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形式让校本课程焕发活力
2018-02-25葛雯婷
葛雯婷
(江西省乐平市众埠中心小学 江西 乐平 333300)
在优质课堂中“生活化”德育观有效渗透的实验研究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中,我努力让校本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和需求、着眼他们的生命成长并由此出发探寻新的教学方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法回避儿童的生存方式,于是游戏便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利用游戏的心理机制,把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这样一来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情趣,吸引了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进来。《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发挥校本课程作用,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针对低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尽可能有趣味性,更多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如何使校本课程教学有趣呢?在小学,小朋友接触最多的是游戏,因为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是生活的全部。在游戏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游戏教学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感受着学习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儿歌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形象性强,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所以我将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儿歌的读、演、编、唱、画,来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儿歌的召唤下快乐地学习。以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开发儿歌课程的校本研究,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激发校本趣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低段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疲劳,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天真童趣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活动。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和孩子一起读童谣、积累童谣、根据童谣画图画。
1、拼读游戏。一年级小朋友们刚开始学拼读音节,对拼读音节既难学又显得枯燥,所以在校本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记忆变得容易,教学也变得有趣味。
2、唱、画游戏。为师者众所周知,在校本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拼读校本课程(儿歌、童谣、三字经)外,训练指导学生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校本内容熟练朗读后,画出对内容的理解。
二、游戏降低学习难度
小学低年级校本教学主要是以读为主,光读内容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又会很快进入遗忘曲线的定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低段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游戏教学这块阵地,采用一些富有童趣语言的儿歌、童谣,学习儿歌童谣后,让学生自己学着编儿歌、童谣或根据童谣画一幅美丽的画。如:教学童谣《爱护花朵》时,原文:公园里面鲜花开,万紫千红真可爱。妈妈叫我不要摘,这样才是好乖乖。学生根据童谣改成:《爱护花朵》,校园里面鲜花开,万紫千红真可爱。老师叫我不要摘,这样才是好学生:这样的教学,学生很乐意读背;更好的提高孩子的识字量:教学生根据汉字的押韵特点自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三、创新形式增强兴趣
《课程标准》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要求切中了小学校本教学忽视阅读的弊端。要达到以上的要求和目标,就必须要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加强阅读实践活动。
开展以《三字经》、儿歌、童谣为主要内容的“读经典诗文,做儒雅少年”的活动。感受中华经典,不再是简单地读一读、背一背。我组织学生读《三字经》、儿歌、童谣,写《三字经》、儿歌、童谣,画《三字经》、儿歌、童谣,唱《三字经》、儿歌、童谣,演《三字经》、儿歌、童谣等活动。让游戏在经典与童心之间架设起桥梁,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创造。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我邀请家长一起参与亲子诵读并写批语。这样,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在校本教学过程中,我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了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