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背影
——读朱自清散文《背影》
2018-02-25李浩然
李浩然
(吴桥中学2016级(高三年级) 河北 沧州 061000)
散文《背影》记全文不足1500余字,写的是普遍生活场景琐事,且无华丽的语言文字,然而却给人以震撼人心的独特意境和情真意切的审美价值。
1 散文《背影》折射的父子深清
1.1 父子的至深情感。散文《背影》深刻的反映了朱自清散文的写实特色,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不是来自合理想象的艺术虚构,也不是来自艺术化的生活再现,而且取材出真实日常生活,它以情感的真实表达取胜,是流露作者真情实感的生命文学。这篇作品取材于生活中的身边琐事,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有真切朴素、感人至深的特征。与真实朴素情感相映衬的是来自诗化的语言,以及父亲那若隐若现的形象,这样一篇作品不仅让读者有深入阅读的兴趣,更有探个究竟的期待视野,仿佛一位步履蹒跚的父母在召唤着每位读者来一场父与子的情感施行。《背影》是一篇在写作笔法下呈现的叩问父子情的优秀散文。祖母的后事、父亲的亏空、家庭的惨淡,仅寥寥数笔就为读者渲染了一个阴郁的氛围,与之映衬的是父亲肩上沉沉的生活重担,以及内心深处的苦闷。作品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刻画了栩栩如生的父亲形象。作品《背影》打动读者的关键原因在于作品写了典型中国家庭父亲对孩子的深情厚爱,以及父亲的辛劳一生,更抒写了人人心中具有的美好亲情,以及中国家庭的普遍感伤,从而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
1.2 父爱的深邃如山。散文着眼于父亲的背影,这背影是慈爱深情的写照,是父爱最历久弥新的表达,对生活中父亲动作的描写,不仅是情理之中的事,更是父亲深处对“我”的依依不舍。在原文中作者描述了父亲看车站护行李、送“我”上车、选好座位、叮嘱茶房照应等细节,这一连串的琐事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父亲关怀相映衬的是我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甚至讨论父亲的啰嗦,从而更加映衬了父子情感的深刻对比。父亲买橘子是一个全镜头式的描写,父亲那胖胖的身影,蹒跚的走到地铁边,慢慢的探身下去,连贯性的动作描写每一句都激荡者读者的内心,临走时父亲对儿子的再三叮嘱,作者把父子之间的深情。作品把我内心的情感变化和盘托出,不仅称得上是作品点睛之笔,更体现出父爱的伟大。这篇作者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没有说出父爱,却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和父亲的背影中让人感受到父爱,以及父爱深沉无言。正如叶圣陶先生评价的,朱自清的《背影》文质并茂,全凭真实感悟取胜。今天重读《背影》我们依然会感受到那纯美的亲情文化。
1.3 送别的淡淡忧伤。作为一篇写父子情的优秀散文,朱自清的作品还体现出对情感的控制这一重要成功之处。这篇作品对父子情描写的相当真切,又很好的控制了情绪的表达,作者没能在情绪上进行过多的直接铺陈,却恰到好处的展示了父子深情。例如,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在地上,当好不容易上了车,又将橘子一股脑儿的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几个动作的描写表露出海一样的父爱,也深深的感动了读者。这篇作品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还很好的表达了父子对父亲的深情,当我终于理解父亲的深厚情意时,感动的作者四次流泪,作者在与父亲告别时的思绪万千,但是仅仅用再找不着我,我便坐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仿佛作品就是通过这饱含深情、久久凝望的眼睛而定格了那父亲情最深的一幕。可以说在这篇作品里,凡是读者能轻易体会到的作者一概不写,凡是能留给读者思索回味的,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带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 散文《背影》体现的文学之美
2.1 略带悲剧的情绪氛围。悲剧是重要的文学形态,悲剧能够引发人们的怜悯之心,从而达到净化人的灵动和陶冶人的情操。悲剧抓住了人们所历所感,以及情感由消极到积极的变化过程。散文《背影》同样运用了悲剧写法,例如文本开篇渲染的冬季场景、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大悲切氛围,才让这场送别有了更凄凉的情感铺垫。而且,作者在描写时运用的死子、交卸了、正是等词语的节奏短促,让读者接二连三的感受到接踵而来的挫折,更多的满院狼藉增添的凄凉,使作品更加充满悲剧氛围。在文中一句:事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宽慰儿子的言语,使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开启了一段差别之旅,并且由此读者的情感也从消极向积极转化,体现出悲剧的审美形态。
2.2 父爱多样化刻画描写。在散文《背影》中有对父爱的多样化刻画方法,或描写、或抒情、或心理的暗示,或细节的氛围渲染,这些多样化的描写方式最终描绘了父亲的崇高形象。父亲的“崇高”不仅表现在父亲的思想方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刻画了父亲的一系列的“特殊行动”,正是父亲的这些琐事让读者感受到了父亲心灵的伟大。即使在社会动荡、自然沧桑与现实的挫折面前,各种细节的描写仍然实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从而有效的诠释了父亲的思念、怜惜、自责与理解之情,真切的体现出父爱的伟大平凡。通过对父亲平实外表、笨拙的动作、朴实的语言描写,使得父亲的形象得以极大升华,加上文本对艰难处境的描写,社会黑暗现实的隐约揭露,反映社会动荡下民不聊生和人情淡漠的对比。朱自清运用多样化的描写方式刻画了旧式家庭的父亲的温情和亲情的伟大,这更来源于朱自清对父亲的崇高理解,更是对人性光辉的真挚赞美,通过朴实的父亲形象实现了对“崇高”的父爱的无限赞扬。
2.3 背影表现的中和之关。从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与本文文学审美观念比较的角度看,散文《背影》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和、神妙的艺术特征。首先,从儒家的传统文化角度对散文《背影》进行解析,开篇的极度凄凉渲染与父亲的积极乐观态度,让读者在悲痛中看到了希望,体现出思想情感的中和之美。情节买橘子是我为父亲的第二次流泪,而父亲到车厢时,我又赶紧把眼泪擦干,这中儿子思想的变化起伏,情感流露的适中表现,更是中和之美下的情感多样性的统一,它是平和的和宁静的。而且,全文深刻的中和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怨”,加上相见开头和结尾的“惜别”使思念贯穿全文,结构完整对称,情调和谐连贯有序,体现了中和之美。
结 论朱子清的散文《背影》不仅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跌宕起伏、千姿百态的特征,而且作品更富有整体美和变化性。作品在真质朴实的情感中营造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其白描手法的运用隽永含蓄、又无雕琢的痕迹,包含着父子深情,充满人情与人性魅力,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