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变革的几点思路
2018-02-25曹靖
曹 靖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2)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社会已经迈入工业化时代,其中制造业被列入新时代规划中。在机器人市场上我国所需的数量也处于日益增长中,而互联网作为应用技术上自主研发制造机器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在出现了很多新型科技理念后,使得现代工业机器人制造业急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从这一点上可见,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智能制造的内涵特征
所谓的智能制造指的是在新技术前提下,整合一系列活动环节,如:设计、管理以及生产等环节,具备与优化智能决策、深度感知信息、自执行精准控制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是新时代实体经济一大支柱。在实施智能制造中是通过工程情况在线监测感知、工艺流程、分析反馈信息等过程进行。智能制造的内涵特征具体如下:
1.及时采集生产线数据。在环境保护、安全控制、过程计量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使生产数据具备可视化、检测化等特点。结合最后数据的处理结果对生产工艺流程清楚掌握,对工作状况深入监督控制,掌握工程情况变动,使生产过程具有实时性、可控性等特点。
2.智能化研究生产过程。运用智能化技术实时分析、评估生产过程信息,并构建虚拟模型以自主学习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数据信息体现感知的、透明化状态,便于相关技术人员实时规划与智能设计。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变革的几点思路
1.加强变革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为制造行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随着市场上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量越发加大,各大企业内部都需要重视强化自身整体自动化能力。为了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要求各大职业院校都需要致力于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提供技术力量,确保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成为行业佼佼者。同时,还需要注重提高智能制造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素养;要求企业需要在学校内经常开办讲座,帮助学生对现如今市场上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急切需求,使学生能够清晰的定位自身未来发展方向,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智能制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智能制造,并致力于从事智能制造行业,为智能制造行业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2.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企业与院校共同培养人才。实训基地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水准重要场所,是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和鉴别学生与员工专业技能的平台,实训基地对于变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意义重大。院校与企业需要遵循平等互利原理,明确院校与企业权利与义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具体形式如下:其一,打造“融入式”生产型基地。指的是院校投入一些设施设备,企业提供场地。这种类型的生产基地实现了双方共享资源,可在转让成果、研发成果以及培训技术等方面深入合作;其二,打造“引入式”生产型基地。指的是院校负责提供场地或者设备,企业负责提供人力资源,在学校内打造“引入式”实训基地,企业结合协议需要支付一部分费用,为学生进行智能制造相关学习活动提供支持。
3.重视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了达到企业的需求,各大职业院校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对此,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分析现如今社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层次,综合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整体能力,构建重视教学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
4.建立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研发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智能制造知识的热情。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程度交流,时时分析市场需求,对行业发展方向及时掌握,全面分析行业发展趋势,这所有工作稳步开展的基础都需要借助于建立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平台。打造这一平台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智能制造发展情况的认识,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预期目的,也就是培养出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
5.校企合作举行智能制造知识大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校企合作进行智能制造大赛既能够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利用比赛平台帮助学生对智能制造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构建起相应的思维模式,倡导科学创新精神,达到丰富学生专业知识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举办大赛能够让学生对自我深入的认知,让学生深入意识到这是一个残酷竞争的时代,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对自身创造力与实力充分发挥,进而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变革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就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变革中需要正确判断市场对于人才需求方向。在智能制造下,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培养智能制造人才,帮助学生一毕业就能够掌握智能制造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校企合作是重点,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深入交流,制定可行的、系统的培养计划,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