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学高效性探讨
2018-02-25周丽
周 丽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 四川 眉山 620000)
一、当前高中散文教学的学情反思
当前,高中生对散文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一方面,他们从小学习散文,感觉散文学习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对散文的价值也缺少清晰判断,所以产生了轻视思想;另一方面,现在的高中生受社会文学快餐(比如网络文学)的影响,对散文阅读兴趣不高,更愿意读一些小说、“八卦”类的文章,这在写作中表现明显——或是叙述冗赘,或是思维跳跃,往往抓不住主线,散而不聚。
在教师方面也存在着相似的认知,不太重视散文教学,而将教学重心放在应对高考的古文、写作和阅读理解等方面——这往往得不偿失,反而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和成绩。更重要的问题是,有些教师对散文教学的学情、特征、目标把握不清,教学方法与培养方向出现了偏移。这样的教学乱而无序,不可能达到高效。
二、高中散文教学实践高效性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高中散文教学除了应高度重视之外,还需要把握好散文教学的特征和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提高靶向性,围绕发挥散文教学的价值做文章,以保证高效性。
1.注重情感引领。散文的核心特征是“形散而神聚”——这个“聚”字指向了散文的思想性,是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重要抓手,也是学生把握散文的主要切入点。所以,教好散文的首要策略就是把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关联起来,最好是能让学生与文本达到共情。
比如,学习巴金的《小狗包弟》。文章从“艺术家”的狗写到自己的狗“包弟”,从“瑞典旧主”到“爱人萧珊”,再到邻居、红卫兵……东一句西一句的,“散”的不能再散了——不少高中生认为这个文章的核心就是“狗的命运”,这似乎是抓住了文章的主线——而其实,这种层次的理解远没有抓住思想核心。我们知道,巴金先生是通过“狗的命运”写“人的命运”,这才是文眼。但现在的高中生对“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这些的认知是很模糊的(连他们父母也只有一些幼时的懵懂记忆而已),不可能真正进入文章的精神领域。因而,我专门找了一些背景资料(如,文革的起因——如“四人帮”“《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等,文革期间的人事——如“刘少奇”“知青”“武斗”“红卫兵”“五七干校”等,反映文革的影视剧片断——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芙蓉镇》等),抽出大量时间让学生感知。这时,再带领学生去阅读文章,他们的情感就与作者更接近了,理解文章的问题迎刃而解。
2.鼓励开放探究。不要说文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所谓,有多少个读者就会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就算从应考上说,也是应该提倡的——现在的高考题有很多是开放性的(如阅读理解、材料写作等)。而且开放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提升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因而,在一定的框架下(比如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应尽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个性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比如学陆蠡的《囚绿记》时,我没有直接把主题思想讲给学生,而是在给他们提供了背景资料(陆蠡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环境)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常春藤在文章中的角色意义是什么?作者试图通过文章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在没有教师事先干预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保证。学生们表达出了很多异于“标准答案”的理解。如,有的说“常春藤象征着作者自己,作者与常春藤同病相怜”、有的说“常春藤代表了国家和民族,表现了强烈地求生欲望”,有的说“作者把生命献给了革命,常春藤是他用生命的对象”……在开放情态下,学生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3.兼顾写作训练。课改后,高考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更加注重对素养的考核,而不再专一考核学生识、背能力。所以,大多散文学习时所掌握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等并不会在高考中出现——这也正是好多师生认为散文学习“无用”的原因。殊不知,散文教学恰恰是为了培养语文素养,提升应试能力——比如阅读理解类、材料驱动写作类的试题,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类题目的解答大多就是用散文的形式(阅读理解可视为散文小品),因而在散文教学中兼顾培养散文写作能力是必要的,是保证高效教学的重要抓手。
比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教师让学生仿写一篇写“心情”的文章,要求像作者那样以行走路线和视线作为串联主旨的手段;比如在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后,让学生尝试着写一篇议论式散文,要求他们多用一些讽刺、反语、一语双关等写作技巧……这样,散文教学中同时进行写作训练,既可以提升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又能辅助学生消化文章,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围绕高中散文教学的高效性进行了一些反思和实践研究,总的来说,高中散文依然应该是教学的重心内容,应该得到师生的重视,这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成绩都是有益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散文的特征和教学的目标需求,注重引领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并同时兼顾写作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散文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