能时刻进入工作所需的声音状态;其次还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文化素养,为做好声音艺术提供内容支撑。

2.音乐。音乐是一种最具有情感化的声音载体。音乐是抽象的、充满情感的,它能准确细腻地捕捉听众的心理感受,易激发听众的情感和情绪反应。因此,我以为音乐是上天送给广播人的最好武器,运用好了,不仅烘托气氛、延伸主题、丰富听觉感受,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运用不当,音乐与内容两张皮,风马牛不相及。音乐的使用缺乏合理性,只能成为内容表达的累赘。不仅破坏了节目的完整与流畅,还会让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

在文学性节目中,如果仅采用播音员解说性描述,往往使人感到呆板乏味,缺乏艺术感染力,而音乐语言的巧妙插入使听众产生一种想象中的形象感和画面感,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印象和意境。用陶土制作的“埙”,是我国独有的古代乐器,音色古朴、意蕴悠远。在配乐文学节目《始信人间有仙境》(该节目获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文艺“原创配乐广播文学节目专家奖”二等奖)里,我用“埙”乐作节目开篇的情绪渲染,表现九寨沟的神秘久远,这种独特的天籁之音缓缓入耳,即刻吸引了听众的注意,音乐序幕拉开,主角亮相出场——“九寨沟”。实现了时空转换,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选择与主题相契合的音乐运用于节目制作,既突出了节目的风格特点,又使节目张弛有度,动静结合,起伏有致,更符合受众听觉的需要。

在这类节目的剪辑合成时,由于对节目的动态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在音量的比例上应根据情节的需要进行调整,留有一定的余量,到突出主题时就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在音乐衔接及乐句过渡上进可能做到进出自然,不在音乐的高潮或独奏的地方复接,使语言紧贴音乐的节奏。在语言和音乐的衔接时要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当一段缓慢的音乐过后进入语言时也要缓一拍,反之可接紧凑一些。这样听起来的节目过渡自然,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再有一些综合性节目的声音素材较多,剪辑合成中需要多层处理。例如:在专题节目《民族音乐的里程碑――秦胡》的制作过程中,采用的是音频工作站的多轨对音乐、语言、现场采访、剧场实况录音等素材多层合成及淡出淡入,有的地方进行重叠交错。在语言解说时,先将采访者作衬,再将剧场的实况录音、现场背景声、群众掌声交错重叠,为了自然有时还将素材复接,这样听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使节目具有立体感、层次感。

结论

综合上述,录音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过程,因其是技术加艺术的特性,优秀录音师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多听、多看、多感觉,这样才能把握作品的内涵。听得多了,才能熟悉不同声音的特点;看的多了,才能身处于快速发展的技术设备中不至于陌生;实践多了,才能熟练的使用并制作出更多的优秀广播节目。以上观点如有不对之处,敬请专家及老师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广播音乐艺术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纸的艺术
圣诞音乐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爆笑街头艺术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