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伦理道德背景下的当代文学女性形象
2018-02-25鲁鲜
鲁 鲜
(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 宁夏 银川 750002)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让中国文学更加生动鲜活,也间接地指引现代女性走向觉醒与独立。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都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有善有恶,有睿智,有愚昧。而这些人物的塑造,不仅与作者本人的思想状态有关,更是所处时代的鲜明代表。五四运动过后,就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这样独立的女性形象,虽然因为社会的局限,很多人无法追求到想要的生活,但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这时候女性的独立意识的觉醒。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骤然提升,在讲究人人平等的社会中,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女性形象变得更为鲜明与生动。在中国当代文学前期,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新女性”与“铁姑娘”。在杨沫《青春之歌》有所体现,文中主要讲述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也与子君、莎菲有过一样的苦闷,她不甘于为男人当“玩物”与“花瓶”,就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逃离家庭的她,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地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她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投海自尽,幸而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本书中,展现了新一代的革命女性的坚强精神,饱满的体现了女性的独立精神。而到了70年代,也就是当代文学的后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这其中,以舒婷的《致橡树》作品最具代表性。“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文中展现了新时代女性既自我独立,又渴望爱情,如怨如诉,展现出另一种别样的东方情调,使痛苦的现实也因理想而熠熠生辉。
总而言之,在过去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中,中国女性始终处于被封建礼教剥削、迫害的状态,社会地位低下,人生被家庭与礼教所拖累。这些从中国传统文化史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也就是近代鸦片战争的开启,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才有所转变。从深受封建教条压迫、熏陶的愚昧、懦弱的中国女性,转变成新时代的有思想、有文化的独立女性,中国女性的独立意识一步步的觉醒,在文学作品中有了深刻的体现。在这漫漫的过程中,中国女性的个性与独立,也会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深入,在祖国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