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名家鉴赏名作
——解读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2018-02-25赵晓艳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名作比较法矛盾

赵晓艳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9)

中学语文课本中名作无处不在,之所以称得上名作是因为文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承载着人类共同的精神情感。怎样“解读”才能体味出名作的“韵味”,如何 “教”才能保持经典的原貌,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工作的难点。文论界对文本微观分析缺乏理论研究和实际指导,《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是孙绍振教授针对此弊病而创作的。此书是继他《文学创作学》、《文学性讲演录》之后的又一部文学教育研究专著。

孙绍振先生凭着多年的阅读经验与大学课堂的教学经验,将深厚的理论根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名篇作为分析的对象,为我们揭示了阅读理论和阅读方法,但他没有直言艰涩的理论,将传统审美与西方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行了转述,文章深入浅出。既对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对中学生阅读具有启发意义。

全书总共有七章内容,解读了85篇经典作品,文体覆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类等作品;篇目横跨古今、中西;理论运用涉及到中国古典美学、结构学、叙事学、现象学、接受学、阐释学、西方美学、陌生化、心理分析等,是中西方最新研究,真正体现了跨学科多纬度的文化分析。

孙教授的分析理论,其重点就在于发现矛盾、揭示矛盾。他认为解读文本首先要找到矛盾和差异的所在,然后以矛盾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其中主要的方法是还原比较法。

还原法源自于现象学,它的运用要求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 ,从而获得真实的实在性。“还原”原生状态就需要寻找差异,有了差异就找到了矛盾点,还原法正是要找出隐藏在文本中的矛盾和断点,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例如《咏柳》诗中的柳树是碧玉、丝绦装扮而成的,但柳树原来只是普通树木,把经过诗人心灵创造的艺术形象进行现实的还原,抓住其间的差异和矛盾,便不难分析出诗人对柳树的欣赏赞美以及对自然造物的惊叹之情。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还原,还有更高层次的还原,如人物心灵或情感的还原,作者通过研究李白的政治遭遇还原出他写作《早发白帝城》一诗中欣喜若狂的心情。

使用还原法进行作品解读时,通常都是单篇、孤立分析作品,这样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因为缺乏比较,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难被发现,所以运用还原法的同时还需要把作品放在同时代或者不同时代进行比较观察。这样我们才能“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好地分析文本。例如同样是写春的文章,作者把朱自清的《春》和林斤澜的《春风》进行比较分析,朱自清《春》的美是活泼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林斤澜先生春的美是一种生命复苏、粗豪的美。两篇同为写春的文章比较更能显出两种春天不同的美。除了同中求异相比,还可以异中求同,可以包括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思想感情以及不同的文体,只要能有一点相通,就可以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和《雷雨》中繁漪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这三个人物形象,她们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题材、不同国家的作品中,但是她们却有着相似性,那便是为爱而生,为情感而死,把这样三个不同的女性放在一起比较相同的特点会更加突出。

孙教授解读文本并不是把这两种方法单独使用,而是要求把现象学的还原与比较法结合。“还原和比较相辅相成,在比较中还原,在还原中比较,故称还原比较法。”还原和比较相结合,是为了发现矛盾和差异,分析作品的矛盾和差异,直面文本和揭示矛盾相结合。例如对《荷塘月色》解读有很多种,“政治苦闷彷徨说”被很多人认可,但孙教授则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提出了“家庭责任说”。他运用还原和比较的方法在文本中逐步探索,从“这几天心里很不平静”到荷塘夜景的宁静,在文本分析还原当时的景物,宁静的感觉后,发现自由之感的来源是矛盾的关键。接着层层破解矛盾,不仅把它与另一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比较,还探究了朱自清先生的家庭情况,最终证明“家庭责任说”。

文中孙教授除了还原比较法的解读方法以外还阐述了审美的价值观,其中不同于实用价值的审美价值和真善美错位理论的提出使我感悟颇深。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上用政治学、社会学或是认识论的话语来解读文学文本,而作者却强调“字词句的分析不能离开价值的范畴,特别是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区别。”在他看来,文学的特性就在其不同于实用价值的审美价值,即对情感的审美。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反差越大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例如从“胡屠夫的耳光”把《中举》中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拉开距离。在《背影》中也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混淆的问题,有很多读者会问: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形象,只写了三次背影?为什么要翻越月台去买橘子,现实中这不是违反交通法规的吗?要是我们这么去想,那就忽略了文学的特性,其中实用价值就升高,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差距缩小了,小说的情感价值相对地就降低了。其实父亲的行为是“爱”的表现,父亲的形象笨拙朴素是审美的价值和情感价值的体现,他越是这样,就越是能显出他在乎儿子,把情感看得更重要,人物形象的形象也就从此体现出来了。这种审美价值让我茅塞顿开,解决了一直以来审美思维的难题。

文学既要有审美价值,又不能完全失去科学的“真”和道德的“善”,孙教授认为它们之间应该保持错位关系,既不是完全统一,也不是毫不相干的。科学的理性是不讲情感的,情感的美不一定是科学的。例如《雷雨》中的繁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火一样燃烧的感情具有审美价值,但她因爱而恨,不顾一切阻挠四凤和周萍私奔,最终酿成悲剧,人物的这种狭隘自私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不善的。艺术的魅力就在这错位的张力之间驰骋,越是没有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就越有情感价值、审美价值,反差越大就越动人。错位理论辨证地解决了真善美之间的关系,解释了艺术形象之所以感人的秘密。

作为一名未来的语文教师,我们的知识理论不足,设计教学内容时也总是按部就班。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前沿知识,让我们既学习了先进的理论,又充实了对课文的解读,对于我们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多帮助。

猜你喜欢

名作比较法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洪耀作品
名作欣赏
向新闻名作学习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