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高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2018-02-25魏锦环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诗词汉字课文

魏锦环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一、表现内容

作者主要研究了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总结归纳出了五种表现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内容。

1.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符号,汉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同样是每个学生接触最多的文字符号。汉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始终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始末。语文教材中的词语、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对联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共同汇成汉字文化的精华。

2.传统文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当中,最能够代表中华传统文学有文言文、古诗词和经典名著三种类型。其中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伯牙绝弦》、《杨氏父子》和《论语》节选等篇目;其中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有《浪淘沙》、《泊船瓜洲》、《清平乐·村居》等27首古诗词;其中名著故事主要有《将相和》、《景阳冈》等6篇名著文章。

3.风景名胜。风景名胜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大好河山,也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当中主要介绍了我国的黄果树瀑布、圆明园、拉萨古城和丝绸之路等名胜风景。

4.民俗特色。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种类丰富,且不同的民族有其特色的民俗,因此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也是小学生应该学习的传统文化,所以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族》作为高年级小学语文的课文,可以促进高年级的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俗特色。

5.爱国情怀。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还需从教材当中汲取优秀的精神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在高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具有优秀精神的文章可以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价值观,例如《詹天佑》和《狼牙山五壮士》等具有爱国情怀的课文,都能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表现方式

高年级小学语文主要可以从专题、课文、单元练习和综合性学习等方式表现传统文化。

1.专题。从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册的语文目录可以得出一定的规律,这三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皆是由八个单元组合而成,其中每个单元都有其固定的主题。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感受语言的艺术”、第五单元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以五年级下册 “忽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为例,该单元主要有《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和《最后一分钟》五篇具有爱国情怀的课文。这五篇文章都是在述说中国的历史事件,其主题都是在响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思想。《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中国的国耻,旨在告诫国人应时刻铭记曾经的屈辱,才能更好地发展当今的社会。而《难忘的一课》是有关台湾同胞的渴望与祖国连心的爱国精神。课本中铿锵有力的文字,促使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作者澎湃的心情,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2.课文。课文本身就涵盖了许多类型的文章,因此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文章就包含在课文当中,例如表达传统文化文言文和古诗词;体现我国历史故事的爱国情怀;具有丰富文学价值的古代经典名著;体现出我国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名胜的课文。

3.单元练习。单元练习是对整个单元的回顾和拓展,且由日积月累、成语故事和趣味语文三个环节组成,同时这三个环节都是围绕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其主要内容。

“日积月累”这一环节主要是以积累词语、成语、歇后语和谚语等语文词汇,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积累这些语文词汇之后,能够运用在生活交际当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文学价值和魅力。

“趣味语文”主要是将语文学习融入在游戏的活动当中,以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4.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由“遨游汉字王国”和“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两个环节组成。由于汉字的学习在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遨游汉字王国”的环节可以以有趣的汉字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生认识汉字的能力。因为我国的古诗词饱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是值得学生从小学习的文学类型。因此通过古诗词比赛和书法鉴赏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体会。

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期间也产生许多有文学价值的传统文化,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的教材当中,可以促进小学生学习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以专题、课文、单元练习和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将会带领小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传统文化的文学价值。

猜你喜欢

古诗词汉字课文
踏青古诗词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汉字这样记
背课文
汉字这样记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