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褪尽,返璞归真
——浅谈如何打造生动高效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
2018-02-25陈炳彭
◆ 陈炳彭
(清江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们了解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并自觉投入到教学中来。文言文就像营养丰富的养料一样,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汲取,就会受到其精神内涵的熏陶,使自身获得“美”的享受。本文将以如何打造生动高效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为中心论点,进行相关论述。
一、诵读为要,夯实基础
初中学生想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把“读”字放在第一位,学习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断句常识、培养文言文语感,使学生们熟悉文言文语境。在诵读文言文过程中,要反复揣摩作品的声律气韵,细致把握字、词、句的精妙,要能激活学生们的内在情感和阅读积淀,使学生们可以看到简洁文字下的内涵与实质,并引发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们走进作者的心里,近距离接触古人,触摸古人深邃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与独特的情怀。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其层次性。首先要读准文中通假字、异读字、生僻字的字音,例如《桃花源记》一课中,“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其次是要把握文章整体结构,明辨单句的断句和节奏,例如《荆轲刺秦王》里“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断句节奏应为: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其三是掌握文章的内容情绪,并能传达出文中陈述句、疑问句、判断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人物对话时不同句式的语气、语速和语调,例如在学习到《蒹葭》一课时,要把握好全诗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中,作者通过芦苇、白露秋霜、秋水等景象,渲染了一种萧瑟冷清的气氛。在朗读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整理理解,将自身带入其中,去体会那种萧瑟,从而表现出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思慕之情以及遇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感。
二、潜心玩味,激发兴趣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白话文,在表达感情时通俗易懂,古人的情感表达较为含蓄,体现在字面上同样如此,也是需要学生们细细品味,反复推敲,认真研读的。教师要能够发挥好其引导作用,使学生们可以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真正看到文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实质,并触摸到站在文字背后的具有丰富情感、深刻思想的古代文人形象。通过对文言文字词的潜心玩味,使学生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精妙,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例如在学习到《琵琶行》一课时,其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作者通过“嘈嘈”、“切切”等叠词来进行摩声,又用“急雨”、“私语”等生动的词语展现了两种交错出现的旋律,这样形象的比喻使音乐更加形象化,接着作者通过“大珠小珠”的视觉形象和“落玉盘”的听觉形象进行对比,表现出了音乐声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的变化特点,进而展现出了琵琶乐的变化以及弹奏者起伏回荡的心潮。
另外,文章中“莺语”、“泉流”、“瓶破水迸”、“骑出刀鸣”、“裂帛”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也都独具匠心,精彩绝伦,以文字写声音,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辞优美,灵动形象处处彰显,贴切地展示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
三、总结归纳,融会贯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文言文虚词,就包括代词、副词、助词、介词、连词和叹词等六大类;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另外还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文翻译等等。其中每一类下面的分支知识又是浩如烟海的,因而学生们在学习时会感到吃力和难以接受。但是文言文中很多字词、句式的用法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知识都可以进行链接、融会贯通的。比如《小石潭记》中的古今异义词:“闻水声”(闻,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古义:大约 今义:副词);“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 今义:居住)。一词多义:“乐”①心乐之(以...为乐)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久居(能)等等。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学习总结归纳方法,引导学生对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可以简化知识库,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们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夯实学生们的知识基础,其次要帮助学生认真研读文章中的字词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后还要教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学会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