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启发学生作文的思路
2018-02-25陈康
陈 康
(湖南省常德市东升小学 湖南 常德 415000)
写作中的思路是写作者对文章布局谋篇的思维过程,也就是写作者将所涉及的材料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有机整体。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就是缺乏这种组合思考的能力,中学生写作往往不是思路不通,就是思路单一化,以一条思路套各种体裁、题材的文章。对此,写作指导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
首先,应激发情感,引起“思”趣。培养写作情感,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开拓思路的前提。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创设各种诱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写作不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不感到“思”而生畏,甚至视“作文如虎”,而是把写作当作充满趣味的乐事。这样,良好的心境和积极探求的精神可促使学生找到明晰的写作思路。
诱发学生思“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指导写作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可以先放映幻灯,展示图片,实地参观,实物观察,也可以由教师进行启发式提示,作描述性解说,打开学生思路,学生在作文前自由发表议论,教师可围绕中心议题提出若干“异议”,让学生在作文前自由发表议论,然后要求学生到课外寻找论据:包括道理的例证,最后按照自己的观战写议论文。学生要带着“求异”的思想反复斟酌如何正确阐明自己的主张,如何批驳错误的议论,又如何严密地安排论述层次,还要仔细检查自己观战中的“漏洞”,并从课外寻找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如此,也就培养了学生写作思路的严密性。
其次,老师要做到启而不发,留有“思”的余地。要开拓学生的思路,教师不能带学生在自己的思路中畅游,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独立思考的余地。因为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的作用只是“领进门”,所以他的讲解一不可太多,二不可太实,应当是“引而不发,启而独发”。“引”就是要遵循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想问题,“引”就是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写作的思路。有的老师指导学生写一篇“生活中的一件趣事”的文章,题目刚出来,有的学生就“搔头”、“咬笔”、“皱眉”,感到没啥写。教师可作简单的揭示:周末看电视,课余下棋,路就打开了,他们想到了钓鱼、球赛、游泳、学打拳,做家务活儿等许多生活中的趣事。这时,有的同学提出:下棋也能写作文吗?有什么思想性呢?教师没有下面回答,而是简要地讲了本班一位同学跟他父亲下棋几败不馁的故事。接着教师指出:他们父子对弈,双方不仅斗智而且比毅力比思想比风格,这不是很有积极意义吗?写这样的趣事怎能说没有思想性呢?最后教师又指出:不同思想感情的人有不同的趣味,有低级趣味,也不高级趣味。我们写作怎样反映健康的感情和高尚的志趣呢?同学们自己去思考。这样,老师按照由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步步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思路畅通。这样启发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开拓思路的能力。
再次,应做到收先放,由博返约。学生写作由多到少,由博返约,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开始学生写作思路闭塞,经老师启发思路开阔了,想得多而广,这是很自然的。只要教师加以的写作指导,学生便可以围绕中心精选择材料逐步收拢。这是“少—多—少”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学生受到了选材、剪裁方面的写作训练,也受到了良好的思维训练。由少到多,由抽象到具体,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首先要老大学生大胆想象,同时要结合写作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表达的需要,把材料逐步收拢到中心上。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写“夏季的人民公园的”作文,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结果他们想到了公园的湖光山色,花鸟草虫,欢乐的游人等。后来教师提示学生,把写作范围缩小到夏季的景物上,还要求学生把夏季的景物想得更细。学生的思路又集中到“夏景”上,而且对这些景物的想象更具体了。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复习课文“海滨仲夏夜”中的写作特点,要他们把抓住有特色有景物写出景物特征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学生又经过一番思索把写作的范围再次缩小到了“夏夜”特征和人民公园的地方色彩的湖光、垂杨、青松、游乐园上,同时把这些景物的声、色、态等特征想得更细腻。经过几番“放”与“收”的思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且对如何把握写作中的思路更是有了较深的理解。
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常思多思。训练有素,思路必然日渐通畅,为此,我坚持开展了“三个一”的课外写作活动,即:
“一日一记”: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并让学生在日记前面拟上题目,围绕题目来写。这样就能督促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构思,认真练笔。
“一周一讲”:在一周内,安排班上每个学生按一定顺序,作一次几分钟的演讲,这实际上口语作文,题材就取自身边所发生的事,这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