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2-25王秋平
王秋平
(甘肃省成县第二中学 甘肃 成县 742500)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心理问题
素质教育已提倡好多年了,新课标也以“立德树人”为首要宗旨了,但一些学校还是把追求分数、升学率当作首要任务,好多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是“学优则品优”,重分数,轻育人。这种片面的评价思想和体系,无形之中,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差让学生产生自卑感。很多学生原本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方法又不好,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差生即使在努力的情况下,成绩依然越来越低。他们对自己就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斗志低落,产生厌学情绪。
二是学习任务重,竞争激烈导致心理问题。进入中学,许多学校有月考、周检测等名目繁多的考试,每考必定名次,尤其是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了让学生上重点,多数学校延长教学时间,增加学习强度,逼迫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使绝大多数多学生疲于奔命,使学生毫无快乐可言,久而久之就会心情抑郁,沉默寡言,出现心理问题。
二、不良的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
根据笔者问卷调查可知,有30%-35%的学生不会交往,6%-8%的学生不受欢迎,成为班级的“弃儿”。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同学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等等。这个问题不容忽视。因为时间一长,必然会导致心理问题,走向孤立,甚至自我封闭,导致自暴自弃、嫉妒自私心理等严重问题,最终毁坏前途。
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周总理说与有肝胆者共事,都说明与人交往非常重要,甚至可说以良好的社会关系成就前途;与人交往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所以,学生的这种不良现象不容忽视。
三、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的人格素养、教育管念、教育方式、和睦情况及家庭经济情况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甚至贪图享乐、唯利是图、赌博、惹是生非等,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过分溺爱、包庇等,或者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样就致使一些孩子畸形发展。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不知所措、心理失衡,甚至出现偏激行为。另外父母关系不和谐,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目前离婚率正在不断上升,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最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厌学,思想换撒,心灰意冷,痛苦沮丧,对生活缺乏热情,破罐子破摔等等。
四、沉迷网络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压力
互联网的高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因为在庞大的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而中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打游戏、看网络小说和聊天。而网络游戏充满冒险、刺激、欺骗、诱惑、迷信、黄色等不健康内容,使部分中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甚至于精神萎靡、出现心理、生理问题,进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咨询服务机构,经常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要定期通过黑板报、手抄报、橱窗、校园广播等途径,努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心理咨询既要有团体辅导和也要有个别辅导,及时对有不良情绪的学生进行疏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学会乐观向上的性格。学校心理咨询室要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和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疏通学生心理障碍,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利用班会课、思想政治课,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及政治课老师利用班会课、政治课等课程教育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2、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时间,改变不良的嗜好。3、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正确处理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件,如考试失利、人生挫折、人际关系冲突等,引导学生要及时正确宣泄、转移、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和正常的人际交往。正常的人际交往可以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水平,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课余生活,而各种社会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养成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3.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从根源上保证学生心理健康。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榜样作用尤其重要,家长生活的一言一行都在深刻影响着孩子,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对家长的培训也就不容忽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栋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但关系着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学校教育、家庭的幸福及祖国的未来,所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培养一颗颗更健康、更积极向上的心灵而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