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2018-02-25李毅
李 毅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文井镇小学校 四川 遂宁 629104)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加速学生的骨骼生长,增加其肌肉力量,还能促进心肺功能,预防多种疾病发生。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其中,每天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是坐在电视、电脑面前,必要的身体活动几乎没有;另外家长们相比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更重视其学习成绩的提升,体育锻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再者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他们和年迈的长辈很难有体育锻炼方面的亲子互动,这些都是造成农村小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面对这些不利于农村小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因素,体育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堂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一、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扩展体育资源
农村中小学校配备的体育设备、体育器材数量有限且种类单一,很难为学生的体育课提供充足的体育资源,这就要求农村体育教师具备探索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意识,能够通过联系当地的实际生活环境为学生安排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项目。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多山的自然环境优势,带领学生进行爬山运动,使小学生的下肢力量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丰富的植被还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以减少其因运动缺氧造成的不适感,锻炼过程中学生还能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疲惫感因此一扫而光,发自内心的去享受整个运动过程。
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养了家禽,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家禽的羽毛做成毽子,举办一场有利于锻炼学生身体协调性的踢毽子大赛,这样既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体育用品不足的问题,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有效体育教学方法。
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农村的日常劳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扩展型体育锻炼时要高度注意安全性与合理性,保证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针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设立锻炼项目
(一)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具有普遍性。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具有一般此年龄段学生的普遍特点,即新陈代谢快、肌肉骨骼尚未发育完全。他们的骨骼弹性大而硬度不佳,且易发生变形。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上设立站姿训练,从而很好的纠正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膝关节、踝关节得到了足够的力量锻炼,整个腿部肌肉被拉伸,塑造出优美的体形,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小学生相比学龄前儿童在肺活量方面有了明显增长,因此教师在课上可以适当增加跑步训练的距离,布置中长跑的练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还使他们的呼吸系统得到了有效的力量锻炼。
(二)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具有特殊性。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不同于城市小学生的营养过剩,其特殊性表现为营养吸收不够,甚至存在少数贫血的现象,因此运动强度过大的体育项目并不适合农村小学生的身体现状,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选取一些运动量适中、技术含量高的锻炼项目,例如竞走,它可以有效的促进身体的协调性,使不常使用的盆骨和腰部肌肉也能得到充分活动,是一个易操作、高效果的体育锻炼项目。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体育精神和终生锻炼的体育意识
进行有效体育锻炼需要参与者具有拼搏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常常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一是由于小学生建立意识还比较薄弱,肌肉生长也还处于易疲劳阶段;二是一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体育成绩不理想,以至于他们失去完成的信心。根据上述情况教师可以采取语言鼓励、陪伴式鼓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例如学生在进行中长跑练习时,在后半程由于缺氧的影响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不适现象,有些学生就想要停下来休息,这样运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时教师可以及时上前鼓励他坚持,并陪伴他一起完成这次锻炼,以教师的身体力行刺激他坚定信念,这样一来既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的体育精神,也有力保证了课堂体育锻炼作用的充分发挥。
通过体育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体育运动带给身体的益处也需要终身体育精神来做基础,体能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一项运动的技术要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建立起运动意识,并能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增强体质的锻炼中来。
农村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实现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需要付出教师足够的精力和耐心,相信其通过以上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这一目标的有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