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交流的探究
2018-02-25赵紫清
赵紫清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新街镇红岩小学 四川 凉山彝族 615200)
数学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与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通过观察、实验、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特别是交流,可以理清思路,提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一、创设交流氛围
在课堂教学营造交流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交流。
1.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有一定知识的,是学习的主人,要多让学生说,教师是引路人,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通过发言可以知道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身份,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就算学生说错了,也要让学生说完,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以后就会不敢说。想交流也不敢交流。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2.要充足的材料。备课时,教师一定要预设一定的问题,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材料、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中学生把自己懂的讲出来,讲错的有同学或老师补充,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也就成了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讨论”“争辩”中积极思考、学会交流、学会表达、
二、交流要面向全体
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不同的“技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时,可以加上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加坡教育部长在给校长的委任状上有这样一段话:“在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斥着理想。他们都依附你的指引、塑造、培育,成为最好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怎样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能够融入课堂并参与交流,从而让他们得到最大的进步,这是每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优等生是活跃课堂的催化剂,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并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是每人位教师都乐意见到的,但不能只满足于几个的优等生表现,而要充分利用课堂,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参与课堂的交流与学习,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生理和心理有些问题的学生,要多引导和激励他们参与交流,这样才能让扩大课堂交流的广度,既能因材施教,又能兼顾全体学生。
1.关注后进生。小学生正在长身体、长知识,但受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影响,学生智力有所差异,思维能力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反应迟钝些,有些学生说话小声或结结巴巴。对于学生的这些现象,我们要多些耐心,多些爱心,找出原因,帮助学生克服相应的问题,相信随着学龄的增长,知识的日益丰富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这样的情况会慢慢好转的。
所以,对于后进生,我们教师要多花心思从各方面帮助他们,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达,多倾听他们的发言。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甚至喜欢在课堂交流。
2.关注特殊学生。一个和睦家庭是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影响学生安全感的最重要因素。港湾。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那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小峰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差,但是他的行为习惯却比较糟糕,自控能力很差,情绪波动大。上课时不爱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多小动作或者自己做自己的。找他谈心,他总是低着头,要不就是很消极的回答如“不会了,不知道”之类的话,但过后还是老样子。后来经过了解,原来他妈妈和爸爸闹离婚,都不管他了,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总是和爷爷奶奶唱反调。从那以后,我上课的时候特别关注他,留意他的言行举止,抓住他感兴趣的问题并鼓励他回答问题;在课后主动去关心他,经常表扬他。开始时他是比较疏远的,经常保持沉默,后来他慢慢的改变了,时不时会说几句话了。现在他会经常参与课堂交流了,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
问题学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只要我们多关心,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特殊学生也是可以变正常的。
三、引导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平时做起、从小事抓起。
1 备课时设计好问题。好的交流离不开好的问题。教师如何设问是关键。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材料,还需要设计好的问题,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课堂交流成为可能。如《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几件电器,电器下面标有价格。
2 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时会弄不明白,可能会被卡住,教师适当的点拨,会让学生得到启发。
3 多用激励语言。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适当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会让学生找到动力,积极参与小学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应该通过课堂交流培养学习思维能力,加强对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拥有“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心理过程,让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研究、体验成功的体验,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课堂上向全体学生并关注个别学生的同时,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教师的调控,才能形成有效的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