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5王兰勋
王兰勋
(四川省宜宾市麒麟苗族乡新坝民族学校 四川 宜宾 644405)
引言:
地理学科的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内容中的一部“重头戏”。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通过教授学生地球的面貌、各类地形的特征以及地球上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等诸多的地理学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基础素养,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探究性学习以其生动性等特点,能帮助初中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由于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中暂时没有地理学相关课程的开设,初中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往往源自其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常识,而对于一些具体的地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不足。有的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学生学习基础不足的问题,一味的“照本宣科”,抑或是进行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这便导致了学生在后续的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时常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而产生学习的挫败感,而这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初中地理教学的进程可能因此产生停滞,抑或是收获不良的效果[1]。这种现状急需转变,否则将对广大初中学子的学习和前途产生恶性的影响。
二、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应用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并在此分析过程中学到具体的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有关教学策略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此科目上的相关知识积累的程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授。从简单的基础知识开始教学,再逐渐过渡到复杂的问题上。在地理学知识点教授的前期阶段,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最简单的体现地理学思想的例子入手,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什么是地理”、“学地理有什么用”等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得出学生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再给学生的结论加以点评,并趁机教授一些地理学小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应对开展探究性学习时间的安排多加思考,实现学练结合。例如,今天的课程计划是教授经纬度的相关知识,那么,教师可以先行讲授一段经纬度的具体概念,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经纬度的概念题。接下来再讲一段经纬度的判断方法,随后再用一些时间给学生经纬判断的题目。将学习、理解、巩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让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有序、有条理的探究性学习。
(四)避免采用拘泥死板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常使学生陷入难于理解的泥沼——既无法从中脱身,亦不知学了些什么,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常常犯困、懈怠。有趣的授课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使用活泼的教学语言,列举形象且贴近日常生活的教学例子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各大洲、各大洋的位置分布时,鼓励自认为对知识掌握不错的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又譬如,使用多媒体设备,投放趣味性的教学课件和与地理有关的趣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五)注意随机应变,灵活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分辨哪些知识点适合使用探究性学习式教学方法,哪些知识点不适合使用探究性学习式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地球公转与自转”这类逻辑较为严密,较为复杂的知识点的教授就不太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式教学方法。对于教授我国人口基本特征等知识点,则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
三、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环境营造
(一)构建师生交心谈心,无隔阂的良性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多加沟通,对于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烦恼都可以进行交流。人们通过交流来识得他人身上的人格魅力,而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亦容易让学生对其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做到这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学习氛围浓烈的环境对学生学习的正能量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四、结束语
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水平,提升初中学生地理学知识素养的有效之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有关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育行业发展中,还须不断创新、改进,用时间来检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